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综合实践、推进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研究①

2020-01-02 23:11
考试周刊 2020年38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陈 萍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提出要通过开展活动型学科课程,推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和深化。通过进行切实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前途出发,帮助高中生形成相应的政治认同,形成科学精神指导生活,并在社会参与中培养法治意识,进一步推动公共参与的实践落实。因此,作为教师,需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已成为当务之急。需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立足于学生长远发展,使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亲自实践参与,学会自主辨析,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一、综合实践活动对培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积极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可细化为社会调查型的体验性活动(如研究性学习、问卷调查、模拟法庭等)、公益性社区活动(如科普宣传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和社会实践(如学校传统活动、军训等)。综合实践活动能从培育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需求出发,具有导向性、实践性、主题性、可操作性、自主性特点,并能从学生个性化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探究、反思,最终推动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一)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能提升教师的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教师核心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素养落实的情况。当下,虽然教师推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掌握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在高考面前,学校不得不更加关注学生的成绩提高,相对忽视教师专业发展,从而影响了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

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背景,教师急需转变常规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拓展自我知识的广度、深度,综合运用各种有利的教学资源和手段,指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提高高中政治课堂的生动性和活泼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亦能在此过程中实现教师自我核心素养的提高。

(二)调动高中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能改变传统枯燥的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落实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可能。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就AB 两组分别20 人的实验对象进行了调查,其中A 组在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前,组织学生参与“拗九节”社区送拗九粥的志愿活动,向群众宣讲拗九节的来历,B 组则是通过导学案进行课前的预习。在授课过程中,A 组同学能够积极分享活动体验,对传统习俗的理解也更为透彻,课堂主体发挥明显优于B 组同学。课后知识反馈上,A 组同学有18 人获得满分,B 组同学仅有10 名同学获得满分。由此可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实现知识掌握程度的提高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内化的双丰收。

(三)增强政治课堂时效性,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书本知识的更新速度常常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速度,这种情况在《经济生活》中尤为突出。如第六课《在投资理财的选择》中课本上只提到存款、股票、债券、保险这四种投资方式,对于目前常见的互联网金融、银行理财产品等投资方式基本没有涉及,这会使学生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缺乏正确的判断和认识。通过引导学生设计有关投资理财方面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感悟和体会,将枯燥的理论与鲜活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增强课堂实效性,推动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二、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落实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高中阶段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并非漫无目的地自由活动,而应是具有相针对的、指向性,对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有切实帮助的学习型活动。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化情况严重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常出现“为了活动而活动”的情况。在高考“指挥棒”下,学校和家长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分数,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时安排上,往往会压缩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使其最终流于表面形式。与刚开课时候的“如火如荼”相比,后期往往“草草收场”。看似活动流程、环节完备,然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几乎沦为空谈。在笔者通过《问卷星》收集的50 名不同学校政治教师反馈中,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居然有37 个,占比74%。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去形式化,迫在眉睫。

(二)活动形式少,无法调动参与热情

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但由于教师能力水平的差异,导致其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过程中出现“有心无力”的现象。我们的调查问卷数据中,60%的受访老师指导过的综合实践活动仅局限于研究性学习、问卷调查、军训等,对于其他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并无了解,从而使学生的选择面窄,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造成学生选择疲劳、被动,阻碍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三)教学评价上过分注重分数

在高考背景下,学校、家长、教师往往受“应试教育”影响,使教学评价陷入“唯分数论”,这既不利于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落实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也是新课改的“拦路虎”。传统的政治课堂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背诵和识记,这会磨灭高中生的学习热情,也让他们丧失自我求知和探索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技巧才是教师工作的重点,只有真正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才能够提高学生自我探求知识的能力,从而落实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学会从行中学、行中悟、行中得。

(四)学生参与程度存在差异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时间不长,短期效果并不直观,使一些学生在践行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还存在认识不足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并不能从短期上达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的目标,因此,一些家长和学生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持似是而非的态度。

此外,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也是我们在落实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培养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建议

在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过程中,着实存在很多困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盘活教材资源,提高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能力

高中政治必修教材每个单元都配有综合探究活动,在练习中也常出现类似“设计一次模拟听证会”“对当地居委会、村委会的工作进行调查”“设计一个合理的投资方案”“尝试给市长写一封信,反映公共管理方面的问题”“了解你所在城市的民俗文化”等一系列探究活动。这些活动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这对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掌握弊大于利。当前,需要高中政治课教师,充分利用每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等核心素养。例如:在《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一课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模拟举办一次听证会,对民主决策的方式和内容进行充分探究,加深对民主决策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知识性问题,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落实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公共参与和政治认同。

(二)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时政创设情境,增强落实效果

政治和生活、时政是密切联系的,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提高高中生参与度,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理解。在交流社会和时政问题上,笔者认为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的综合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引导,让高中生能够从情感和行动上认同国家方针政策,支持党和政府的工作,对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的落实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以《民主监督:守望共同家园》一课为例,笔者引导学生找出放学期间的交通拥堵问题,指导学生向“市长热线”反映情况,并综合分析问题反馈的结果以及后期政府安排交通协管员进行交通疏导的情况。通过这个实践活动探究,帮助了学生更好地了解民主监督的方式和方法,增强了学生对政府工作的认同,提高了学生公共参与能力。

(三)综合利用各方条件,争取家校联动,形成发展合力

积极寻求社会资源,利用各方条件适当增加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相关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活动、社会调查等活动,寻求教育主管部门和家长的支持。作为政治教师,要加强家校联系,传递综合实践活动对高中生健康成长的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学科核心素养,还能够帮助高中生更好地应对新高考的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家校联动中,形成落实综合实践的合力,推动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四)健全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评价机制

首先,在评价目标上要转变评价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取向,实现立德树人任务为评价目标;其次,在评价方式上应采用多元化方法,不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更要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对比其在价值观念、协作能力、价值判断和选择等方面和活动前后的变化;再次,在评价主体上改变以往教师主导的评价方式,结合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形成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最后,在评价标准上要以量化细则为依据,学业标准为纽带,建立长效评价机制,进一步健全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

总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推进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加强探索,寻求具有操作性和现实意义的方法,开拓创新,深入推进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