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T 图像重建技术与MR 检查在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2020-01-02 01:32奇勒莫格牡丹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状位征象交叉

奇勒莫格,牡丹

(1.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放射科,辽宁 沈阳 110024;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影像科,江苏 南京 210008)

在膝关节韧带损伤中前交叉韧带损伤是常见损伤之一,多数因活动时过伸或外展所致。MR 检查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1],以往可通过MR 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判断前交叉韧带损伤及损伤程度。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经膝关节镜检查的86 例患者的MSCT 图像重建技术及MR 检查影像资料,并且在两种影像检查资料上测量其后交叉韧带角,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初步判断前交叉韧带有无损伤。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 年1 月-2019 年7 月于我院行膝关节镜检查的86 例患者的MSCT 图像重建技术及MR检查影像资料。其中经膝关节镜诊断为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56 例,前后交叉韧带正常30 例。56 例前交叉韧带损伤中男31 例,女25 例;年龄16~63 岁,平均46 岁;前交叉韧带正常的患者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龄 20~56 岁,平均 43 岁。86 例行膝关节镜检查前均行膝关节MR 和CT 检查。

1.2 检查方法

⑴采用飞利浦公司的256 层螺旋CT 机,常规横轴位扫描,仰卧位,足先进。扫描参数:采集层厚1.0 mm,层间距 0.5 mm,螺距 0.3,电压 120 KV,电流185 mA。扫描范围包括髌骨上缘至胫骨前结节下缘。MSCT 图像重建技术主要采用斜矢状位MPR 技术,层厚3.0 mm,层间距1.2 mm,重建基线基本平行于股骨外侧髁内侧面,充分显示后交叉韧带,并测量后交叉韧带角。

⑵采用西门子公司的1.5 T 超导核磁检查仪,膝关节表面柔线圈,常规斜矢状位、斜冠状位、横轴位扫描,斜矢状位是基本平行于股骨外侧髁内侧面扫描,斜矢状位T1WI TSE 序列 TR500 ms、TE16 ms,层厚3.0 mm,层间距1.2 mm;斜矢状位T2WI TSE 序列 TR4 500 ms TE100 ms、层厚 3.0 mm,层间距 1.2 mm;斜矢状位T2WI TSE-FS 序列 TR5 000 ms TE100 ms,层厚3.0 mm,层间距1.2 mm;;斜冠状位是垂直于斜矢状位扫描,斜冠状位T2WI TSE 序列TR4 500 ms TE100 ms,层厚3.0 mm,层间距1.2 mm;横轴位T2WI FS TR5 000 ms TE100 ms,层厚 3.0 mm,层间距 0.8 mm。主要在斜矢状位图像测量后交叉韧带角。

1.3 图像分析

所有MSCT 的MPR 图像及MR 检查图像由两位有经验的高年资放射科医生采用双盲方法独立阅片、观察、测量、记录后交叉韧带角,并分组及分类。后交叉韧带角是后交叉韧带近端中轴线与远端中轴线的夹角,MSCT 图像重建技术及MR 检查测量方法如图1-4。意见不同时,协商后取得一致。

1.4 统计学方法

图1 MSCT 图像重建技术测量后交叉韧带角

图2 MR 检查测量后交叉韧带角

图3 前交叉韧带损伤MSCT 图像重建技术测量后交叉韧带角

图4 前交叉韧带损伤MR 检查测量后交叉韧带角

使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用配对t 检验比较MSCT 图像重建技术及MR 检查对后交叉韧带角度值的差异,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MSCT 图像重建技术测量后交叉韧带角与MR 检查测量后交叉韧带角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t=0.045,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经膝关节镜检查的患者中56 例为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其后交叉韧带角为101.53°±20.22°;30 例前后交叉韧带正常,其后交叉韧带角为122.03°±13.21°。

膝关节镜完全断裂36 例,部分断裂15 例,损伤5 例。相关文献报道后交叉韧带角108°作为阈值,采用MSCT 图像重建技术和MR 检查测量其后交叉韧带角,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中小于108°的43 例,非损伤患者1 例,其敏感度76.79%,特异度96.67%。

3 讨论

3.1 解剖学基础

膝关节是体内大关节,活动度大,结构复杂,由骨性结构、韧带、半月板、关节囊组成[2]。骨性结构由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及髌骨组成,形成股髌关节、胫股关节。膝关节主要韧带有内外侧副韧带、前后交叉韧带、髌韧带、板股韧带、髌骨内外侧支持韧带等[3]。其中损伤较常见是内侧副韧带及前交叉韧带。前交叉韧带起自胫骨髁间嵴前方内侧,向后上外方扇形附着于股骨外侧髁内侧,分为后外侧束和前内侧束,两束间或旁可见脂肪组织。后交叉韧带起自胫骨髁间后方,在近矢状面上斜向前上走行,附着于股骨内侧髁外侧面的髁间窝前方[4]。前后交叉韧带是稳定膝关节主要韧带的一部分。前交叉韧带一个重要作用即限制胫骨向前移动。当前交叉韧带损伤,失去限制胫骨前移位、内旋作用,这时后交叉韧带的形态、走行及后交叉韧带角相应发生改变。当膝关节稳定差、胫骨近端前移时后交叉韧带起点相应前移,后交叉韧带角变小[5]。

3.2 两种方法优缺点

前交叉韧带损伤MR 征象包括直接或(和)间接征象,直接征象可以很准确地分析前交叉韧带损伤情况,间接征象可以初步判定前交叉韧带损伤。随着MSCT 图像重建技术的发展,部分间接征象的测量也可以通过MSCT 图像重建技术完成[6]。本研究主要分析的是前交叉韧带损伤间接征象中后交叉韧带角的MSCT 图像重建技术及MR 检查测量情况。

以后交叉韧带角108°为图像阈值,膝关节镜诊断的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中,通过MSCT 图像重建技术及MR 检查测量的后交叉韧带角小于108°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并且临床工作当中测量后交叉韧带角的可行性较强,所以测量后交叉韧带角可作为初步判断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方法。

MSCT 检查较MR 检查快捷,可以多个方位重建图像,充分显示出后交叉韧带情况,这方面优于MR检查。MR 检查具有较高敏感性与特异性,但其存在成像速度慢、运动伪影等缺点。当患者不适合MR 检查时可以采用MSCT 图像重建技术测量后交叉韧带角,初步判断前交叉韧带有无损伤。

猜你喜欢
状位征象交叉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手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改善情况分析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及椎旁肌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正常国人脊柱骨盆矢状位排列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研究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对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影响
连数
连一连
乳腺癌患者CT征象与SIRT1表达水平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