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020-01-08 12:27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0年3期
关键词:长三角南京江苏

江苏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长江三角洲地区有沪苏浙皖四省市,地域相连,文化相近,经济相融,人缘相亲。长江三角洲以全国3.7%的土地面积(35.9万平方公里)、16.2%的人口(22535.1万人,2018年),创造了全国23.5%的国内生产总值(211479.2 亿元,2018年)。2018年11 月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就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的有效运行与治理进行研究迫在眉睫,这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问题。

长三角一体化是指在中国长江下游区域的沪苏浙皖四省市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主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长三角整体高质量快速发展为目标,努力消除省市区域之间的行政壁垒,让人财物等经济资源按市场的原则在区域内自由合理流动,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用,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等方面促进长三角高质量更快的发展。江苏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就是在上述长三角一体化当中充分发挥江苏的重要作用,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就促进了江苏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江苏融入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长三角一体化绝不是区域内各城市产业同一化,而是要充分发挥各区域的优势产业的作用,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链体系。

1.与上海各产业特别是金融、科技、信息、贸易和运输等产业发展进行全面深入的对接,更好的接受上海的辐射。上海正在加快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其在长三角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龙头作用,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尽管GDP 占长三角近半壁江山,但江苏南京、苏州无论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在经济科技实力上,与上海比还相差很远。江苏经济发展需要并离不开上海金融、国际贸易、航运、科技创新和国际经济发展,上海的发展也需要和离不开江苏经济的发展。建议积极支持上海各优势产业的区域总部落户江苏。

2.大力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用互联网产业将江苏与长三角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快数字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化平台、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形成的数字化平台,在5G的背景下搞产业物联网、互联网,根据企业生态链的要求大力发展相关互联网头部企业的上下游关联企业集群。学习浙江在该产业上发展的经验,如积极引进和建设杭州阿里巴巴江苏总部等。

3.积极参加安徽经济建设,兼并和优化重组企业,将江苏产业链条更好的延伸到安徽各产业中去。安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林业和矿产等,安徽还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交通建设等条件也较好,现与江苏比相对落后,发展潜力大,而且江苏离安徽也最近。因此,江苏企业要大踏步进入安徽,这也符合产业梯度转移规律,将安徽更多的企业纳入江苏企业的产业链条。

4.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由“江苏制造”变为“江苏创造”“江苏智造”,优化江苏制造业在长三角地区的布局。产业结构相似地区要达到“同质互强”,在具体产品上力求差异;产业结构差异较大地区通过进一步分工合作,达到“异质互补”,大力发挥江苏制造业的优势。一体化不是取消企业间的竞争,而是通过符合市场规律的正当竞争,使制造业优化组合,达到各区域共同加快发展的目的。

5.大力提升南京金融科技城的建设力度,更好地融入以上海、南京、杭州和合肥四城为核心的长三角金融科技城市群。上海有上交所、上期所,在长三角中是定位于国际金融中心的,作为一个城市资金实力雄厚,科技研发水平和能力居我国城市的前列;杭州是全球移动支付之城,有互联网金融领域巨头蚂蚁金服,金融科技领域竞争力强;合肥也定位为建设国家科技中心,也是安徽金融中心。江苏教育、科技、金融产业总量均位居长三角第一位,2018年南京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年末余额达到28391.71 亿元,为本省首位,南京具有建立长三角区域金融科技中心的实力,南京要借鉴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要大力发展长三角主要的金融中心,建立起以金融科技商贸等第三产业发达、制造业先进的综合发展的特大中心城市。

6.支持建立长三角产业发展协调机构,发挥江苏产业之长,与其他省市优势互补。

江苏融入长三角协同创新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1.江苏继续增加和提高R&D 经费的投入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支持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基金。打铁还需自身硬,江苏要促进长三角创新协同发展,需进一步增加和提高R&D 经费的投入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尽管江苏现R&D 经费的总量占长三角各省市的第一位,R&D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也仅次于上海,但与发达国家该比重占3%比起来还应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南京、苏州等大城市更应加强R&D 投入的力度。

2.加强沪苏浙皖在产业创新方面的合作,推进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共同打造一批重大项目,建立世界级水平的人才聚集区,共建长三角的“硅谷”或“飞地”,提升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

3.完善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人才流动和引进人才的政策与法规。克服行政区划的阻隔,让长三角各地所需的人才按需通畅的流动,江苏南京等苏南人才集中的城市,在支持苏北、安徽建设方面应多做贡献,支持的方式可多种多样。

4.优化高校的专业设置,完善教师考核机制,支持江苏高校与长三角其他省市联合办学和科研攻关,对科研成果转化效果好的要给予重奖,为长三角经济发展服务。

5.推动南京、苏州集聚更多的国际高端创新要素资源,形成深化改革开放的创新高地,带动长三角沿江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南京历来是我国人才教育与集聚的中心之地,现南京的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规模远超上海,有百万之众,从这个角度上说应是长三角第一城,因此,建设南京创新高地,在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上狠下功夫,可成立江苏省科学院,以更好的促进创新发展。苏州是江苏制造业高地,还是G60 科创走廊的重要城市,也理应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高地。在长三角形成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合肥等城市集聚的科创走廊。

江苏融入长三角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的建议

1.江苏要与长三角其他省市共商劳动力和人才流动的政策,共建长三角就业和人才网,完善长三角人才大市场,主要以市场调节来配置劳动力和人才,让就业人口在长三角区域内能更加合理畅快的自由流动。各省市要清理不利于劳动力和人才合理流动的行政干预,这种干预既包括对人口流入的干预,也包括对人口流出的干预,不搞为区域竞争而争夺人才的特殊行政政策,完善长三角就业和人才市场及网络建设,让劳动力和人才能优化配置,各得其所。

2.按照长三角区域规划对江苏的产业等定位来优化人口流动和配置人才。

要根据长三角区域产业规划的要求,积极引导人才去向,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实现适龄人口的充分就业。

3.支持设立长三角财政协调机构。维护公平的财政税收秩序,对涉及到跨区域的政府投资的重大和重点项目要协调有关方进行联合投资等。

4.制定长三角统一的区域财政政策,减少区域间不公平竞争,推进区域内更大的开放。要取消区域内各类差异性的地方性财税优惠政策,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财政协同发展。

5.长三角各省市税务机关全面实施企业税务资质互认、税务征管互助和税务信息互通等“一统三互”的税务工作机制。破除不利于长三角一体化的税收壁垒。

6.探索跨各省市资金投资方式,尝试设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采用直接投资与参股设立子基金相结合的运作模式,重点投向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创新体系共建、公共服务和信息系统共享、园区合作等领域。

7.财政资金雄厚的省市,在对财政资金紧张的落后区域的跨区域重大建设项目可进行较大优惠的有偿投资,实现共赢。

8.疏通资金跨区域流动的渠道,清理金融领域限制资金跨区域流动的障碍。

9.各省市政府间在实践层面加强协作,共同建好长三角统一大市场。改革开放以来,各省市的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手段使用的程度不同,各地经济发展的特点与水平也有差异,因此,各地政府的协调配合很重要。

10.清理有些商品在跨区域流通中的市场壁垒或歧视性的规定,让消费品能顺畅的在长三角进行快速流通。

11.完善和建立长三角对外贸易的协调机构,以实现各省市区之间的有序竞争,反对恶性无序竞争。

12.江苏要强化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与制造,生产差别性较大的产品,与各省市错位竞争,以提高江苏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13.江苏要把扩大对外服务贸易作为新的出口增长领域,以增强长三角第三产业出口竞争能力。江苏已是“三二一”产业结构类型,第三产业的地区增加值及其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但长三角服务贸易却相对较弱,因此,扩大服务贸易应成为江苏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助推长三角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14.积极探讨建立自由贸易港。可与上海、浙江共建,江苏南京等沿江重要城市参加组建。南京已开始建设国家级江北新区、自由贸易区,若能再建自由贸易港则发展速度更快。

江苏融入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1.支持建立长三角交通建设与管理服务协调机构,推动综合交通建设和运输一体化。长三角交通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弱化行政区划观念,按照大规模商品流动方向进行交通规划建设,打通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断头路,组织长三角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等运输方式的配合联动,通过交通一体化全面提高运输效率,提高长三角交通互联互通水平。

2.大力完善和加快建设江苏铁路网,形成以南京为中心枢纽的通达长三角和全国各地的现代铁路网络。现江苏应加快以南京为中心枢纽的铁路网建设,加速建设南沿江、北沿江和苏北高铁建设等,解决苏北高铁滞后、城市市郊轨道交通网络稀疏等问题,应根据出行需求合理配置和构建“地铁+市域铁路+城际铁路+高铁”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提高江苏通达都市圈、全省、长三角及全国的便捷度。

3.充分发挥江苏水运优势,加强港口的统筹规划,注意江苏与长三角其他港口之间的分工配合与协调发展。

4.长三角要统一协调机场的建设与发展,防止机场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江苏融入长三角空间一体化都市圈发展的建议

1.江苏抓好都市圈建设,本省都市圈之间、本省与外省都市圈之间做到各都市圈优势互补、相互配合、相互开放,形成有机发展的整体。“上海大都市圈”为“1+7 大都市圈”,即包括上海,浙江的嘉兴、宁波、舟山、湖州,江苏的苏州、无锡、南通;浙江的都市圈包括“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现提出建设杭州大湾区,并对接上海;安徽提出建设“合肥都市圈”;江苏主要有“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这些都市圈不是搞个扩大了的行政区划,而是不仅在圈内要实现同城化、一体化,而且各圈之间要实现交互融合,按照经济区域进行建设融合。

2.提高南京首位度,大力抓好南京都市圈建设,是实现江苏安徽一体化、进而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举措。长三角已形成上海一城超大、为长三角区域中心,南京、杭州、苏州和合肥为各区域中心的格局。南京为省会城市,具有成为国内一线城市的综合发展条件,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军事等综合实力强,要抓住长三角一体化的契机,向东与镇江、扬州实施同城化,南京与常州接壤,可直接与苏锡常都市圈对接发展,南京西北南三面与安徽紧密接壤,现长三角要发展一体化,南京就要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抓住机遇把都市圈实质性的扩大到安徽境内,与滁州、马鞍山同城化。

3.江苏与安徽在南京与滁州、马鞍山区域进行跨省域长三角一体化试点。

南京历史上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是个全国性城市,现为省会,地处江苏西南部,长期以来其发展受到行政区域分割的较大影响,现中央要求长三角一体化,并把安徽纳入其中,这就需要在南京与滁州、马鞍山接壤地区进行一体化试点,共建经济社会发展园区,并把地铁、轻轨等交通设施修建到滁州、马鞍山等城市市中心去,冲破行政区域的限制,面向安徽,扩大辐射,江北新区加速建设,争取对安徽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与合肥牵手发展,向长江中上游伸展。

4.江苏城市群应跨江发展,不仅长江南岸灯火通明,长江北岸也要亮起来,使苏中更好的融入长三角中心区域。通过卫星灯光图片可见,江苏苏南卫星灯光最亮,长江北岸灯光偏弱,南京现已跨过长江发展江北,其他沿江北岸城市如南通、泰州要大力发展沿江区域,强化南北交通通道建设,建设南京连接扬州、泰州、南通的江北高铁,大力发展江苏江北沿江区域。

5.南镇扬之间、南镇扬与苏锡常之间要加强互通互联,强化协作。苏锡常、南镇扬两大城市群要相互融合。南镇扬在卫星灯光图上组团不如苏锡常紧密,要加强三城市间的互联互通,要亲如一家。

6.为了促进长三角一体化,提高各级政府对一体化的积极性,有必要研究对长三角一体化进行考核的办法,这包括研究对长三角一体化的统计调查制度与方法。可考虑设立都市圈统计制度与方法。

江苏融入长三角生态环境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1.支持长三角建立和完善一个权威的环境检查治理机构。由于大气、水等环境污染现已成为一个广大区域共同治理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一市或一省的问题。因此,治理污染是长三角区域乃至更大区域全体成员和社会组织的共同责任,必须继续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长三角要建立一个权威的环境检查治理机构,并发挥各级地方政府的集体作用,加强合作,呈现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局面。

2.建立和完善长三角区域统一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执法要求,建立长三角环境保护信息交流平台。

3.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降低高污染产业所占比重,并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污染企业。江苏的污染比浙江、安徽要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和废水排放均居长三角三省第一位,特别是氮氧化物排放要严重的多,因此要提升高新技术绿色产业所占比重,降低江苏污染较大的传统制造业所占比重,并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污染企业。

4.各省市相互协作,强化对各行政边界地区的污染监督,加强对环境违法的处置力度,有力震慑污染违法。

5.各省市加强合作,做好污染严重的跨区域环境的恢复治理工作。如对已严重污染的跨区域河流共同进行整治。

6.提高江苏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设宁杭生态经济带,共建长三角绿水青山。江苏森林覆盖率比浙江安徽低,因此要加强植树造林、美化江苏的绿水青山。

江苏融入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1.支持建立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协调机构,推进制度一体化建设,支持设立“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引导基金”,建立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2.扩大养老行业规模,大力提升敬老院软硬件质量,提高中高端敬老院所占比重,打造江苏敬老院品牌,在长三角发展连锁敬老院,培养好服务人才队伍。

3.完善养老、卫生服务的信息平台,构建长三角网上养老、医疗和医养融合的信息大市场。

4.对江苏各城市养老、医疗市场进行充分调研,通过调查了解本地特别是长三角其他省市的外地人对在江苏各城市养老、卫生行业的具体需求,对南京、苏州等养老、医疗需求大的城市进行重点建设。

5.长三角各城市继续完善医保异地结算、养老金转移提取业务,对未开通该业务的城市要继续开通。要简化异地结算、养老金转移提取的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6.江苏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城乡居民阅读量,文化场馆向长三角所有国民便捷开放。

猜你喜欢
长三角南京江苏
“南京不会忘记”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南京大闯关
数读江苏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江苏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