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2019-12-31 02:20孙艳梅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22期
关键词:阿替普注射用溶栓

孙艳梅

(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人民医院,山西 吕梁0321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前往往有病程较长的冠心病病史,且病情控制欠佳,导致机体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甚至中断,引起相应部位的心肌出现坏死[1]。患者发病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胸痛症状,部分患者有放射性疼痛,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要尽早进行。本次研究主要观察注射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文水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2~74岁,平均(59.68±3.16)岁;病程0.5~9 h,平均(4.62±2.06)h。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40~73岁,平均(60.11±3.02)岁;病程0.5~11 h,平均(5.39±1.94)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诊断标标准[2]:心脏标志物增高或增高后降低,至少有1次数值超过参考值上限,且具备以下4项中的任何1项。①心肌缺血临床症状;②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变化及ST段抬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③心电图显示病理性Q波;④影像检查显示新的心肌活力丧失或区域性室壁运动异常。

1.3 纳入标准 首次出现心肌梗死;胸痛持续时间不短于30 min,含服硝酸甘油胸痛无法得到缓解;发病至溶栓治疗的时间不超过11 h;心电图显示不少于2个相邻胸前导联ST段抬高,且胸导联≥0.2 m V,肢体导联≥0.1 m V;无溶栓治疗相关禁忌证;患者发病后在接受本次治疗前未采取任何救治措施;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合并其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对本次研究使用药物存在禁忌证者;精神异常或存在严重沟通障碍而无法配合本次研究者;患有恶性疾病,预期寿命低于1年者;在接受本次治疗前3个月内有过出血或存在出血倾向者[3-4]。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接受溶栓治疗前均给予吸氧、镇静处理,加强生命体征监护,保持卧床休息,及时建立静脉通路。给予患者30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及300 mg氯吡格雷口服;同时静脉推注5 000 U低分子肝素钠[赛诺菲(北京)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50059]。溶栓治疗开始后于腹壁皮下注射6 000 U低分子肝素钠,每隔12 h注射一次,连续给药5~7 d。

2.1 对照组 将注射用阿替普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国药准字S20110052)15 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 m L中,在30 min内静脉推注完毕;再将85 mg阿替普酶溶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在90 min内静脉滴注完毕。

2.2 观察组 将注射用瑞替普酶(北京爱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30095)18 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 m L中,静脉推注,时间为1~2 min。

两组患者均接受一次溶栓治疗,若患者在治疗后30 min内病情未缓解,重复进行一次溶栓治疗。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ST段回落情况[5]。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0.0%(10/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0%(1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ST段回落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ST段回落超过50%有44例(88.0%),完全回落有23例(46.0%);对照组治疗后ST段回落超过50%有29例(58.0%),完全回落有11例(22.0%)。两组ST段回落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病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胸痛症状,部分患者出现放射性疼痛,属于临床上的急危重症[6]。目前主要治疗措施是进行溶栓治疗,阿替普酶和瑞替普酶均为溶栓药物,两者区别在于阿替普酶是第2代溶栓药物,瑞替普酶是第3代溶栓药物,瑞替普酶的半衰期明显高于阿替普酶。阿替普酶可以促进机体内纤维蛋白酶溶解,一般用于新鲜血栓,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治疗过程中患者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7]。瑞替普酶为新型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具有较高的纤维蛋白选择性,瑞替普酶进入机体后通过对纤溶酶原肽链上精氨酸和缬氨酸之间肽链的水解作用,激活纤溶酶原,将纤溶酶原转换为具有活性的纤溶酶,进而溶解血栓中大量纤维蛋白,达到溶栓目的,实现梗死血管再通[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瑞替普酶比阿替普酶能更有效地预防心肌梗死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观察组ST段回落超过50%及完全回落的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本研究与王远东[9]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注射用瑞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可促进ST段回落,有效预防再灌注心律失常及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阿替普注射用溶栓
乐坦®注射用红花黄色素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使用注意事项探讨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与注射用美洛西林钠在化脓性扁桃体炎疗效对比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