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与马达公园

2020-01-03 04:48李巧珍
人物画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鲁艺美术系木刻

画家马达,原名陆诗瀛,广西北流人,相传祖上是南宋丞相陆秀夫之后,然马达的父辈则是北流县农村最贫寒的人家。幼年陆诗瀛就表现出出色的艺术天赋,受族人合力资助得以在艺术道路上继续探寻。他在北流名校——北流中学毕业后进入广州美专深造,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让他早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且以艺术为武器向黑暗的旧世界开枪。广州艺专求学期间,大大开阔了他的视野,无论是艺术领域还是思想境界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因此,他参加了1927年著名的广州起义,在起义中腹部中弹受伤,后辗转到上海疗伤。受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影响,在鲁迅的指导下从事早期木刻创作,多幅作品见诸报端,在木刻领域崭露头角,“马达”这一名字也广为人知。

马达于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一度担任过左翼美联的党团书记,1936年鲁迅先生的逝世对他的打击很大,这也激发了他沿着鲁迅开拓的艺术道路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1938年马达在武汉为筹建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放弃了郭沫若领导的国民党第三厅给予的少校官職和每月150大洋的优厚待遇,专心从事木刻培训工作,培养了一批早期木刻艺术人才。

随着日军侵略的深入,上海、武汉等相继沦陷,一心立志艺术报国的马达于1938年10月同音乐家冼星海一同来到延安,冼星海入鲁艺音乐系任教,马达则入鲁艺美术系任教。因缺少美术教学与写生用的材料,美术系早期的课程基本以木刻为主,人们戏称“木刻系”。而早期从事木刻的人很少,加之到延安的木刻艺术家少之又少,马达在美术系执教,基本撑起了美术系早期木刻教学的局面。后来随着来延安搞木刻的人才的增多和美术系其他教员转行学刻木刻,另外还有一批美术系的优秀学生也在木刻学习中成长起来,缓减了师资紧缺情况。

马达居住在鲁艺的东山上,是“东山教员”集团内极具个性的一位教员,没人知道他是否有爱人,也不曾有人知道他是否谈过恋爱,他不好言语,身材高大,据说在上海时,他曾经有过一位恋人,这位恋人跟他有相同的艺术爱好,是早期开展木刻创作为数不多的女艺术家——夏鹏,历来才女受人倾慕,当然倾慕夏鹏的人不在少数,马达就是其中之一。然而,早期的木刻艺术被国民党反动派视为“反动艺术”,谁刻逮捕谁,夏鹏就不幸牺牲于国民党的监狱中。这场不知是否属于单恋的情感就这样随着夏鹏的牺牲悄悄埋在了马达心底的最深处,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将过往的美好遮盖的严严实实,从不曾撕开。

延安时期的文艺人,物质的极度贫乏并没有束缚住他们追求精神世界的手脚,一抔黄土,一把铁铲,可以创造出别样的艺术天地。马达将他自己的住处装饰的别有情调,人们称“马达公园”,每当傍晚或黄昏,马达公园总是有流连的人们,看风景,讲革命,谈理想。

马达的窑洞是白木做的门窗,窗格上蒙着白纱,门楣上刻着黑色洋文字体“马达”二字,雄浑严肃,如同马达其人。窑洞内别有洞天,他工作的地方是一张倾斜二十五度的土质斗型工作台,上面摆着全副的木刻刀。窑洞靠里面的地方是高起有二尺多的土台,玲珑多孔的石头作床架,床的四面离空,床下铺着各色鹅卵石,其中有些是会闪耀着金属的色泽,床上一床薄被,一张猩红的毯子,都叠成方块,斜放在床角,他的床仿佛是个湖心小岛,又仿佛是粗阔的波涛上的一叶扁舟。为防止窑洞塌方,侧墙根支有一个木架,他移植来一枝野藤沿着木架盘绕在床前头顶,小小的尖圆的绿叶,青翠欲滴,木柱近根处,还斜插着一把小小的飞剑,窑掌壁上钉着一棵连叶带穗的茁壮的谷穗。两边的土墙壁上参差地挖出些小洞当作壁橱,一只小巧的表挂在左边,所有的小物件都占有了恰当的位置。

马达就住在这么一个一切由他亲手布置的窑洞里,窑洞的所有陈设尽显出马达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和审美情趣。他在这里辛勤工作了八载有余,从来不多言语,每当人们来到他的窑洞“做客”,他只是用眼神告诉他“随便看,请自便”。而他则手中自顾忙碌着木刻,嘴边斜叼着硕大无比的烟斗,不时地猛吸一口,继续忙碌着手中的创作。当它那如拳头般大小的烟嘴吸引了来客的眼睛时,他似乎已经读懂了来客的疑问,一句“木刻刀做的”简洁明了地回答。马达著名木刻作品《推磨》《陶端予》等就诞生在这间富有诗意的土窑洞里。

马达的窑洞外面是一方宽展的小院,院子里靠土崖的一边,闲暇时间,马达用一把铁铲削出了沙发的形状,然后和些黄泥抹平抹光,晒干之后上面再铺上光板羊皮,这在当时算得上是比较豪华的“家具”了,每当夕阳西下,马达就坐在沙发上沉思。窑洞另一边的土崖下,他用铁铲削出一尊“思想者”的泥塑,经年的风吹雨淋,泥塑已经不是手托巴的模样,而是脑袋耷拉在了胳膊上,后来几经修改,脑袋干脆趴在了手臂上。马达从别处移栽来一棵两米多高的洋槐树,在院子里挖出一个圆坑,将这棵洋槐树栽进去,来年五月洋槐树开花了,芬香四溢飘散到整个东山上,慕名马达公园者络绎不绝来到这里。

马达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最后一批留守延安的文艺人,随着鲁艺师生集体离开延安赴东北、华北开展工作,马达随东北文艺工作团行至张家口后,于1946年11月初同陈学昭、杜矢甲等文艺人又折返回延安,他入中央党校文艺研究室继续从事艺术宣传,为解放战争站好最后一班岗。解放战争取得全国胜利后,马达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入驻天津,领导天津美术工作,在职期间扶持天津民间艺术“泥人张”“杨柳青”等,使流传几百年濒临失传的艺术得以继承发扬。期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马达两度入朝,为中朝儿女战地写生,将上甘岭战役等惨烈战争场面再现在人们面前。晚年在“文革”迫害中,仍然坚持艺术创作,生命不息,创作不止,直至生命定格在1978年的那天夜晚。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在鲁艺工作与学习过的文艺人,谈起在延安生活学习的这段经历,马达花园总为人津津乐道,成为一代人心中最美好的回忆。马达,一位沉默不多言的艺术家,他的人品和艺术赢得了无数人的尊重与喜爱。

作者简介:

李巧珍(1987-),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就职于延安鲁艺文化园区管理办公室(延安桥儿沟革命旧址管理处、中国革命文艺家博物院),文博馆员。

猜你喜欢
鲁艺美术系木刻
回望鲁艺初心共谋鲁艺学科发展新向度
桌上盆景(外一幅)
家国情?家国梦
以木为纸 以刀为笔
为革命而“新兴”
延安鲁艺与文化强国
朱松岩作品
童瑶作品
旧报纸的童梦
论延安“鲁艺”音乐的“红色经典”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