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及其运用探究

2020-01-02 23:11许君霞
考试周刊 2020年38期
关键词:有效引导数学过程

许君霞

由于数学是一门比较偏向理性逻辑分析的课程,对于刚开始接触数学学习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数学学习之路还存在许多的障碍。因此,为帮助小学学生提高数学学习兴趣,配合教师加强数学教学进程的开展,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而逐步转化为“引导式”教学,通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让学生从内心开始重视数学学习,教师在长期的引导过程中,帮助学生将其内心所激发的动力,转移到实际的行动中,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成绩的有效提升和数学思维的拓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为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好地实现数学成绩的有效提升和数学思维的初步启蒙,首先,教师应该就小学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找出阻碍学生进步的主要因素。只有这样,在找到了影响学生学习的根本原因之后,教师通过改善现有教学体制,逐一排除不良因素的方法,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学生数学成绩的有效提高。

(一)教师主导课堂,学生缺乏思考机会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课堂发展完全掌握在教师的手中,而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课堂上总是教师的讲解占据大部分的时间,所有的知识点和重点内容的勾画,都是由教师提前做好的教学准备所规划。课堂教学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即使有互动环节,也由于教师所能分配给学生的时间过少而取不到任何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往往还是会选择课堂问题的设计,向学生抛出相关的数学思考,但是,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选择的不恰当性,更会加剧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厌倦,比如,大多数教师的问题思考时间会选择在课下,占用学生为数不多的休息娱乐时间,造成学生的反感,自然也只能适得其反。

(二)关注学习目标,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据调查显示,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计划目的性比较明确,所有的教学环节展开都是服务于当堂课所要讲述的相关数学知识,过于理性化,同时也比较局限化,这都不利用学生数学学习和兴趣的培养。学生对于每一堂数学课的目标都很明确,但是对其内涵要求和熟悉掌握却做不到清楚明了。这是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欠缺和不足,导致他们看待事物比较的表面。因此,对于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也只是按部就班的学习,而不去深入进行探究性学习,同时没有教师的引导性教学,他们也不能做到如此。由于教师教学目标设定的过于明确,也就导致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方式死板,课堂氛围比较低迷

现有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仍然表现出单一性,一方面是由于数学教学本身偏向于理性教学,不易进行创新型教学,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固化,难以适应伴随着互联网所出现的创新型教学。因此,造成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氛围难以调整,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工作展开也遭到不小的阻力影响。由于缺乏有效的教学互动,小学数学课堂往往是由教师单方面的进行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致比较低,整个课堂氛围比较低迷,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有效引导”策略的优势

由上诉问题可知,教师应该把教学重心从知识讲解转移到对于学生的引导开发式教学,通过“有效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活跃课堂的氛围,从而刺激学生对于当堂数学相关内容的吸收和掌握。为帮助教师更好地运用“有效引导”策略,下面将详细阐释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巨大优势。

(一)引导学生思考,避免经验学习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往往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这也就阻碍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的自主思考,而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获取,从而固化了学生的思维。而“有效引导”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相关现象或者事物表现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由教师引导其运用相应的数学知识来进行解释和说明。因此,这一过程严格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能够主动进行教学思考,而不是从教师的经验总结中,直接获取知识,而跳过思考的过程。“有效引导”能够给学生提供一种思考过程,同时也给了学生在达成目标时的成就感,这种感受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好燃料。

(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有效引导”式的教学会强化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热情,有别于传统的一问一答式教学,它能够更加注重于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从而转化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比重。这一过程中,教师只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推进教学计划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学生因为主人翁意识的引导,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建设中,并且能够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在实现学习兴趣不断增加的同时,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由于双方的有效配合,自然课堂氛围也会活跃起来,从而帮助小学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三)关注学生发展,激发多元学习

教师采用“有效引导”的策略,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实现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健全和数学思维的培养。“有效引导”是通过教师针对某一个数学知识点,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延展性的教导,帮助他们从知识深度和知识广度两方面深化对于这个知识点的认识。由于学生的记忆能力有限,尤其是数学这类比较理论性的学习,要求掌握的知识比较多,即使有较强的关联性,公式的记忆对于小学生而言也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师只有通过引导教学,才能帮助他们完善知识点的掌握,从而降低记忆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简洁,优化教学体制

“有效引导”实际上是原有教学模式的改良,在原有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将有针对性的教学目的过程化,而不再仅限于以结果来度量学生的学习。同样,“有效引导”也需要一个明确的教学目的,但是这个目标的设定是服务于教学环节的展开,而不是最终目的,这也就是前面所提出的改良之处。整个教学环节的开展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显得更加的紧凑严谨,从而实现教学体制上的改进。

三、“有效引导”的运用初探

为帮助学生更快地提升数学成绩和数学逻辑思维的拓展,教师应该加强“有效引导”策略的运用,为打造一个高效愉快的课堂氛围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接受新型的有效的教学模式的出现,不断丰富学生的课堂感受,从而实现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动性的有效激发。

(一)结合生活实际,引入课堂教学

为帮学生更好地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教师在课堂引导的过程中,可以加强生活实际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让学生以一种更加熟悉、可感形式去接近数学学习,引起学生对数学相关知识的共鸣。比如,在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的教学过程中,为加强学生对于乘法的认识,教师可以以生活场景教学来进行辅助性教学。引导学生从超市营业员的角度去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通过阐释加法运算在此环节下的局限性,从而引入乘法计算简便的思想,帮助学生深化对于乘法运算的认识。同时,教师利用生活环节来进行相关的数学教学引导,一方面是帮助学生深化数学学习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也是给学生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乐趣,能够将自己所学直接运用到生活中,以获取更多的收获。

(二)重视过程学习,引导思维训练

“有效引导”教学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开发和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过程性的学习,而不是直接经验获取,一步一步地学会如何去处理相似的问题,以及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例如,数学规律的探究,这一部分的知识也是让学生最为头疼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总结其中蕴含的奥秘,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或者分析方法。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探索,而且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教学,而不应该以一种从众的心态去进行教学。给学生时间,培养他们对于数学的敏感度,从而激发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深入本质学习,激发探索求知

教师在运用“有效引导”进行教学时,不仅仅要注重教学素材宽度的拓展,还应该重视其深度的挖掘,帮助学生究其本质,从而深化理解记忆。教师可以通过相似知识的讲解,来进行对比性论述,比如在引入“除”和之前所学习的“除以”的差异性认知时,教师应该强调“除”的被动性,“除以”的主动性,再通过多个例子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既保证学生对于“除”的认识,又可以强化之前知识的掌握。通过这种对比性学习,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同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相似的数学案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主动进行数学探究。

(四)加强师生互动,尊重个体差异性

深化改造课堂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师生的互动,强化两者的纽带关系,只有和学生打成一片,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制定有效的教学引导。与此同时,教师在深入学生群体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了解到特殊学生的需求,从而帮助他们改善现有的困境,强调班级的整体性发展。这说明“有效引导”教学模式的开展仍然适用于课下活动,教师通过课上互动获取学生的好感,从而方便教师在课下与学生展开真实的交流沟通,帮助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

四、结语

为实现小学学生数学成绩的有效提高和数学逻辑思维的激发和培养,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有效引导”的策略,通过引导感受学生多元化的教学体验,以期深化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认识和参与热度,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教师还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育人理念,维护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有效引导数学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高中数学课堂教师有效引导的探索
有效引导开启物理精彩课堂研究
有效引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新视角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