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

2020-01-08 12:25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0期
关键词:中华价值观政治

(济南大学 山东·济南 250022)

文化是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重要力量,是激励人民自强不息、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支柱。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实践积淀中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至今日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强大的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高等学校这个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基地,培育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信仰,引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面对新形势新环境,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因子和道德观念,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和效果,从而更好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1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

伟大梦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依赖一代代人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奋斗,其中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建构文化自觉的重要源泉,为人们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和思想智慧。因此,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是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融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1.2 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立足点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稳定的,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在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思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和发展。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是“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根”上进行培育和弘扬,才能促进大学生真正理解、积极践行、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内化为他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1.3 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形成并稳定的关键时期,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都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当前大学生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理想信念淡薄,价值取向扭曲,注重实用和功利主义,忽视个人崇高理想和精神价值的追求;道德感不强,缺失诚信意识、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甚至存在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现象;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眼高手低;个性意识强,心理承受力弱,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悲观失望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强大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要解决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必须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从中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

2.1 融入思想道德教育

高校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目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或开设通识选修课,系统性不强,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厚,既有兼济天下的爱国精神、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笃学致用的求真精神、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亦有汉字、文章、诗词、礼仪、节日等艺术形式,这些不是通过一两次的活动或者几节课就可以掌握的。对全体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加强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训力度,增加自身文化素养是对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关键。在课程设置中,应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传授,通过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挖掘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运用丰富灵活、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形式,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认识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提升教学效果。

2.2 融入文化知识教育

高校应立足实际和自身特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文化知识教育,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发挥党支部、共青团、学生社团和学生组织作用,利用重要节日节点,深入开展爱国主题教育活动,推动校园文化精品化,定期举办国风特色的国学知识竞赛、诗词大赛、成语大赛、传统文化校园行、专家学者讲座、传统文化宣传月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融入到活动中,通过接触传统文化,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开展中华经典阅读活动,合理制定阅读计划,选择阅读篇目,将个人阅读和集体研讨相结合,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阅读经典、理解经典、感悟经典的能力。利用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校庆日等关键时间节点,加强校风校训校歌校园精神宣传教育力度,依托校史、院史、专业建设史,结合各学院专业特点,打造“一院一品”品牌化项目化校园文化活动。

2.3 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各种社交软件的普及应用,为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途径。网络红人李子柒围绕笔墨纸砚、染布织衣、作物耕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主题,以录制视频的形式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每期视频一经社交平台发布,国内外千万网友点赞支持。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和网络技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通过易班、微信公众号、微博、朋友圈、记录片视频等手段发布学生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熏陶学生。同时,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改变原有的被动灌输式教育为主动自主式教育,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网络文学、网络短剧以及微电影的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创造,打造原创创意文化产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高校站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以构建“大思政”格局为契机,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整合全校力量,发挥育人合力,实现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从课堂到宿舍,从线下到网上,从知识学习到文化感知,从“纸上谈兵”到身体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教育。

猜你喜欢
中华价值观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