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探讨

2020-01-02 23:11
考试周刊 2020年38期
关键词:滴水苹果数学

黎 燕

如今社会发展迅速,有些孩子从小生活在条件优越的家庭中,又有着父母多方的宠溺,导致他们从小就骄傲自大,缺乏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感薄弱。因此,学校就承担起了更多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任。然而现实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面对这样的挑战,不仅仅是靠几节思想品德课就可以完成的。要想孩子们可以走上正途,还要依靠每个学科中的课堂教育以及引导,这将会是所有教师的任务。所以数学教学也一样,需要将德育教育引入到该学科中,更好地实现对学生们的素质教育.

一、爱国教育如影随形

我们可以根据数学教材上现有的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种渗透方法要根据教材内容自然进行,不要牵强附会。例如,“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章节中就有这样一个内容——“北京赢了”。身为数学教师就有义务利用该章节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可以通过2008 年北京申奥成功了这件事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同学们,在2001 年7 月13日我们中国发生了一件全国上下齐欢腾的大事情,我国的首都北京终于申奥成功了!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全国人民会如此激动?大家要记住,一个国家能够申奥成功,就足以证明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很强,有可以举办奥运会的实力。如今我国经济水平飞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质的改变,城市越来越繁华,乡村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落后,这都是我国变得强大的表现。我们都知道,申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求高,条件多,试想我们中国竟然可以成功,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啊!”在教师讲述完后,学生们必定会情绪高涨,想着我们祖国的伟大,不由自主地产生爱国情怀。再比如:教师在教同学们认识“时、分、秒”时可以将我国神舟飞船成功进入太空的事情引入到教学课题中,让同学们查找资料了解飞船发射及返回的时间,学生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到我们国家激奋人心的大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我们还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数学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的培养,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 倍多一点,到底多多少呢?这时我适时向学生介绍,约在2000 多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里《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 倍。约在1500 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人文学家祖冲之,经过不懈的努力,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 和3.1415927 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7 位小数的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祖冲之小时候就对数学天文等知识十分入迷。在一千多年前,他能将圆周率推算得如此精确,是源于他对老师所教的“圆周是直径的3 倍”的质疑。他经过实际动手测量和利用刘徽的“割圆术”,不断地研究推算,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除了对知识痴迷之外,更体现了祖冲之严谨求实的学术追求,这种伟大品格是值得大家学习的。通过介绍、对比,让学生们能体会到祖国数学家的成就,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文明礼仪贴近生活

在我们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材中,能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素材并不是很明显,所以需要教师去努力发掘教材中潜在的教育素材,联系实际生活,将其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品德融入数学教学中,从而使学生可以受到德育教育。

例如,如今公交车作为一种普遍的交通工具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如何文明乘车也可以当作是德育教育的一项内容。比如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题目——“公交车上原本有36 人,到了和平路站下去了16 人,又上来了10 人,问这时候车上共有多少人?”通过这类题目就可以给学生们讲授文明乘车的教育。同时还可以提出其他问题——到和平路站时,有多少种上下车方法?应该先下车后上车还是应该先上车后下车?怎样上下车才能确保不会出现威胁人身安全的问题?然后让同学们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选择哪种上下车方法会比较合理。先下车后上车,这样对车内的乘客来说会比较方便,如果先上车后下车,车内将会变得很拥挤,稍有不慎还会发生一些事故,对车上乘客来说都不方便。教师可以借此机会给学生们灌输先下后上、文明乘车的理念。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文明素养,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守秩序的习惯。“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是我们基础教学的宗旨,也是我们教育和教学的目标之一。能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人格教育、思想教育。使数学教育达到至深的境界。

礼仪教育对公民道德素养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当前,我国小学生公民道德问题突现,其根本原因在于德育普遍存在空洞的说教、忽视学生主体性、重理论轻实践及知行不一等问题。文明礼仪是一个人的教养与素质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社会进步的关键标志。小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人才储备力量,加强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环保教育迫在眉睫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急剧上升,某些人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日益遭到破坏。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是我们人类的共同理想。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尤其重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时代的需要。逐步树立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保文明意识是现代儿童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时,课后有这样一道习题:一个未关紧的水龙头,1 分钟滴水50 克,1 小时滴水多少千克?1 天滴水多少千克?学生们运用刚学习的口算知识很快算出一小时滴水3 千克,1 天滴水72 千克。学生对自己计算出的数据没有什么感受。我接着又让他们估算1 个月,1 年滴水多少千克?学生通过计算结果让他们感到震惊,这时我告知学生世界上水资源最缺乏国家马耳他年人均可用水量大约只有82 吨,也就是说一个未关紧的水龙头1 年滴水量可以供他们人均大约4—5 个月的生活用水。非洲有些国家几乎看不见干净的饮用水,当地人每天做的一件事就是寻找水源。在播放一些世界各国缺水触目惊心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我们国家的水资源也不丰富,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关”住点滴。这时我又提问“关于节约用水,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我爸爸刷牙时从来都不关水龙头,这样会浪费许多水资源;有同学说淘米、洗菜的水可以浇花、冲马桶;有同学说,我下次洗澡打肥皂时要把水龙头关掉……通过这些看似平常的身边小事,使学生既能锻炼数学能力,又加强了环保意识的培养,悄悄渗透了环保教育。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采取深入研究,善于发现,灵活渗透的原则,让学生慢慢从一无所知到一知半解,到领会贯通。懂得环保知识,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去保护环境,爱护环境。

四、传统美德提升素养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小学教学是学生行为习惯与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小学阶段的教育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与成长,也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现下,娇宠孩子的现象十分普遍。不仅大人娇宠孩子,孩子的意识中更是缺乏对他人的关爱,所以十分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例如在二年级“认识平均分”时,上课前我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有9 个苹果,你要分给爸爸、妈妈和你自己吃,你准备怎么分?”有学生说:“我准备给爸爸3 个苹果,妈妈3 个苹果,我自己也分3 个苹果。”我问:“你为什么这样分呢?”“这样我们3 个人分得一样多,公平、合理。”我又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这时有个学生说:“我想给爸爸分4 个苹果,妈妈分3 个苹果,我分2 个苹果。”“这样大家每个人分的苹果个数不一样多,你为什么这样分呢?”“因为爸爸、妈妈上班辛苦,所以要多分苹果给他们。”我赶紧夸奖他是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除了学习了“分”和“平均分”知识外,还渗透了孝敬父母传统美德教育。这样的追问显示了老师不仅关注孩子是否学到本课的知识,还强调了传承美德的重要性。

像这样关注学生美德养成的例子还有很多,渐渐会在学生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从家庭生活推广到学校到社会。从唯我独尊到关爱他人,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但在这种良好风气的影响下,会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五、习惯教育厚积薄发

数学这门学科有着极强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这就要求了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全神贯注,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也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对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通过不断地训练和练习来形成做事认真负责,对待挫折不低头,不怕犯错误并及时改正的良好品德。教师要从小事抓起,侧面监督并严格要求学生,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积极的引导他们走向正路。将德育教育一点点渗透到学生们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比如在锻炼他们的计算能力时,要先让他们认真读题,明确题目问的是什么,然后要思考计算步骤,怎么算会更加简单快速,算完之后要检查一遍,如果发现错误,要及时反省,分析原因,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还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于数字、符号等的书写,这样做会有利于学生形成做事认真的学习态度,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做到对事一丝不苟,刻苦钻研。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

现在的教师应该秉持着“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既要有坚实的知识基础,也要具备优秀的个人品格,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掘教材中存在的德育知识,将其渗透给学生。帮助他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品德,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渗透。

猜你喜欢
滴水苹果数学
有趣的滴水实验
收获苹果
拿苹果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会说话的苹果
滴水能涌泉
滴水藏海
新材料可真正做到“滴水不沾”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