自拟化浊生血方联合西药治疗中度肾性贫血的临床观察

2019-12-31 02:20王齐龙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22期
关键词:性贫血中度西药

王齐龙,李 红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030024;2.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山西 太原030013)

肾性贫血(renal anemia,RA)是指由于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受损,进而导致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减低,同时机体摄入营养物质功能出现障碍,体内铁代谢失调等诸多因素导致的贫血。西医治疗肾性贫血没有特效的方法,主要为补充红细胞生成刺激剂、铁剂等对症治疗,但难以治愈。中医认为肾性贫血属于“血劳”“肾劳”“虚劳”等范畴。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中医药联合西药在肾性贫血治疗上疗效较为突出。本研究采用自拟化浊生血方联合西药治疗中度肾性贫血取得理想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08例慢性肾脏病中度贫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男30例,女24例;平均年龄(51.32±3.51)岁;平均病程(5.16±2.35)年。对照组男28例,女26例;平均年龄(53.42±2.84)岁;平均病程(4.57±0.97)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内科学》中肾性贫血的诊断标准[1];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脾肾两虚兼湿浊证的诊断标准[2]:畏寒肢冷,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腰酸腿软,腰部冷痛,大便不实,夜尿清长,舌淡有齿印,脉沉弱。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未合并慢性或活动性出血者;愿意配合本方法治疗者;未使用其他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治疗者。

1.4 排除及剔除标准 纳入研究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治疗期间出现严重并发症者,如严重肝功能损害、重度心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拒绝合作或无法合作者;治疗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终止治疗者;治疗期间自行退出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低盐、低脂饮食,控制原发病,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降低蛋白尿,利尿消肿,预防感染。常规给予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北京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00023)皮下注射,每次5 000 IU,每周3次;蔗糖铁注射液(山西普德药业,国药准字H20057617)静脉滴注,每次200 mg,每周3次。4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化浊生血方治疗。方药组成(中药冲剂由江苏天江药业提供):黄芪30 g,当归15 g,熟地黄15 g,阿胶8 g,沙苑子15 g,菟丝子15 g,鹿角胶10 g,薏苡仁20 g,茯苓20 g,党参片20 g,草果10 g,厚朴10 g,大黄8 g,桃仁10 g,红花10 g,甘草片6 g。每日2次,早晚饭前1 h用150 m L温水冲服。4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①参照《内科学》评定治疗效果[1],慢性肾脏病失代偿期并伴有中度肾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Hb)为60~90 g/L,血肌酐(Scr)为186~442μmol/L。②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评定治疗效果[2]。显效:Hb≥110 g/L,红细胞比容(Hct)>33%,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25%;有效:90 g/L≤Hb<110 g/L,Hct较前提高15%~20%,TSAT较基础值增加50%,但未达显效标准;无效:Hb、Hct、TSAT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中度肾性贫血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贫血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Hb、Hct、TSA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b、Hct、TAST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度肾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转铁蛋白饱和度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中度肾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转铁蛋白饱和度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Hb(g/L)治疗前 治疗后Hct(%)治疗前 治疗后TAST(%)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54 71.25±10.33 100.18±11.29△▲21.41±4.94 30.19±5.93△▲17.93±2.72 27.45±8.26△▲对照组54 72.21±11.28 93.31±14.86△20.83±5.07 27.07±5.43△18.05±3.19 23.42±8.49△

(3)肾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Scr、BUN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cr、BUN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Scr、BU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中度肾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中度肾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Scr(μmol/L)治疗前 治疗后BUN(mmol/L)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54 372.78±16.36 319.33±19.92△▲14.83±6.39 10.72±5.68△▲对照组54 369.81±20.18 342.26±18.71△13.28±7.22 12.15±4.61△

4 讨论

肾性贫血作为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现代医学认为EPO缺乏是肾性贫血的主要原因[3],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减退,肾实质损伤,导致EPO分泌减少,红系干细胞增殖分化低于正常水平,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慢性肾脏病患者机体普遍处于微炎症状态,一方面微炎症状态表现为机体内铁调素失调[4],肠道对铁的吸收受抑制,网状上皮细胞系统和肝脏中铁的释放和输出减少;另一方面炎症因子作用于红细胞,对红细胞成熟产生障碍,使机体对红细胞生长素的敏感性降低。大量有毒物质聚集肾脏病患者体内,使红细胞脆性增加,加重贫血。笔者在治疗肾性贫血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出,肾性贫血中医证型多为脾肾两虚兼湿浊证,在给予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健脾益肾、化浊生血的中药治疗肾性贫血,取得良好疗效。《黄帝内经》载:“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明医指掌》言:“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张景岳在《类经》中有:“肾之精液入心化赤而为血。”水谷精微化生营气和津液,通过脾胃上输于肺,与清气相合,下灌注于心脉,在心阳的作用下化赤为血,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肾藏精,精血之间可相互转化,肾中精气充足,则血之生化有根,肾虚则精气不足,则血液不盛而亏。同时肾为水脏,主津液气化,脾运化水液,脾肾两虚,津液代谢失调,水湿聚而成浊,湿浊阻遏气机,加剧脾肾功能受损,致气无所化,血无所生[5]。自拟化浊生血方中,党参、黄芪健脾益气,养血生津;当归、熟地黄、阿胶皆为补血之品,三药配合能起到很好的补血养血功效;沙苑子、菟丝子、鹿角胶补肾助阳,与熟地黄配伍益精填髓;薏苡仁、茯苓利水渗湿,兼有补脾之功;大黄、草果、厚朴燥湿化浊;桃仁、红花活血祛瘀,使全方补而不滞,同时加强全方化浊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中含有多种可改善机体微炎症状态的多糖、黄酮类物质[6],通过减轻体内微炎症状态缓解肾脏损害;大黄可促进体内多种有害物质的排出,减缓肾小球硬化[7];党参、阿胶可清除体内过多的自由基,使脆性增加的红细胞恢复功能[8];沙苑子中含有的沙苑子黄酮具有抗纤维化作用[9];熟地黄水提液能显著提高小鼠红细胞膜Na+、K+-ATPase活性[10],起到避免红细胞过早凋亡的作用。在治疗肾性贫血过程中,以上药物相互配合,共同达到化浊生血的目的。

本研究运用自拟化浊生血方联合西药治疗中度肾性贫血,治疗后观察组贫血指标和肾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且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自拟化浊生血方联合西药治疗中度肾性贫血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性贫血中度西药
是不是中药的不良反应比西药少?
儿童门诊中婴幼儿营养性贫血治疗方法及效果
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检验在评估慢性肾病肾性贫血中的应用
含金属离子的中药与西药联用注意事项
肾性贫血治疗的研究进展
观察当归四逆汤联合西药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小米手表
西华县2017年秋作物病虫发生趋势与预报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切莫轻视儿童营养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