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生态文化海外传播的自信根基和自为路径
——以闽北高校的绿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为中心(二)

2020-01-02 07:29冯起国陈燕婷
武夷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闽北武夷山汉语言

冯起国,陈燕婷,黄 翔

(1.武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2.统战文化武夷山研究基地,福建 武夷山 354300;3.武夷学院 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二、未来之行:武夷山生态文化海外传播的自为路径

“自为”是一个哲学范畴概念,是黑格尔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术语。黑格尔曾用“自在”和“自为”这两个术语说明存在和思维的同一性是一个由“自在”向“自为”转化的过程,即从一个自我认识(知)到自为实现(行)的过程。如果我们把这一对哲学术语运用到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用来诠释武夷山生态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情况,同样是适宜的,也是必需的。自信之根在于“自在”的文化资源禀赋存在,自为来自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自在方能自信,自信方能自为,我们必须超越“自在”阶段升华为“自为”阶段,用好、用活武夷山区域的生态文化资源,充分释放其精神力量,在彰显自身特色、发挥好独特优势的同时,也要服从、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迅速扩充,成为支撑全球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速的主体区域,且呈现出全球来华留学生生源主要供给区域。[10]在此背景下,我们应当秉持高度的生态文化自信,今后主动做好代表中国向来华留学生讲述武夷山的生态故事和美丽中国故事、组织好留学生自我体验武夷山的生态故事和美丽中国故事、引导好来华留学生向世界讲述武夷山的生态故事和美丽中国故事等文化海外传播工作,探索出服务国家、符合自身的系统性、可操作性的路径。

(一)生态文化的课堂教学:代表中国向留学生讲述武夷山生态故事、美丽中国的故事

汉语言是世界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的语言之一,其记载了中华文明5000 年的历程。中华文明是唯一未曾断流、延绵至今的文明,这与汉语言文字有密切关系。“探讨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原因,不能忘记这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和标志即汉字所发挥的作用。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成为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了,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并使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直到今天”[11]可以说,中华文明承传源自汉语言文字,没有汉语言文字,就没有中华文明。因此,汉语言文字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中国生态文化的载体,是加强人文交流合作、增进生态文化认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纽带。对外传播中国生态文化、美丽中国故事,汉语言文字是根本、是关键。同样,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中传播武夷山生态文化,代表中国讲述美丽中国故事,汉语言国际教育是基础与根本。

首先,教学主体要有高度热爱汉语言文字、传播汉语言文字的自觉,涵养相新而行的汉语言文字的自为。热爱汉语就是热爱中华文化,才有传播好汉语和中华文化的自觉。汉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生态智慧,彰显着中华民族生态文明自信,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都含蕴着丰厚的中华文化的内容。语言与文化关系紧密,我们应该打造一个融合汉语言、文化、国情和域情于一体的教学平台,把武夷山的生态故事、美丽中国的故事嵌在来华留学生的头脑里。我们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主旨是让每一个来华留学生都知武夷山、懂武夷山与爱武夷山,让每一个来华留学生都成为武夷山走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然而,倘或来华留学生过不了汉语关,他们怎么能真懂、真爱、真传武夷山生态文化呢?作为主体,闽北高校应自觉承担起汉语言教学的责任,应有传播好武夷山生态文化、代表中国讲好美丽中国故事的底气,相信自己一定能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来帮助来武夷山的海外留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掌握好汉语言。

其次,教学主体要有创新有效交流方式的自觉,改变不利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的语言障碍。在课堂上与留学生文化交流时,国内外高校较多地采用本国的交流方式将本国文化“灌输”于留学生,表面看起来,这种做法理所当然,实际上留学生却成为了留学所在国文化的被动接受者。这样造成的后果,留学生很难发自肺腑地认可、接受、赞同、尊崇乃至推崇留学所在国的文化故事。鉴于此,闽北高校“要充分了解和尊重留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念、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沟通上能够做到理解尊重,并采取合宜的方式避免沟通障碍”[12]。在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活环境中,来武夷山的留学生会很快走出跨文化适应的心理障碍,更好地融入武夷山,增强对武夷山的归属感,专注于武夷山生态故事和美丽中国故事的了解,致力于语言和生态知识的学习,投身于生态故事的体验。

最后,教学主体要有科学设计教材体系,融入生态文化内容的自觉,积极引导来华留学生认知、认同、赞赏、传播武夷山生态文化。闽北高校教师最为专长发掘武夷山文化的价值,而武夷山旅游文化部门对本地的生态文化资源最为熟谙,鉴于此,闽北高校要主动联合武夷山旅游文化部门编写教材,增设生态文化教学内容的文化课程。闽北高校可聘任武夷山旅游文化部门相关人员担任文化教材编写组的顾问,审核、确定作为闽北高校海外留学生应当学习的生态文化知识内容;闽北高校海外教育学院、教务处等部门牵头、组织教师编写教材,使生态故事体现系统化、特色化、科学化、逻辑化,趣味化、开放化、参与化的原则,既能够诠释前文所探讨的武夷山生态文化的多元形态、丰富内涵,同时也有助于培养留学生的文化故事理解能力、欣赏能力、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提升留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有效地改善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出现的异域文化失语症[13],更有利于提高来武夷山的海外留学生认知水平和增进海外留学生的认同感。

(二)生态文化的实践体验:留学生自我感知武夷山的生态故事

如果说文化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那么文化实践体验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闽北高校应主动为留学生举办各种类型的校内外文化体验活动,鼓励留学生积极参与并在其中感知武夷山生态文化的独特之处、了解武夷山生态文化的多元形态、理解武夷山生态文化的丰厚内涵,自觉引导留学生建立武夷山生态文化与其生源国文化之间的关联及其对话关系,促使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对异域文化的适应和认同,进而培养出知武夷山、懂武夷山、爱武夷山和传武夷山的高素质留学生。这也与我国“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的来华留教育事业发展目标相一致。

一是体验校园生态文化。高校校园生态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绿色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与否及其实现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的校园生态环境。高校校园生态文化的价值在于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陶冶、心灵触动、价值认同的方式而非强制性手段达成教育目标。闽北高校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以闽北高校武夷学院为例,它是福建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坐落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武夷山,依山傍水,湖光山色,鸟语花香,四季如画。可以说武夷学院是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典范,也是武夷山生态文化形象、直观、生动的表征。武夷学院十分注重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加强留学生校园生态文化体验,让校园生态文化与其生源国文化相遇、相碰、相知、相融,让留学生感知到了武夷山生态文化的魅力,提升留学生对武夷学院的认同感。

二是体验武夷山的自然和文化。留学高校所在的区域对留学生具有很大得吸引力。武夷山作为世界著名的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生态优势是其最大的竞争优势。武夷山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而且积淀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故事,它赋予武夷山这座地方以特色显著的绿色格调和生态价值。闽北高校应该主动作为,开展形式多样的武夷山生态文化体验活动,组织留学生走出校园,走进武夷山的景点景观,身临其境地感知武夷山的自然美和人文美、了解武夷山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武夷山的自然美和人文美、认同武夷山的自然美和人文美、传扬武夷山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如组织留学生参观武夷山世界双遗产标志、玉女峰、天游峰、古越船棺、西汉闽越王城遗址、道教胜地——止止庵、佛教胜地——天心永乐禅寺、武夷山茶博园、五夫朱子巷、下梅明清古民居、武夷精舍等,切身体验武夷山的朱子生态哲学、宗教、图腾崇拜、养生、建筑、农业、旅游等传统生态文化形态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绿道、湿地等现代生态文化形态。通过这些活动,让留学生感受到武夷山生态文化的底蕴和魅力,帮助留学生了解、理解、接纳、适应武夷山生态文化,有利于武夷山生态文化及其绿色发展故事走向世界,提高武夷山生态文化软实力。

(三)生态文化的讲述:留学生向世界传播武夷山生态故事和美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联结中外,沟通世界”。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不是依赖“自塑”而是倚赖“他塑”“共塑”。“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来华留学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力量,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中国故事的讲述者。鉴于此,闽北高校应该充分重视来华留学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间的“互联互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那么,来华留学生讲述什么样的武夷山生态故事和美丽中国故事?又如何讲述、讲好武夷山生态故事和美丽中国故事?对于武夷山生态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提高,武夷山生态故事感召力的增强和美丽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来华留学生讲什么样的生态故事。这涉及生态故事内容选择的问题,是讲述生态故事的本原。讲述中国美丽故事旨在扩大中国生态治理合作“朋友圈”,拓展生态文化“同心圆”,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新时代中国美丽故事的内容建设,精准选择出符合留学生需要的生态故事内容。那么武夷山到底有什么样的生态故事,可以提供给留学生去感知、了解、理解。武夷山历史文化深厚的的生态意蕴、价值积淀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探索,都为留学生讲述美丽中国故事提供了丰富内容和有据可循、有证可考的底本。这些也是留学生讲述武夷山生态故事和美丽中国故事的前提和重点所在。

当然,除了考虑武夷山有什么,能提供什么,我们还必须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到底需求、期待什么样的生态故事,然后我们去探究如何去满足这些需求、期待。只要这样,来华留学生才能对武夷山的生态故事感兴趣,更接地气地接受、认同、讲述武夷山的生态故事,才能以“主人翁”的立场对外讲述、讲好美丽中国故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是彼此命运关联的共同体”[9],“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我们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多边合作机制,共同改善环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生态挑战”,“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14]显然,世界需要听取美丽中国的故事和智慧,学习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方案。这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期待。“这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努力创造并传播好当代中国的‘绿色故事’——可以想见,一个‘美丽中国’的成功故事要比一个‘富强中国’的成功故事更具有文明引领与导向意义。”[15]在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环保、寻求全球生态生态治理合作的背景下,来武夷山的留学生也不例外,感知生态文化,听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为主要内容的故事,也是其来武夷山留学的目的之一。武夷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无论“本来”“原来”,还是现时代都发生了、发生着生态故事。海外留学生切身体验到了武夷山的生态文化,亲身感受到了武夷山乃至整个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留学期间,在他们身上也发生了许多与武夷山、与中国相关联的生态故事,他们就可以对海外讲述武夷山生态故事,讲述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态故事,从而实现了武夷山的生态故事、美丽中国故事的全球传播。

另一方面,来华留学生怎么讲生态故事。这涉及讲述生态故事方法、手法和形式的问题,直接影响到生态故事海外传播的成效。“有了好故事,还要辅之以讲故事的好方法,才能有效达成跨文化传播。”[16]为了增强武夷山生态故事对外传播的效果,除了在内容建设、选择上要体现独特性、适宜性,如何从来华留学生的价值偏好、情感诉求等方面去设计讲述方法、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从实践的维度看,利用来华留学生的人才本土资源优势讲述武夷山的生态故事,运用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思路、母语讲述武夷山的生态故事,借用来华留学生的本国微传播、融媒体手段讲武夷山的生态故事,不失为明智之举。“由异质文化人群操自己的母语讲述他们眼中的真实故事,可以规避‘文化差异’‘文化戒备’和‘文化冲突’,让故事内容不设防地进入他们的内心。”[16]所以,他们留学回国之后,利用自己对武夷山生态文化的深度认知、认同,再加上自己的母语、文化优势,在本国传播武夷山生态文化,与中方人员相比较,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他们作为生态故事讲述的“中国大使”更贴近本国人民,更容易被接受。这样,他们讲述的武夷山乃至中国的生态故事会激发更多的本国人民去感知、了解、理解、认同中国生态文化,继而来中国切身学习生态文化、体验生态文化,感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因而,充分利用好来华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外传播武夷山乃至中国的生态文化,取得的效果会更大一些,从而达成扩大武夷山生态文化和美丽中国国际形象影响力的目的。

三、结论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友好合作的社会根基。广泛开展沿线国家间文化交流、扩大留学生合作培养规模,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一带一路”的核心是互联互通,不只是国家间的互联互通,还包括中央与地方的互谅互通,地方与地方间的互联互动。因此,地方要自觉自信,有所作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武夷山作为“万里茶道”的起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更应该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致力于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排头兵。根基在,自信就在。生态文化海外传播,归根结蒂,是一个文化自信的问题。历史传统文化的生态深蕴、价值积淀,决定它是武夷山生态文化海外传播自信之根;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探索,决定其是武夷山生态文化海外传播自信之基。武夷山市应该超越自信,积极自为。同时,闽北高校也应充分重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对武夷山生态文化的对外传播作用,努力加强留学生对武夷山生态文化的感知、了解和理解,从而实现对武夷山生态文化的适应、认同,讲述、讲好武夷山生态故事,对外传播武夷山生态文化的目的,最终达成提升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自信力和公信力,树立美丽中国国际形象,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让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造福沿线各国和地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目标的实现。

需要指出的是,武夷山生态文化有其特有的构成和要求,是一个体系,限于篇幅,本文并没有穷竟生态文化的各个方面,所做的探讨也较为粗略。另外,本文的研究方法也有不足,有待改进。比如,在定性分析方面,没有利用深度访谈、焦点小组研讨等访谈方法;在定性分析之外,没能配合相应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定量分析方法。为了进一步推动武夷山生态文化的海外传播,我们必须不断扩大调查受众范围,融进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以保障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严谨性和说服力。当然,完成这些任务就需要后续加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需要另文呈现了。(全文完)

猜你喜欢
闽北武夷山汉语言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闽北红军红色基因演变“七步曲”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闽北七巧节与蛇“共舞”
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武夷山漂流口占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