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语境下壮族音乐传播话语权的理性构建

2020-01-08 12:25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0期
关键词:广西壮族壮族话语权

(广西大学艺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4)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与网络的裂变式传播,广西壮族音乐由传统的歌圩、演出场所以及纸媒官媒的传播向自媒体与多媒体相融合的媒体传播路径转变。由于传播场域的转变,壮族音乐传播的话语权亟待从话语权主体的传播链接、话语权客体所产生的影响与效果等方面对其进行构建理性,其核心在于构建理性的壮族音乐传播话语权。本文从新媒体与传播学理论对广西壮族音乐传播过程中提升壮族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加强传播者的音乐文化素养,促进传播中多媒体与跨媒体的融合等方面,对其传播发展现状进行案例分析,理性构建广西壮族音乐的传播话语权。

1 壮族音乐传播发展现状的案例分析

在自媒体语境下,笔者将从国内外壮族音乐传播的实例进行案例分析,以期梳理壮族音乐在全球的传播路径,为自媒体语境下壮族音乐的传播提供生动的个案实例。

1.1 海外传播壮族民歌现状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广西学者与国际友人热爱壮族音乐并传播壮族音乐并致力于推动壮族音乐的传播。2015年,广西覃金盾教授作为美国访问学者期间,使用汉、壮、英三种语言介绍壮族民间音乐。覃教授把壮族音乐带出国门的同时,也迎来了美国学者的远道而来的学习。美国加州大学博士生林飞歌深入广西壮乡进行田野调查,体会壮族风情与壮族音乐文化,日夜奔走于百色各村寨山头,与民间歌手交流。林飞歌返美之后,与覃教授通过微信教学,翻译壮族山歌,促进文化交流。

另一位美国学者林子阳一直在致力于广西壮族音乐的传播。近期,笔者通过微信采访李子阳先生本人,根据采访录音整理其在美国传播壮族音乐的事迹及建议。

林子阳,美国明尼苏达州人,大学时对广西壮族音乐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2008年完成硕士论文《Analysis on the folk music ofZhuang nationalityinJingxi》。2010年,林子阳重返广西通过大量的采风,获取大量壮族音乐一手资料。他先后创作了6首广西少数民族民谣、合唱曲及钢琴独奏曲,其中4首为广西壮族音乐的创编,分别取材于不同地域的田阳壮、隆林壮、那坡壮以及多地壮族等。

在美国演奏演唱壮族音乐的感受时,林子阳认为那坡壮族民歌《壮乡三月风光美》较经典。美国观众很喜欢这首民歌自由的风格、充满活力的节奏与新颖的曲风。为了让美国听众更好地理解歌词大意,他思索如何让美国听众如何欣赏与理解作品的内涵,他将歌词中衬词与美国圣诞歌中的“啦啦啦”衬词作比较,用英文解释“哪里咧”、“勒”等词义,让他们理解到壮族音乐的美妙与歌词的幽默。在美国演奏壮族乐器天琴,与当地乐队同台演出,让朋友们体验式去弹天琴,欣赏与感受壮族乐器之美。此外,子阳积极探索天琴在壮族音乐的作用,力求将其在歌唱的伴奏地位提升其独奏的潜能。

语言瓶颈是制约音乐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桃花开放等你来》在美国广受欢迎,旋律优美动听。他寻求美国合唱团演绎这首作品,但是没有合唱团愿意唱,因为歌词的壮语发音不好掌握,需要长时间训练。仅仅依靠国际音标的发音方法去训练,不能够达到训练的目的。他力求突破语言瓶颈的制约,通过组织活动让更多美国听众加入即兴的演唱,用天琴伴奏来宾《寺山腔》低沉的旋律,让参与者即兴演唱“耶”唱词,增强参与感与表演兴趣。

南宁国际民歌节的开播,吸引了全球众多歌唱家、音乐家、艺术家等眼球,关注广西壮族音乐的传播与研究。1995年壮族歌唱家翁葵教授等六位壮族歌手走出国门赴西欧演出,引起欧洲音乐圈的轰动。2012年“中国—东盟音乐周”的创办,让壮族音乐风格作品走上专业音乐舞台,越来越多的国际演奏家、音乐家与音乐评论家关注壮族音乐作品的传播。广西壮族音乐在众多学者与国际友人的不断努力下,共同致力于广西壮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

1.2 国内壮族音乐传播现状

近年来,广西政府重视文化传承与保护,通过不断努力在挖掘壮族音乐的文化内涵与提升音乐作品的文化附加值。“南宁国际民歌节”、“一生所爱大地飞歌”节目与“中国—东盟音乐周”等音乐品牌的创建均对壮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歌节”的初衷在于从民间寻找真正意义的民歌原滋原味地在舞台上呈现,以打造中国最具特质、最具影响力及一流节庆的战略定位,采用纸媒、视媒与多媒体多维度报道,积累人气与扩大影响力。这让广西原生态民歌得以挖掘与传播,为原生态民歌与新民歌的创作推广做出了一定贡献,民歌节的舞台给壮族音乐的传播提供了平台。“一生所爱大地飞歌”节目以民歌为主题,结合广西民歌资源丰富的特点,突出民族特色,呈现出不少原生态壮族音乐与新民歌作品。“中国—东盟音乐周”则把壮族音乐推上专业艺术的国际舞台。如该音乐周艺术总监钟峻程教授《第六交响乐——爱歌爱娃》,采用了壮族音乐元素进行交响乐创作,把壮族原生态民歌搬上了专业舞台,专业的演出与文化传播在自媒体语境大背景下向全球展现。

借助自媒体的传播,广西音乐创作人不断推出新作品,如由麦展穗作词、赵琳作曲《月亮出来亮光光》,采用的是壮族平果嘹歌元素进行创作的;由展穗作词、黄朝瑞作曲《天琴大歌》,采用了广西宁明花山壮族音乐元素进行创作。这些作品可通过微信公众号、酷狗与优酷平台收看,听众可在线欣赏,为壮族音乐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生命力。

2 壮族音乐传播话语权的理性构建

在自媒体语境下,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传播壮族音乐话语权的拥有者,上传作品的随意性,都将会导致自媒体话语权的无序性,构建理性的音乐传播话语权,就是将自媒体的无序性转变为有序性,或者说形成有序的传播导向。传播壮族音乐核心在于构建理性的音乐传播话语权。笔者将提升壮族音乐作品的打造文化名片增强文化内涵、打造龙头平台、促进多媒体与跨媒体的融合等三方面进行壮族音乐传播话语权的构建,对其形成壮族音乐传播话语权的研究范式。

2.1 打造文化名片,增强文化内涵

广西壮族音乐要持续发展首要任务打造广西文化名片,要从地域特色的实际出发,为壮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播模式做出清晰的品牌定位。发挥广西壮族的地缘优势,借助东盟地区的民族特色,结合广西区内壮族音乐的科研创作者、演出者以及传播者的经验,增强壮族音乐的文化内涵。

官方壮族音乐传播渠道以南宁国际民歌节与“三月三”壮族节庆为主要载体,重点打造多种形式的民族音乐,突出壮族音乐特色,囊括壮族原生态民歌与原创音乐,通过自媒体与多媒体等大众传媒的推广,吸引更多的受众了解壮族音乐。

广西专家学者致力于壮族音乐的创作与课题研究,以壮族音乐为项目创作研究背景,突出区域文化特色。如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之戴伟广西少数民族室内乐组曲《骆越印记》与《歌曲<五色家园——广西壮族组歌>》;戴丽霞音乐组曲《壮音唧唧》以及邱玉兰独奏曲《走在山水间》等等。这些作品采用了壮族音乐元素进行创作,凸显了广西壮族地区音乐特色,线上直播观看音乐会。2014年,欧阳宜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壮族音乐的当代符号学研究》,从理论研究的高度对壮族音乐的传播以符号学形式呈现,归纳与总结壮族音乐传播的符号学文化内涵与意义。

广西学者一直在努力致力于壮族音乐的创作与研究,音乐创作、传播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增强了其文化内涵,树立正确传播的主导话语权。

2.2 打造龙头平台,增强话语权

在自媒体语境中,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传播壮族音乐话语权的拥有者,例如“抖音”发出的视频大多是随机、随意发出,这将会导致话语权的无序性。自媒体传播途径的无序性、平台的广泛性、传播内容的无序性,所有的作品五花八门、良莠不齐,针对这样的现象,打造传播壮族音乐的龙头平台,增强传播话语权。因此,加强音乐传播者的文化素养提高是传播的关键因素。笔者在《自媒体语境下广西壮族民间音乐传播考察》论文中做了一个传播壮族音乐平台的设想,作为一个范例参考,以期获得良性的音乐传播与发展。其目的在于打造壮族音乐传播的龙头平台,引导壮族音乐传播的正面导向,增强话语权。

2.3 促进多媒介与跨媒介传播相融合

壮族音乐的传播,不仅仅在传统的纸媒与视媒进行传播,同时要利用互联网自媒体上进行传播,促进多媒体与跨媒体的传播相融合。2019年,曹昆主编《广西传统民歌新编合唱教程》(中小学版)的出版,在纸质出版物上实现多媒体与跨媒体相融合,为壮族音乐的传播打开了一扇窗户。为了实现读者有效的视听音乐作品,采用了二维码扫码的模式在线视听作品。同时,课题结题作品音乐会,可在优酷、爱奇艺等自媒体中搜得到,供网民欣赏。

书籍是最初的媒介形态纸媒,二维码作为新兴媒体,原创作品音乐会在自媒体媒体中的传播使得音乐作品得到进一步传播。该教程的推出实现了多媒体与跨媒体的发展,为壮族音乐的传播提供一个跨媒体传播的范例。

3 结语

广西壮族音乐的传播话语权的理性构建,其核心关系在于提高传播者个人行为与文化素养,此外更需政府、社会及媒体与民众的共同努力来推动壮族音乐的传播。提升壮族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加强传播者的音乐文化素养、促进传播中多媒体与跨媒体的融合来对壮族音乐传播话语权进行的构建,是推动壮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的有效措施。

猜你喜欢
广西壮族壮族话语权
浅谈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的审美教育内容和意义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钢琴音诗化的广西壮族民歌音乐浅析
广西壮族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舌象与证素相关性研究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