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哲思
——形式、内容和背景的全面而深入的美育教学策略探究

2020-01-02 23:11卢金火
考试周刊 2020年38期
关键词:美术鉴赏美育背景

卢金火

我们在进行语言文字或是图像交流的时候,往往包含着两种信息,即“语义信息”和“符号信息”。“语义信息”与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内容的意义”基本上是一致的,而“符号信息”则大体上与我们所理解的“形式的意义”相近。对于美术作品,人们大都比较注意思考和发掘其传达的“语义信息”,而对“符号信息”的接受和理解则缺乏明显的意识。我国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丰子恺认为:人们在艺术的欣赏上存在着三种感情,即材料感情、形式感情和内容感情。一般而言,材料感情最先发生,而形式感情则是艺术批评家所应具备的,一般人则具有比较强的内容感情。说明一般人观看美术作品时,首先注意的是内容,而不注意形式。德国大诗人歌德说:“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经过努力可以把握,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可见,人们对“作品形式”或者说对“符号信息”的把握和理解的不足,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高中学生也大都如此,这就需要通过“美术鉴赏”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赏析能力。

一、辩证地看待美术作品中的“形式、内容和背景”的关系

一般说来,形式表现内容,形式和内容又反映了背景(抽象作品例外,它可能是“形式即内容”)。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感不光为了引起人们的视觉兴趣和审美享受,对于美术学科所担负的育人责任而言,美术是我们用来进行美育教学的主要载体。“以美育人”是美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特色。因此,美术教师要从审美的角度来改造学生的情绪和思想,使他们重视美的特征,在心灵深处感受到美,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学会运用审美的眼光来认识世界、把握世界;教师还要借助美术所表达出来的内涵意义和人生启示来进一步教育学生,使他们学会运用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从而丰富精神世界以及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培养他们热爱美术,形成自觉保护人类文化艺术的情感态度,从而实现“以美育人”的美育目标。

学生因作品的图像美感而引起审美兴趣,然后开始进行图像识读是审美认知的第一步,符合视觉艺术直观教学特点。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通过可见的视觉图像,引导学生深入识读题材内容,并结合形式特征,探究背景意义,最后又反过来加深学生对图像中形式特征的理解,即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图像识读切入教学并回归到图像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图像识读,学会审美判断,实现文化理解,学生才算进行了审美学习,美育教学才算有效,才会获得意义。任何脱离视觉图像的教学都不属于美术学科的美育教学。

当然,美术也不只有美的形式。美术之所以有意义,在于它包含着时代和社会的烙印,反映着政治、经济、社会、科学、宗教、哲学,体现出人们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反映出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宇宙观,这些都是美术课程可以“以美育人”的价值所在。美育教学的目的,也不只是教会学生欣赏美术中的形式,更要引导他们了解作品采用这些形式的原因和目的,从文化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上挖掘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帮助学生获得准确的审美判断和深入的文化理解,即重点在于帮助学生了解美术家如何通过某种美的形式来传达思想和情感、表现内涵和意义。

因此,美术学科的美育教学既要立足于审美,又不能只停留在对作品的形式美感的欣赏,还要寻求审美的意义,挖掘作品的内涵等,即帮助学生了解到美术家是如何通过美术的形式语言来洞察世界、表现世界和传达自己对世界的反应的,及其所受到的社会背景、艺术背景和个人背景的影响,防止学生对作品的误读、误判和误解。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最好将学生们普遍关注的题材内容、背景意义(即“语义信息”)和作品形式的审美表现关联起来,引导学生联系形式美感来识读内容、挖掘信息、探究意义,使学生既知道“是什么”,又能理解“为什么”,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例如:在湘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二课《礼仪与教化》中,课文将秦始皇兵马俑和埃及金字塔这两个世界上最大和最高的古代帝王陵墓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给学生对它们进行基本常识的介绍这一“是什么”之外,更应该引导学生探究清楚“为什么”。即造成这种种艺术表现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以秦始皇陵墓和埃及金字塔相比较,秦陵体现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事死如生”的理念。因此,秦始皇陵的建造自然是要仿照他生前拥有的一切,把他死后的生活安排好,包括像他生前一样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奢华的宫殿、气势浩大的军队等等;其次,《荀子·强国》一文说明了秦始皇推行的“法家制度”的严酷。如:秦朝夫妻外出告别时常说“失法离令,若死我死”;又如“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还有“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义而不楛,古之吏也”等,这说明秦朝的“法家制度”使得上至官吏,下至百姓莫不人人自危,活在压抑和恐惧之中。以上两方面决定了兵马俑“整齐森严的排兵布阵和写实逼真的人物刻画”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风格。

而古埃及人则认为“活着只是短暂的居留,死后才是永久的享受”,他们说,每年尼罗河水泛滥的时候,死者的灵魂就会回来寻找自己的躯体,然后复活过来。这些理念说明了埃及人是个“轻生重死”的民族。正因为如此,古埃及人把金字塔的造型建成像太阳光的放射形状“三角形”,表达了他们对太阳神的崇拜。为了神化自称是太阳神之子的法老形象,才要将法老的遗体安放在象征永恒的金字塔中。而且,将金字塔建得像一座山那么高大,使之产生强大的威慑力,用以震慑广大老百姓,维护法老的绝对统治和权威。

因此,对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而言,有必要将美术作品中的“形式、内容和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全面而深入的美育教学。这样才能够:一、满足广大学生的“内容感情”,以及他们对作品中的“语义信息”的兴趣;二、发挥美术作为视觉艺术的审美特征,以直观、生动的作品形式来教育学生,实现“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标。

二、深刻认识背景影响着内容和形式,内容又决定了形式

社会背景影响美术家对创作题材和内容的选择,而内容又决定着美术家采用怎样的形式来表现。一般情况下,美术家开始进行美术创作时,常是先确定题材内容,然后决定运用什么样的形式语言、材料、技法来组织和表现;也可能因为对某个美的形式或题材内容的偶然发现,瞬间产生灵感,促使美术家进行美的构思和创作。然而,题材的选择、内容的确定和形式的运用都受限于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客观因素。如果学生不了解美术的背景,就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那些题材内容来创作;他们没有深入理解作品中的内容,也不会知道作者为什么要采用那样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它。

从形式切入,并对内容、背景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美育教学,实际上就是从我们直观看见的作品成果中去追根溯源,运用“逆向思维”方式反过来探究产生它的社会背景、艺术背景和美术家的个人背景等,从而掌握准确的审美判断,培养正确而深刻的文化理解。这是一个由表及里、逐层深挖、追根究底的哲学思考与探究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只有从视觉表象切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及其艺术现象产生的原因做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把形式、内容和背景关联起来,才能够引导学生探究艺术表象背后的缘由,促使学生从视觉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图像识读和哲学思考。这就要求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必须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去辩证地思考和探究,教会他们运用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让学生带着教师预设的问题去主动识读图像、发现信息、思考内涵、挖掘意义,更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如在湘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三课《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中,第一部分:“感悟式鉴赏”环节中,在鉴赏齐白石的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时,正可以引导学生来思考“诗”和“画”的辩证关系。提出:诗和画有何相通之处、诗和画的表现可否一样、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等问题。

探究解析: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其中写的“山泉”是可以直接画出来的。学生读到这句诗,脑中便会浮现出山泉的景象。可见,诗中给我们描写了一幅可想象的画面,使诗变得形象可感、具体生动起来,正所谓“诗中有画”。诗中唯有“十里蛙声”不能直观地画出来。齐白石画出青蛙的孩子“小蝌蚪”的形态,巧妙地用它们来暗示出青蛙妈妈从远处传来的“十里蛙声”,以“实境”暗示出“虚境”。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意境深远,可谓“画中有诗”。但“诗”和“画”仍有区别。诗中说的“蛙声”从十里开外随着泉水传来,这不能在画中表现出来。画家只能去暗示它,在画面的空间里暗示着时间感觉。可见,诗更能表现情绪的感受。而诗虽境界深远,却不如画的直观美感,“诗”“画”各有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

教师借助一件美术作品或一个艺术现象,引导学生探讨一些问题,开展一次有意义的审美教学。使学生接受一种美感,明白一个道理,提高一点认识,获得一些感悟,萌生一个思想,受到一点启迪等,让学生在体悟艺术的美妙的过程中,理解审美表象和美术知识背后更深层的思想内涵和背景意义,这正是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哲学思考的目的;也是美术学科“以美育人”的教育初衷。

三、总结

我们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之时,不仅要教会学生能够欣赏作品中的形式美感,更要通过这些了解作品的题材内容,理解作品在背景中的内涵意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等美术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美术鉴赏美育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中国现当代绘画鉴赏对高中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