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虹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总结

2020-01-10 05:06卢燕周晓虹
中医药信息 2020年1期
关键词:理气舌质胃脘

卢燕,周晓虹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的损害而致胃黏膜固有腺体逐渐减少,伴或不伴有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CAG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迁延难愈,甚至有癌变的倾向,给病患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1]。西医对本病的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2]。中医学中没有CAG的病名,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可归属于“胃痛”“痞满”“嘈杂”等证范畴,对本病辨证论治,病证结合,往往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延缓病情发展,甚至逆转萎缩[3-6]。

周晓虹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脾胃病的诊治30余年,并先后师从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全国名老中医单兆伟教授等,为脾胃病的诊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CAG的诊治更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辨证思路和用药经验。现介绍如下。

1 抓住本虚标实的病机关键

周晓虹教授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胃,与肝关系密切。《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本病的发生发展多和体内正气虚损有关,又云“四季脾旺而不受邪”[7],故此处的正虚主要指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强健,人体内气血充盛,则可有效抵御外邪,防止本病的发生及进一步发展演变,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及,脏腑功能低下,则容易感受外邪,邪居于胃,损伤胃络,病程日久,迁延难愈[8]。CAG病程中症状反复,久病必虚,脾虚不运则气机不利,升降失调,发为本病,气滞于中,不通则痛;脾虚则运化水湿不健,则湿从内生,阻滞气机,则病情进一步加重或反复发作。王清任《医林改错》云:“无气则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滞而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脾虚则气机阻滞,不能推动血行则成血瘀之证;脾虚则中阳不足于温煦中洲,寒从内生,寒性收引凝滞,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肝主疏泄,CAG久病不愈,迁延反复,有癌变倾向,患者易心生恐惧、焦虑,久则致肝郁,木亢犯胃乘脾,则成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之证。正如《景岳全书·痞满》言“肝气未平而痞”。综上所述,本病以脾虚为本,与肝密切相关,日久致寒凝、气郁、血瘀、湿阻等病理因素为标,迁延反复,终成虚实夹杂,标本虚实之证[9]。

2 重视标本兼治,主证兼证相参

周晓虹教授以健脾益气之法治疗主证,同时采用温阳、理气、活血、化湿等方法治疗兼证。脾以健运为能,脾健则能运化水谷,化生气血,脾胃得养;胃以通降为顺,主降宜和,同时兼顾温阳、理气、活血、化湿,则清浊分明,糟粕得下,胃和食化,气血以生,疾病向愈。临证常以中虚气滞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寒热错杂型的4个主证及胃寒证、郁热证、血瘀证、湿阻证的4个兼证为CAG辨证分型依据。

2.1 主证

2.1.1 中虚气滞型

症见胃脘痞胀不适,隐痛,空腹时占多,如夜间、黎明、进食之前,纳少乏力、大便易溏、舌质偏淡。治法:健脾益气,佐以理气。代表方:调中理气汤、香砂六君丸、黄芪建中汤加减。组方:炒党参10~15 g,炒白术10 g,黄芪 10~20 g,炒山药10~20 g,茯苓15~20 g,炙鸡金10 g,醋三棱10 g,炒枳壳10 g,炙甘草3~5 g,陈皮5~10 g,煨木香10 g,大枣5枚;兼有畏寒怕冷阳虚者,酌加干姜、桂枝(或肉桂)、高良姜等;兼有腹部坠胀、便后脱肛等脾气下陷者,配炙升麻、柴胡、荷叶等。

2.1.2 肝胃不和型

症见胃脘痞胀(或兼隐痛)及胁或及背,食后尤甚,嗳气较多,嗳后则舒,胸闷不畅、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见舌有紫点。症状发作或加重与情志因素关系显著。治法:疏肝和胃。代表方:疏肝和胃汤、柴胡疏肝散。组方:柴胡 5~10 g,苏梗10 g,炒白芍10~20 g,香附10 g,炒当归10 g,百合10~30 g,炒枳壳10 g,郁金10 g,延胡索10 g,川楝子10 g,佛手片10 g,炙甘草3~5 g;兼胃气上逆,嗳逆泛恶者,加法半夏、公丁香、柿蒂、刀豆壳等;兼咽中不适、胸膺隐痛者,可配加木蝴蝶、八月札、降香;情志不畅显著,加合欢花、玫瑰花;常配用百合、炒当归、炒白芍等药补肝体而助肝用,而非一味使用理气药。

2.1.3 胃阴不足型

症见胃脘隐痛、灼痛,嘈杂不适,食少消瘦,口干,舌质干红或多裂纹,或光红无苔,脉细数。治法:滋养胃阴。代表方:养胃理气汤、益胃汤、一贯煎。组方:北沙参10 g,麦冬10 g,石斛10 g,百合20 g,炙甘草5 g,炒白芍10~30 g,乌梅10 g,生地10~15 g,炒山药15 g,川楝子10 g,佛手花6 g,木蝴蝶5 g,丹参10~15 g;周晓虹教授常配伍四花汤: 绿梅花、合欢花、代代花、白残花进行加减,理气不伤阴;胃痛较著者,加绿萼梅、香橼;阴虚郁热较著者,酌加蒲公英、石见穿(亦称黄毛儿草)、黄芩、知母、山栀子等;大便干结者,酌加瓜蒌、麻子仁等。

2.1.4 寒热错杂型

症见胃脘胀满,或伴疼痛,遇冷加重,嘈杂反酸烧心,口干口苦,肢冷便溏,纳呆,舌淡或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数。治法:辛开苦降,寒温并调。代表方:半夏泻心汤。组方:姜半夏10 g,黄连3~5 g,黄芩10 g,炒党参10 g,干姜3~5 g,炙甘草3~5 g,大枣5枚,吴茱萸2~3 g ,炒白术10 g,海螵蛸10~30 g,仙鹤草10 g,炙鸡内金10 g;如热重者,可加蒲公英10 g;如便溏且次数明显增加者,可配炒薏苡仁15 g、怀山药15 g。

2.2 兼证

2.2.1 胃寒证

多见于中虚气滞型的病程中。症状:胃中冷痛,痛势较重,喜热喜暖。常用药:高良姜5 g,制香附10 g,白檀香2~5 g,桂枝5~10 g[或肉桂(后下)2~3 g]。如脘痛甚者酌加甘松、沉香等。

2.2.2 郁热证

多见于肝胃不和、胃阴不足及寒热错杂型的病程中。症状:胃脘痛具有烧灼感,或脘痛及胁,嘈热,口干,或口臭,口疮,牙龈肿痛,进热食则胃中烧灼感更明显,大便干或秘结。1)兼有脘痛及胁,嗳气频多,性躁善郁,脉弦小数者,女性多见(更年期)属肝胃不和[10],气滞久而化热,可酌加牡丹皮、山栀子、象贝母、黄芩、夏枯草、左金丸等清泄肝胃郁热;2)舌质红,食少形瘦,胃阴不足者,多由阴虚生热。酌加蒲公英、石见穿、黄芩、知母等;3)口疮,牙龈肿痛酌加石膏、知母、连翘、金银花、竹叶、木蝴蝶等。

2.2.3 血瘀证

可见于各证型的病程中。症状:胃脘疼痛经久时发,隐痛,刺痛,痛位固定,夜间痛,舌质紫色(点状或成片),舌下膜络明显紫色,或有黑便病史。组方:炒当归10 g,赤芍10 g,五灵脂10 g,蒲黄10 g,延胡索10 g,丹参10 g,莪术10 g,九香虫10 g,另吞服参三七粉1~2 g。酌加制香附,炒枳壳等行气药物,旨在气行则血畅。此外,若患者舌质紫暗,舌苔苍老厚腻,更应重视胃镜的复查,防治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恶化。

2.2.4 湿阻证

可见于各个证型的病程中。症状:胃脘痞胀,食欲不振,口黏或甜,身体困倦,舌苔腻,脉细濡。组方:广藿香5~10 g,佩兰10 g,陈皮5~10 g,砂仁(后下)3~5 g,白豆蔻(后下)3~5 g。1)白苔厚腻,胸闷腹胀,加苍术、厚朴苦温燥湿。2)口渗清涎,加益智仁、茯苓。3)胃阴不足而夹湿,舌红苔腻中剥,病机矛盾较著,宜加芦根、麦冬、薏苡仁、橘皮、冬瓜子等,酌用藿香、厚朴。4)苔腻色黄,口苦,加黄芩、茵陈、车前子。5)舌苔白腻经久不化,可酌加干姜、草豆蔻。此类证候,预后堪虑,应随证细心观察,注意辨证调治,排除郁证;并及时复查胃镜,慎防癌变。

2.3 无证可辨者

临床有部分患者因体检发现CAG伴肠化或异型增生,但是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同时患者年龄偏大,舌上无腻苔,确属无证可辨者,可以参照中虚气滞型血瘀证的治疗[11]。也可运用如下方药进行调治:1)黄芪10 g,当归10 g,紫丹参10 g,石见穿15 g(或仙鹤草15 g),橘皮6 g,大枣5个。煎汤代茶,每日1剂。2)黄芪口服液10 mL,每日2~3次,餐前l~2 h服;并以石见穿(或仙鹤草)15 g,纱布袋装,开水闷泡代茶饮服,每日1剂。同时建议患者定期复查胃镜,做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12]。

3 病证结合,宏观与微观互参

3.1 内镜下表现

3.1.1 胆汁反流

肝胆互为表里,而胆随胃降,治以疏肝利胆、和胃降逆,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加上柴胡及黄芩,茵陈及海金沙,郁金及金钱草、炒枳壳、旋覆花及代赭石。

3.1.2 胃黏膜糜烂

CAG伴糜烂的镜下表现虽然比较多见,但治疗往往比较困难。糜烂虽然没有溃疡深大,疼痛也较轻,但治疗难度却比溃疡更大,疗程更长,愈合更慢,症状往往更难缓解。周晓虹教授认为其以脾虚郁热证为多,常兼有胃阴不足。治以护膜制酸,祛瘀生新。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加用白及、浙贝母、木蝴蝶、乌贼骨、煅瓦楞子、藕粉及三七粉。

3.1.3胃黏膜花斑样改变,血管透见,黏膜高低不平或见小结节者

瘀阻胃络则胃黏膜腺体血运障碍,营养匮乏,终致腺体萎缩,常选用丹参、赤芍、莪术、山慈菇、五灵脂等。以活血化瘀之法改善胃黏膜腺体血运障碍,积极阻止胃黏膜腺体萎缩以及促进腺体再生[13-14],进一步阻止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异形增生癌变的发生,以利于局部炎症的消散,黏膜糜烂的修复。如胃黏膜有陈旧性出血者,加用仙鹤草、茜草、白及,以止血化瘀之法改善胃黏膜腺体血运障碍。

3.2 病理结果

3.2.1 肠上皮化生

胃黏膜发生癌变,并不是由正常细胞一跃而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多步骤的漫长发展过程[15]。正如公认的Correa发展模式,正常胃黏膜-慢性胃炎-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治疗癌前病变也是防止胃癌发生的重要措施。周晓虹教授认为肠上皮化生患者多可辨证为气虚血瘀郁热,治以益气清热活血,加用生薏苡仁、石见穿、白花蛇舌草及生蒲黄。

3.2.2 异型增生

辨证为痰瘀互结者,治以软坚散结,药用夏枯草、牡蛎、煅瓦楞子、皂角刺、僵蚕、刺猬皮和炮山甲;瘀毒凝聚者,治以破血散结,药用三棱、莪术、王不留行以及虫类药如土鳖虫等[16]。

4 标本兼治,用药注意五勿过

4.1 活血化瘀勿过峻

常用当归、丹参、蒲黄、五灵脂、三七、桃仁和红花等养血活血化瘀药。活血应遵循行而不峻,化而兼养的原则;量亦不宜太重;虫类药活血力强,且可搜剔络道,增强通经活络作用,对异型增生有效,但因其有伤胃作用,服之患者都诉胃部不适,慎用或少用。

4.2 补气勿过壅

补气健脾多选太子参、党参、白术、山药等平和之品,同时常佐以砂仁、白豆蔻、藿香、厚朴和木香芳香之品醒脾运脾,使补而不滞。

4.3 滋阴勿过腻

养阴多选沙参、麦冬、石斛、玉竹之属,或选乌梅、木瓜、白芍、甘草之酸甘化阴之品,以甘凉为上。慎用咸寒阴柔厚腻之品,以防滋腻碍胃,阴柔伤阳。

4.4 清热勿过寒

苦寒清热之品用之不当可以败胃伤脾,中病即止,注意配伍。

4.5 理气勿伤阴

理气之品多辛香温燥,用之不当易伤阴,注意用量、配伍,不宜久用, 如用柴胡、制香附等疏肝理气药的同时,配用百合、当归、白芍等药补肝体而助肝用,而非一味使用理气药。由于CAG病程较长,在使用理气药时当遵循叶桂“忌刚用柔”的原则,使用理气而不伤阴的药物,如佛手片、绿梅花、合欢花、代代花和白残花,对于有阴伤的病人常配合使用养阴药,如沙参、麦冬、石斛等,为防止理气药伤阴,还可通过药物炮制的方法,减少阴伤,如使用醋柴胡、鳖血炒柴胡等。

5 验案

韩某某,女,68岁,工人,2019年5月13日初诊。患者主诉:胃脘隐痛间作5年,迁延反复,久服中药、西药而不愈,现空腹时明显,进食后可稍缓解,夜间亦有隐痛不适,时有刺痛感,但进食不多,食少即有饱腹感,平素人疲乏无力,动辄易出汗,怕冷,大便日行1次,基本不成形,便后时有小腹坠胀感,舌淡有紫气,苔薄腻;2018年11月19日胃镜示:慢性胃炎Hp(-);病理示: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 Hp(-);证属:中虚气滞,兼有血瘀;治法:健脾益气兼以活血。处方:黄芪15 g,党参12 g,茯苓12 g,炒白术10 g,炙甘草5 g,炒枳壳10 g,升麻3 g,丹参12 g,干姜3 g,炒谷麦芽各15 g。14剂,每日1剂,煎服,早晚温服。

2018年5月29日复诊,患者诉药后隐痛好转,偶有夜间寐浅。原方加合欢皮15 g。14剂,每日1剂,煎服,早晚温服。

2018年6月12日三诊,患者诉药后隐痛明显减轻,夜寐亦有好转。连服2个月症状基本缓解。

按语:本病证属久病迁延不愈而脾愈虚,脾虚则健运失调,水谷津液不能生成精微物质营养周身,则人疲乏无力,舌质偏淡,苔薄腻;脾胃健运乏力,升降失调,纳运不济,稍食则易有饱腹感,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则大便不成形;脾虚则气滞于中焦,则胃脘隐痛,气滞则血停,日久则成瘀血之证,舌淡紫,夜间时有刺痛;本病脾虚为主,脾健则气行,以党参、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等健脾益气,则脾健胃纳,食欲增加,气血津液得化生之源,全身脏腑得以濡养,则疲乏无力感渐消;气行则血行,以“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的丹参佐之,血瘀得消,刺痛得除。同时兼以升麻与枳壳,升降相济,气滞得消,全身气机得以调畅,胃脘隐痛自除。

周晓虹教授在诊病过程中善于注意病情变化,并能及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调整药物配伍和剂量,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对舌质暗紫,苔浊腻者,为防止癌变,建议及时或定期复查胃镜,以提高早期发现癌变的可能。在诊病过程中,周晓虹教授注意与患者交流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患者抑郁焦虑情绪[17],并嘱患者注意饮食禁忌等,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猜你喜欢
理气舌质胃脘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采用中医辨证疗法对胃脘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中医舌象与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浅谈朱熹理气论
活血化瘀理气类中草药配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分析
对朱子理气关系论的重新考察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按摩治疗胃脘痛3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