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现状及对策①

2020-01-01 09:02李晓慧赵宏硕周秋平
热带农业科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公用海南省海南

李晓慧 赵宏硕 周秋平

(海南省现代农业检验检测预警防控中心 海南海口571100)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作为特殊的品牌类型,是一个地域的产业主体和形象代表,对于保护特色资源、推动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随着生产主体品牌意识的觉醒和消费升级,品牌化成为现代农业的主旋律,中国农业已经从规模化、标准化走向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区域公用品牌因区域整合力和区域联动力2 种特质,在价值缔造、资源整合和产业发展引领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适合中国农情的农业品牌化路径,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基石,具有超越一般品牌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近年来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区域公用品牌的发展。2017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农业农村部将2017年确定为“农业品牌推进年”。2018年6月26日,农业农村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深入推进品牌强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培育提升农业品牌。近年来,各省市相继开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工作。

海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起步较晚,一直以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保护的形式发展,存在“重认证申报、轻管理维护”的现象,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和深度挖掘,区域品牌影响力较小。目前,关于海南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的现状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就当前海南省区域公用品牌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存在的发展瓶颈开展深入探讨,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为打造具有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为海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打造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做出积极贡献。

1 海南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现状

海南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农产品地理标志(本文中所涉及农产品地理标志均为农业农村部登记数据)、单一型公用品牌、全域型公用品牌、省级公用品牌等4类。4 种发展模式相互融合,为促进海南省农业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1.1 农产品地理标志成主打品类

地理标志农产品具有产权共有性和使用共享性的特点[3],自2015年三亚芒果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开始,海南农产品地理标志已经成为区域公用品牌中的主打品类,是各地政府推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2018年农民丰收节,海南文昌鸡、三亚芒果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百个农产品品牌榜单。2019年11月,农业农村部发布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其中三亚芒果、三亚甜瓜、澄迈福橙、文昌椰子4个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入选,三亚芒果品牌价值38.63亿元[5]。

截至2019年12月31日,海南已有三亚芒果、琼中绿橙、五指山红茶、文昌椰子等30 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海南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分布见图1,覆盖全省14 个市县,以海口登记数量最多,为4个;万宁、三亚、澄迈、五指山各3个。白沙、东方、乐东和定安4个市县还没有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从行业角度看,种植业占比最高(70%),其次为畜牧业(占比26.7%),渔业仅有海南罗非鱼一个产品,占比3.3%(图2)。

1.2 单一型公用品牌发展迅速

海南省部分市县政府牵头发布了系列单一公用品牌,如海口市的海口火山荔枝、海口莲雾、海口火山石斛等品牌,儋州市的儋州黄皮、海头地瓜、儋州蜜柚、儋州鸡等品牌,东方推介东方火龙果、东方凤梨、东方甘薯等品牌,白沙发布了白沙山兰米、白沙红心橙等品牌,临高发布了临高空心菜、临高乳猪、临高五粮等品牌,保亭发布了保亭红毛丹等品牌。据统计,海南省单一品类公用品牌分布相对不均匀,见图3。18个市县均有单一品类公用品牌(包含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其中海口、儋州和东方均为11个,屯昌和乐东均为1个。

1.3 全域型公用品牌彰显地方魅力

全域型公用品牌囊括区域多个特色农产品,形成品牌矩阵扩大影响力。从分布情况看,目前海南省仅有白沙、琼中、临高、东方以及海口琼山区发展全域公用品牌,屯昌县新兴镇、白沙县细水乡发展乡(镇)级公用品牌。白沙县在推动全域公用品牌发展方面走在前列。2012年9月,白沙县率先创建全域区域公用品牌“白沙生态农业”,于2016年发布全国首个全域农业公共标识使用地方标准(DB469025/T3-2016),规范标识使用。2018年11月,白沙区域公用品牌更名“白沙良食”,推出茶叶、百香果、咖啡、红心橙等系列品牌。

1.4 省级区域公用品牌竞相迸发

为充分发挥区域公用品牌在打造海南热带王牌、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提升农业整体效益、推动农业转型上的作用,2017年《海南省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实施方案》印发,海南省农业农村厅聚焦海南热带特色水果、冬季瓜菜、特色畜禽产业,大力扶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海南在全国首次以省域冠名,评选出海南芒果、海南莲雾、海南火龙果、海南蜜瓜、海南荔枝、海南地瓜、海南胡椒、海南咖啡、海南黑猪及海南好米等10个产品作为首批省级农产品公用品牌(表1),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Logo与包装设计、统一追溯、统一管理等“五个统一”进行重点培育和打造。

此外,制定《海南省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五年(2018-2022)规划》,对全省农业及品牌战略进行定位,提出到2022年将完成培育创建省级农产品公用品牌30个的目标任务。

表1 省级十大公用品牌情况

2 海南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存在问题

2.1 品牌意识薄弱,发展相对滞后

一是起步晚,品牌数量较少。从地理标志登记产品看,2015年2月三亚芒果才获得海南省第一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截至2019年底,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共2778 个,海南省仅30个,占1.0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品牌主导意识不强,没有形成科学的品牌管理体系,主要体现在有名无牌、缺少品牌商标等,全省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有注册商标的不足一半;海南四大名菜中仅有文昌鸡有品牌商标;一些历史悠久的农产品,如临高空心菜、东方烤乳猪等,还停留在口碑相传阶段,缺乏系统性品牌塑造。此外,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公共性,导致许多生产经营主体滋生了“搭顺风车”心态,很多农业生产经营者只使用、不维护,只关注品牌经济利益,不考虑自身义务职责[7]。行业龙头企业没有很好地发挥带动作用,与其他生产主体之间仅是一种松散的以购销为主的买卖关系,没有结成利益共同体,导致区域公用品牌的产业集聚性较弱,不能很好地支撑区域公用品牌发展。

2.2 品牌营销缺乏

海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营销手段和营销策略有待加强和改进。一是营销手段单一,效果不明显;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营销,多数仅限于一场发布会,缺乏后续的品牌营销发力;在推动品牌建设方面后劲不足,注而不用,用而不管,管而不畅。二是品牌营销能力弱,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和自主创新能力弱,部分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条较短,精细深加工产品缺乏,特别是在农产品保鲜、储存、加工技术自主创新等方面还比较欠缺,大多数企业停留在销售初级农产品阶段,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弱,许多品质优良农产品只能以原料和中间产品形式销售。

2.3 品牌宣传推介不够

海南省2019年全年公共区域品牌专题发布推介会及品牌战略研讨会仅有5 场,分别为“小橙故事东方传奇”东方绿橙公用品牌发布、“保亭红毛丹”公用品牌发布会、屯昌县“生态新兴”区域公用品牌、“临高田品渔米飘香”区域公用品牌交流经验会和2019年区域公用品牌战略发展论坛暨“白沙良食”品牌研讨会。农业公用品牌走向省外专题宣传推介不够,未能全面提升海南农产品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2.4 品牌培育不足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培育过程中,对区域产业分布、市场营销等不清晰,从而对当地区域品牌创建定位不准,对当地文化资源的挖掘和融入不够,因此不能围绕特定的农产品进行深入核心价值的创意开发,挖掘特色文化、长远做好品牌培育不足。品牌行业组织不多,行业协会有利于促进产业集群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全省农业品牌方面的行业协会组织,仅有海南省品牌农业联盟、海南省品牌建设促进会和海南罗非鱼区域品牌建设促进会等3家行业组织,各市县均未设立相关组织,在品牌发展方面缺少行业协会这一重要推手。

2.5 品牌监管缺失

在区域公用品牌创建过程中,多数市县重创建轻管理,没有把信用背书当作公用品牌创建的目标,而只是将公用品牌做简单的贴牌,形式上对产业发展发挥一定的支持作用,认为影响购买决策是企业的事。缺乏顶层政策支持,简单地贴牌背书流于形式,品牌无法取得好效益,导致过程管理缺失,最终使得公用品牌效应得不到有效发挥。

3 海南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增强品牌意识,助力品牌建设

伴随产业发展和消费的升级,以及“互联网+”的应用,品牌消费逐渐成为消费趋势。塑造公用区域品牌,农产品生产者要采取标准化生产,保证农产品质量,提升品质,为农产品公用区域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农产品经营主体要牢固树立“品牌”的发展格局,增强商标、专利等品牌意识,遵守市场规则,规范商标及品牌使用,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树立良好声誉;政府部门要做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规划,颁布相关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行业协会要协调内部企业间的经营行为,监督本行业产品的质量、竞争手段等,加强品牌的监管和宣传。

3.2 强化精准营销,拓宽销售渠道

公用品牌要围绕自己的品牌策划,讲好品牌故事,鼓励实行“产供销媒”一体化的营销新概念。借助宣传媒体,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方式,鼓励建立农产品直销连锁实体店,同时利用天猫、淘宝等PC 电商和“微商城”交易平台,注重营销体系建设与文化元素的融合。建立品牌与营销专家团队,强化品牌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提升品牌的销售水平。在包装上,注重文化内涵的呈现,比如“白沙良食”提出的“山水白沙,天赐良食”,提炼品牌的核心价值,加强宣传,树立形象,增强消费者的认同感[8]。

3.3 强化顶层设计,打造一流品牌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尤其是强势品牌的建设需要持续推进。首先是一把手工程,强化政策体系等制度保障,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参与,保障决策高效、组织协同、执行到位。其次做好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应该从消费价值、竞争差异、未来趋势方面,明确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态度和价值主张。借助专业人士,进行品牌发展顶层设计,省级层面整体谋划全省农业品牌发展,打响海南热带农产品品牌;市县层面在品牌包装策划和营销推介方面进行具体谋划,形成完整的品牌战略思路和政策体系框架,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可持续发展提供总体规划与科学指引[9]。

3.4 强化保护监管,维护品牌公信力

品牌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品牌声誉的维护需要相关部门的精心培育、呵护和监管[1]。一是生产优质农产品,坚持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根据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推动地方和企业标准,强化产地环境保护,完善农产品和食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二是加强执法监管,管好农产品质量,继续开展农药、抗生素等专项整治,严格把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排查风险隐患;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强化监管工作技术创新,全程监管农产品质量;此外,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短板”。三是加强品牌保护,相关市县要制定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使用规范和授权管理办法,加强农产品商标及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和保护,构建农产品区域品牌保护体系,加大冒牌、套牌和滥用品牌行为的惩处力度;构建品牌危机预警等应对机制,及时客观回应社会关切事项,增强消费信心,维护品牌声誉。

3.5 强化数字化战略,增强品牌竞争力

区域公用品牌数字化战略运用方面,主要做法是构建区域农业大数据管理平台,打造融合技术、聚合数据、赋能服务的数字服务中枢,创新农业管理模式,实现公用品牌数字化运营、构建新型县域农业发展生态。坚持品牌化发展战略,围绕县域主导特色产业,开展区域公用品牌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关键环节加快数字化改造,打通数据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以数据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创建公用品牌数字化管理平台,全面加强品牌授权管理、区域产业布局及行业信息监管,实施品牌市场化趋势预测,从而助力区域农业品牌管理、数据决策和价值挖掘,提升品牌竞争力。

猜你喜欢
公用海南省海南
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须给出中文及英文全称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海南省北门江中下游流域面积高程积分的应用
怀念海南
一个公用品牌的养成——横山羊肉是咋样“吃香”的
海南杂忆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会计集中核算下的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探究
“私车公用”打错“方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