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诚信品质的发展状况与教育对策

2020-01-09 10:22赵丽霞阴山燕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诚信道德学校

赵丽霞,阴山燕

一、问题提出

诚信品质是一项重要的基本道德品质,这是由诚信道德在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英国道德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曾指出:“诚实守信是维系整个社会的纽带。一旦这根纽带腐烂了,整个社会就会人心离散,一片混乱。”[1]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诚实守信”处于“为人之德”的基础核心地位。[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逐渐进入社会转型期,社会诚信问题开始日益显露出来。“诚信危机”不仅是一场经济危机,更是中小学生的道德成长危机。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言,当一个社会对现实的道德状况不满意时,首先求助于教育。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公民诚信品质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2001年9月20日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应当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致力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3]。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指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4]。2004 年3月22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指出:“充分认识诚信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件大事,认真抓紧抓好。”[5]2006 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其中明确提出了“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6]。2012 年 11 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其中“诚信”是公民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6月14日,国务院发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培养诚实守信良好习惯,为提高全民族诚信素质奠定基础”[7]。因此,社会主义诚信建设已被提上日程,加强中小学生诚信教育刻不容缓。

二、中小学生诚信品质的发展状况

诚信品质(简称“诚信”),即诚实守信。作为个人的道德品质,诚信至少包括相互联系的“诚”和“信”两部分,其中“诚”,主要表现为讲真话,不说谎;“信”主要表现为讲信用,说到做到。因此,本调查运用自编问卷,主要通过考试作弊、抄袭作业、说谎欺瞒等题项来了解中小学生的诚实品质;通过信守诺言、迟到应对等题项来调查中小学生的守信品质。

本调查采用多层抽样法,调查了江苏、山东、湖南、河北、甘肃、四川 6 省10,233名中小学生。其中,城市学生4,917名,非城市学生5,402 名;男生4,951名,女生5,337名;小学生4,961,中学生5,393名(缺失值省略)。

调查结果表明,在过去一年里,从来没有在测试或考试中作过弊的占75.8%;在过去的一年里,从来没有抄写过同学的作业(或请人代写过作业)的占44.2%;在过去一年里,从来没有向老师撒过谎的占66.9%;在过去一年里,从来没有对父母撒过谎的占47.0%。可见,中小学生主要的不诚实行为是:抄袭作业(55.8%)、向父母说谎(53.0%)、向老师说谎(33.1%)、考试作弊(24.2%)。这表明当前中小学生不诚实行为最突出的是:抄袭作业和向父母说谎。

调查数据显示,当上学迟到、忘带作业等时,通常知错就改,勇于承担的占72.6%;答应别人的事情,经常能做到的占68.1%。这表明三成左右的中小学生缺乏守信意识。

总体上,大多数中小学生能够做到诚实守信,但是一些中小学生诚信意识缺乏,诚信认知与行为分离,而且随着年级升高,中小学生诚信品质呈弱化倾向。

(一)中小学生诚信品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小学生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相脱节

诚信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是知与行的统一,知行脱节很容易造成中小学生诚信品质发展畸形。本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认为做人重要的道德品质依次为:孝敬(63.9%)、诚信(58.0%)、遵纪守法(38.3%)、爱国(33.8%)、友善(31.3%)、敬业(19.7%)、勤劳(13.1%)、节能环保(9.4%)、节俭(5.2%)、合作(5.1%)。可见,中小学生认为“诚信”是非常重要的道德品质,实际上却有一半多的中小学生抄袭作业和向父母说谎。这表明中小学生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出现严重的分离。

抄袭作业和向父母说谎是中小学生不诚信行为的突出表现。抄袭作业与长期以来中小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有关;在激烈的学业竞争背景下,很多家长对学生存在较高的期望和严格的学习要求,为了避免来自家长的批评教育,导致许多中小学生有意说谎。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别是高中生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不愿再让家长过多地约束自己。一旦自己的行为与长辈的意愿发生冲突时,高中生往往以说谎来隐瞒自己的行为。[8]

2.随着年级升高,中小学生诚信品质呈弱化倾向

在小学四年级后,中小学生诚信品质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年级差异角度看,在过去一年里,中小学生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向父母和老师说谎的比例均呈现出高二>初二>小六>小四年级的趋势;中小学生答应过别人的事情经常做到、中小学生知错能改的比例呈现出小四>小六>初二>高二年级的趋势。可见,随着年级的增高,中小学生诚信行为反而呈弱化倾向。这与学生诚信心理发展特点有关,同时也折射出中小学生诚信教育的迫切性。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儿童从小学四年级到小学六年级,尽管他们对诚信内涵的理解明显提高,但是,他们对诚信价值的重视程度却明显下降。[9]这与随着年级的升高,中小学生将面对更多更复杂的道德情境,需要考虑更多的情境因素,面对更多价值观的选择有关。[10]

(二)中小学生诚信品质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小学生诚信品质的发展问题,受个体的道德自律意识的制约,与家庭、学校和社会诚信教育密切相关。

1.个体的道德自律意识发展水平低

中小学生道德自律意识的发展水平会影响他们诚信品质的培育。中小学生阶段是学生品德从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发展过程,一些中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诚信的涵义及重要性的认识模糊,面临诚信选择困境时,更容易出现不诚信行为。

2.家庭教育存在逆向引导

家庭教育功利化容易导致父母片面重视智力发展而忽视诚信教育。一些家长奉行“老实人吃亏”的不诚信观念,潜移默化中助长了学生的不诚信行为;还有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做一些有违诚信的事情,引导和纵容孩子的不诚信行为。另外,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频繁使用的物质奖励会对孩子诚信品质的形成埋下隐患。经常受到外部性的物质刺激,孩子内在精神追求变成对物质的贪婪,而本有的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反而被弱化了,出现为获得好成绩、高分数而舞弊作假、隐瞒欺骗、不择手段的行为。[11]

3.学校诚信教育的偏离与异化

学校诚信教育本应是培育中小学生诚信品质的主阵地。许多学校的诚信教育缺乏顶层设计,诚信教育内容不全面,未能防范于未然;教育实践过程中学校更多地将诚信教育的重点放在了诚实教育上,而忽视了守信教育;[12]教育方式多注重诚信认知的灌输,不重视学生诚信行为的践行,很难提高学生的诚信品质。

甚至一些学校的教育行为本身破坏着学校的诚信形象,弱化诚信教育效果,甚至在诱导学生的不诚信行为。比如在一些公开课中,为了配合教师的“精彩教学”,学生在公开课之前被要求反复“操练”,殊不知这种形式主义的公开课,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的信任危机。

4.社会诚信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传统道德从根本上讲是属于私德的范畴。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缺乏普遍的信任,特别是不能真诚地对待陌生人,这显然与由陌生人构成的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法制不健全、信用机制不完善,在利益驱动下人们总是想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不诚信事件层出不穷。随着智能手机在中小学生中广泛使用,学生很容易接触到大量不良社会信息,容易诱发不诚信行为。

三、诚信教育的内涵

伴随时代的发展,诚信的概念内涵不断扩大、丰富,并逐渐形成共识。目前学术界对诚信内涵的界定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种范畴:(1)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或品质,(2)诚信是一项法律原则,(3)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黄金规则。[13]在教育领域中,关于诚信的研究主要侧重在第一种范畴。

诚信,既是一项重要的道德原则或规范,同时也是个体的道德品质。诚信品质与诚信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诚信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诚信品质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一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同时,两者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诚信品质与诚信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个体的诚信品质既是诚信道德原则与规范的内化,也是个体作为主体对诚信道德的认知、选择以及实践的结果,是被个性化了的道德品质。简言之,诚信道德是个体诚信品质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诚信品质又是诚信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

2.诚信品质

根据诚信的心理结构:蒋奕雯(2006)认为诚信概念包含三种成分:诚实、守信、真诚;[14]吴继霞(2009)认为,诚信是个体在一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以诚实、信用、信任为核心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与行为倾向。[15]

根据诚信的心理过程,傅维利等学者(2010)指出,诚信是指主体能够按其主观意愿,在作出主观判断的基础上,真实地表达客观事实及其主观判断,作出相应的承诺,并按此践行的一种道德规范品质。[16]

不同学者对现代诚信概念的基本含义进行了深入思考与实证探索,由于侧重点不同,对诚信基本含义的认识虽然略有差异性,但也基本上形成共识。诚信品质是现代社会的基本道德品质,作为个人的道德品质,诚信至少包括相互联系的“诚”和“信”两部分,其中“诚”,主要表现为讲真话,不说谎;“信”主要表现为讲信用,说到做到。

3.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是一项重要的道德教育内容,更多地是从教育学的视角界定诚信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燕国才(2003)认为诚信教育既是一种世界观教育同时也是一种人格教育。[17]因此,诚信教育的实质是中小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构建。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是普通高校转型发展的方向。本文以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探索“1+2+3”模式,通过建设包含软硬件条件的实践教学资源库,为学生完成创意、准备创业提供技术支撑;高效率地发挥学科竞赛和“双创”活动的作用,提升校企合作的品质,为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三类实践教学环节融会贯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推动创意成果的完成与转化,为创新教育落地提供教学管理服务。总之,普通高校在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1+2+3”实践教学模式下,通过实践,能够在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

根据诚信教育的过程,刘同辉(2002)认为,所谓的诚信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了解诚信的涵义,帮助受教育者将诚信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并促使其转化为受教育者外在行为的教育。[18]

根据诚信教育的范畴,邢旭升(2005)认为,对诚信教育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狭义的诚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广义的诚信教育还含有公民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方面的内容。[19]刘源(2018)认为,狭义的诚信教育主要是指学校诚信教育,即在学校环境中,教育者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以必要的影响,促进受教育者诚信认知、诚信情感、诚信行为协调发展的教育活动。[20]

因此,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广义诚信教育和狭义诚信教育的划分略有不同。依据诚信教育的场所,广义的诚信教育包括社会、家庭、学校所提供的一切诚信教育活动,狭义的诚信教育仅指学校诚信教育;依据诚信教育的内容,广义的诚信教育包括诚信道德品质教育、公民诚信道德教育和诚信法制教育三个方面,狭义的诚信教育仅指诚信道德品质教育。

与其他道德教育相比,诚信教育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诚信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因此,学校诚信教育要以诚信为目标与内容,而诚信本身更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因此,真正的诚信教育是用“诚信”的方式培养“诚信”的人。

四、加强学校诚信道德氛围,培育中小学生诚信品质

应将学校作为培育中小学生诚信品质的实践场所,重在营造良好的诚信道德氛围。

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是学校教育实践的主阵地。首先,中小学德育课应根据中小学生诚信品质的发展特点,由浅入深、有序推进。不仅要向学生阐述清楚诚信是什么,它的重要性如何,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如讲故事、榜样教育、情境激发、讨论或辩论等,使学生在真实的道德情境中形成正确的诚信认知,激发诚信动机,促进诚信行为,优化诚信心理结构。其次,各门学科都要渗透诚信教育。学校里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诚信教育资源,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诚信的熏陶,培养诚信意识。最后,在中小学生主题班队(团)会课上,要结合中小学生诚信品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作业抄袭、说谎等,抓住教育契机,做好诚信主题设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诚信价值观。

2.建立师生间的互信关系

道德关怀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和个体除了存在“公正”道德取向外,还存在“关怀”的道德取向。个体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发展同与别人(特别是重要他人)建立起的积极良好的关系密切相关。在中小学阶段,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因此,建立充满信任的教育环境是诚信教育的重要前提。在学习生活中,学生最珍贵的可能是教师对自己的信任,最不能忍受的可能是对其自尊的伤害,教师的信任是一种令人振奋的教育力量。如果教师把儿童看作是诚实的、可靠的,那么儿童的这些品质就会得到激发和增强;如果教师把儿童视为好说谎的、懒惰的,儿童就不会抵制这些行为,他们肯定会说谎、偷懒。

同时,在交往过程中,教师的诚信行为对学生而言,也最具有直接的示范作用。教师要强化诚信修养,以自身的诚信品质感召学生,同时要身先示范,以自身的诚信行为孕育学生的诚信行为。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孙维刚曾有一次因特殊原因上课迟到几分钟,课后就罚自己在凛冽的寒风中站立1小时,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1]

3.重视学校诚信制度建设

中小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需要有制度保障。学校要通过制度保证诚信环境的形成,要有意识地把诚实守信的道德要求与学校的内部管理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比如,浙江省湖州市月河小学,就把师生的规则意识与诚信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学校管理手册——诚信篇》,还建立了诚信校园建设制度,比如师生申诉制度、教师诚信档案制、教学诚信评价制、教师与校长签订的“减负增效”的诚信协议等。[22]除了学校层面的诚信制度外,还要注意在班级层面的规章与约定。通过制定班规、诚信承诺书、班级评优(将“诚信品质”作为重点考查的行为指标之一)等方式,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实施中小学生诚信教育。

中小学生诚信教育要发挥评价制度的激励导向,实施量化评价和重视质性评价。诚信教育的量化评价就是用数量或数字记录学生的诚信事件。近年来,一些学校对诚信品质进行量化评价的实践探索,如“诚信银行”这种量化的评价方式能使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促进学生诚信品质的完善。[23]虽然量化评价具有客观化、高效率的优点,但也容易束缚学生诚信品质的发展,通常需要质性评价来弥补量化评价的不足。在学校中,对诚信教育进行质性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学生行为表现记录、口头报告、档案评价。其中,档案评价是最常见的质性评价方式。[24]

4.在学校课外活动中渗透诚信教育

课外活动是学生正式课堂学习之外的一切非学术性活动及正式课程维度之外的学习体验。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和实践性,是培育中小学生诚信品质的重要途径。然而在课外活动过程中,低年级学生常为谁有没有犯规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这显然是违背诚信教育原则的。教师可以将童谣融入学生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渗透诚信教育。如跳房子的童谣:“一排排一座座,弄堂房子真不错。守规则,不踩线,讲诚信,莫争先。”童谣编得顺口易学,一时在校园广为流传。游戏中,谁要是犯规、争先,只要童谣的“警钟”一诵,相关学生便自觉告退排队,等候下一次竞争的机会。儿童在玩中学、学中做,逐渐养成真诚待人、真诚做事的品格。[25]

5.重视学生的诚信自育

个体道德发展要经历无律—他律—自律三个阶段,中小学阶段正处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过程中。在日常生活中,中小学生良好的诚信行为往往受自身的道德自律意识的制约。自育是学生实现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主要途径。长期以来,学校诚信教育过多地采用他律方式,或创设虚构的道德冲突,学生的诚信行为习惯养成十分困难,导致诚信知行脱节。因此,在学校诚信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真实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培育学生的诚信品质。

在天津市北辰区实验中学一楼大厅的一角设置着一个“无人文具柜台”。课间,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在“无人文具柜台”自主选购,自主找零。多年来,“无人文具柜台”的文具费用几乎是毫厘不差。“无人文具柜台”在给予学生被尊重和被信任的精神力的同时,更是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诚信行为提供了丰富、真实的实践机会,培育着学生的诚信品质。

猜你喜欢
诚信道德学校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学校推介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