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牛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形势与对策建议

2020-01-01 03:38刘均华山东省青岛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266071
山东畜牧兽医 2020年3期
关键词:羊草布病布鲁氏菌

刘均华 李 倩 薛 刚 (山东省青岛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 266071)

本文对当地奶畜(牛、羊)的饲养情况、牛羊布病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人间布病感染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梳理出牛羊布病防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防控布病的技术措施和意见建议,对做好畜间布病防控和确保公共卫生安全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做好畜间布病防控,对公共卫生安全意义重大。为做好本市牛羊“布病”防控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布病”检测和流调,分析查找畜间布病传入传播的路径和存在的风险因素,抓住布病净化工作的关键环节,针对风险点提出科学合理的措施和对策建议。

1 基本情况

1.1 青岛市奶畜养殖情况 青岛市是奶畜养殖大市,截止2018年底,青岛市存栏奶牛64879头,50头以上规模奶牛场共284个,其中,莱西市存栏奶牛35258头,占全市54.3%;规模场121个,占42.6%。平度市存栏奶牛16001头,占全市24.7%;规模场103个,占36.3%。即墨市存栏奶牛8731头,占全市13.5%;规模场42个,占14.8%,胶州市存栏奶牛2511头,占全市3.9%;规模场11个,占3.9%.西海岸存栏奶牛833头,占全市1.3%;规模场4个,占1.4%;城阳区存栏奶牛1545头,占全市2.4%;规模场3个,占1.1%。

1.2 畜间“布病”检测情况 2019年上半年,全市共检测牛羊布病场点8211个,样品143978份。其中奶牛场点2101个,样品55121份;羊场点6110个,样品88857份。据检测结果统计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规模场免疫率、规模场个体检测阳率差别较大。但由于布病免疫场的档案记录不规范,免疫时间不确定或不详细,无法区分免疫抗体和感染抗体。

1.3 青岛市不同人群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 据2018年7月26日半岛网报道,“根据统计,2017年人感染布病病例中,从事养殖羊43.56%、养殖牛1.89%、养殖与屠宰羊4.54%、屠宰羊7.95%、接触病牛羊15.91%、食用病牛羊肉8.71%、饮用生牛羊奶9.47%、其他10.08%。从以上比例可以看出,患者主要是从事牛羊养殖或屠宰加工人员。这些人员主要分布在平度、即墨、胶州、莱西、西海岸新区、城阳,感染病例呈现散发状态,但存在村镇聚集现象”。从总的情况看,本市“布病”防控面临的形势复杂,任务艰巨。因无序免疫,真实感染流行率不清楚,免疫活疫苗,生鲜乳“布病”检测阳性率较高,存在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风险;而人间布病新增感染病例居高不下,感染区域广,存在较大公共卫生安全风险。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经过对检测结果、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与基层技术人员、养殖场户座谈交流,认为本市布病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通过羊草调入、冻精配种感染布病的风险经调查,布病感染风险聚焦在牛场饲喂购买的羊草,主要是来自于布病高风险地区如内蒙、东北等放牧地区的羊草,羊草中含有牛羊粪便、流产干尸等,布病传入风险极大。个别配种技术员私自购买来路不明的冻精颗粒,配种技术不规范,防护措施不到位,对散养场户奶牛私自配种,交叉感染风险较大。

2.2 牛、羊调运的传入风险 目前莱西市奶牛基本依靠自繁自养,基本不从外调入,通过调入奶牛传入布病的风险极低。肉牛主要是短期育肥较多,来源于全国各地、不同品种,基本都是外地淘汰的低价牛,偶发传入布病的风险较大,但莱西市饲养肉牛的数量较少,布病传入风险也不高。肉羊养殖周期短,受羊肉价格肉羊养殖数量和规模波动非常大影响较大,不经检疫就从外地买入羔羊再育肥的情况较多,布病传入风险极大。人的布病感染99.9%来自羊型布氏病菌,控制和消除羊群布病感染直接关系人的新增布病感染病例的降低和消除。

2.3 运输鲜奶车辆的传入风险 由于免疫布鲁氏菌疫苗或感染布病的奶牛均会在奶里排除布鲁氏菌,在灌装和运输鲜奶的过程中,运输车辆会携带布鲁氏菌。而目前运输未经巴氏消毒的鲜奶车辆进出青岛,基本不消毒,有传入布鲁氏菌病的风险。

2.4 冷鲜牛羊肉传入布病的风险评估 对于进入本市的冷鲜牛羊肉,目前只是查看动物产品检疫证和肉品品质合格证,在全国其他地区的牛羊宰杀时,没有强制进行布病的实验室检测,因此,查看动物产品检疫证不能有效发现感染布病的肉品,传入布病风险较大。携带布鲁氏菌的肉品进入本市,对于本市动物“布病”防控风险较小,但是对于人感染“布病”风险增加。在本市的牛羊定点屠宰,要求屠宰前进行布病检测。

2.5 无序免疫造成的防控困难 (1)免疫牛的持续排菌,可以通过粪便、饮水、生产、接触等过程造成群内传播;(2)牛群中可能存在真正的感染阳性;(3)无法区分免疫抗体和非免疫抗体,干扰检测结果分析。

3 对策建议

3.1 堵截外疫传入 (1)加强牲畜调运监管。严禁内蒙、甘肃、山西和东北三省等布病、结核病高风险地区的牛羊调入;调入其他地区的牛羊须经审报同意并经严格查验动物检疫证明、动物布病结核病实验室检测合格报告,对检疫、检测不合格或与调运动物不符的一律不准调入,依法严厉查处违法调运行为。(2)实施羊草替代计划。经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认,从内蒙、东北三省等布病高风险地区调入的羊草等,含有牛羊粪便、死胎、流产物等,是奶牛感染布病的最大风险。因调入羊草成捆打包,未采取熏蒸消毒措施,即使采取熏蒸消毒措施也很难达到灭菌效果,部分养殖场户已认识到羊草调入带来的风险,用稻草等替代干乳期饲草效果较好。要求全市范围内禁止从内蒙、东北三省等牛羊“布病”、结核病高风险地区调入、饲喂羊草,干乳期全部用稻草、进口燕麦草等替代羊草。(3)加强奶畜配种管理。建立严格冻精配种登记制度,要求所有冻精必须带有布病检测合格报告,对全市奶牛场的冻精来源进行登记。对全市配种员注册登记,定期对配种员进行规范操作技术和生物安全技术培训。

3.2 严格按规定程序规范免疫 按照国家、省和青岛市布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要求,结合青岛市实际情况,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实施规范免疫:一是严禁对产奶畜实行布病免疫。二是严格规范免疫程序。未实施布病免疫且布病检测阴性的牛场不得自行开展免疫。已免疫场要严格免疫程序,逐步退出免疫。牛场:只对3~4月龄犊牛开展布病免疫,使用A19型疫苗,皮下注射600亿个菌,并严格登记管理,18个月后经对牛群进行布病检测,评估后,逐步退出免疫。奶山羊和肉羊场停止布病免疫。对种羊群在8月份集中实施免疫,使用S2型疫苗灌服一次,在免疫6个月后,进行布病检测,评估后,逐步退出免疫。

3.3 严格羊群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强化检测评估 严格布病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所有牛、羊规模化养殖场,都要在辖区基层站监管兽医的监督、指导下,严格对本场内符合条件的所有牛羊(牛8月龄以上、羊5月龄以上、母畜产后半个月以上)进行全覆盖采样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无阳性或者无异常的养殖场,作为布病净化创建示范场。检测发现阳性的养殖场,必须每隔3个月进行持续采样检测,直到全群无布病阳性检出。对免疫后18个月的奶牛和免疫后6个月的肉羊和奶山羊,布病检测阳性的,视为感染阳性,进行扑杀淘汰。

3.4 严格生鲜乳收购质量安全管理 继续严格落实凭布病、结核病检测合格证制度。各基层动物防疫要机构要加强监督,对奶畜“两病”检测合格的奶畜发放健康证,养殖场户凭健康证销售生鲜奶;生鲜乳收购加工企业凭健康证收购鲜奶。市局要组织动物疫控机构,每月对收奶站和乳制品加工企业开展生鲜乳布病检测。全市退出免疫后,对检测不合格鲜奶一律不得出售、收购,对检测发现问题的,要及时溯源,对病畜进行扑杀淘汰。将出售、收购、加工不合格鲜奶的有关养殖场(户)、收奶站和乳制品加工企业纳入“黑名单”管理,并依法予以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5 推行规范化防疫管理制度 必须做好对牛羊生产全过程规范科学管理,严格落实防疫制度,还必须提高生物安全防护水平,避免人员和动物感染。

3.6 严格净化扑杀制度 对退出免疫后奶牛和羊只屠宰前检测仍呈阳性或确认为感染布病牛、羊,必须一律严格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大疫病防控资金投入,提高补偿标准,按规定及时进行评估补偿,保证社会稳定和奶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羊草布病布鲁氏菌
羊草克隆后代对刈割处理的响应
羊草控制少花蒺藜草危害的技术研究*
羊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羊草的应用及种植技术
羊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调查及综合防控措施
影响羊草种子生产的因素
引种牛羊时布病防控策略
盐窝镇:组织代表视察布鲁氏菌病防控情况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