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心典》论痰饮浅析

2020-01-10 17:05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痰饮饮水

《金匮要略心典》为清代医家尤怡所撰,成书于雍正七年(1729 年)。《金匮要略·痰饮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是《金匮要略》中条文较多、内容较丰富的篇章之一,其证候、病程发展变化也相对较为复杂。现将尤氏对痰饮病的见解阐释如下。1.水在五脏。(1)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尤氏谓:“水气上逼,则火气不伸也。”心在五行属火,火为水所克,故而当水停于心,心阳被抑,不能正常化气行水,水积成饮,心阳更为其所抑。(2)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尤氏认为“吐涎沫者”,乃“气水相激而水从气泛也”。“欲饮水者,水独聚肺,而诸经失溉也”,将“欲饮水”之因归结为饮结停肺,不溉他脏。一方面肺为水困,无力宣发肃降,水液运行不利;另一方面,脾失津溉,运化功能失常,津液不能正常输布。(3)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尤氏谓:“嚏出于肺,而肝脉上注肺,故嚏则相引而痛也。”明确指出是肝与肺的相互作用从而致嚏。2.痰饮病之肝与肺。(1)本篇第 5 条提及“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尤氏曰:“嚏出于肺,而肝脉上注肺,故嚏则相引而痛也。”明确提出肝与肺的相互关系致嚏。(2)原文第 9 条:“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尤氏言:“胁下痛引缺盆者,饮留于肝而气连于肺也。”将单纯的饮与气之关系归结为肝与肺之关联,变抽象为具体。(3)第 21 条论及“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尤氏注解为:“脉沉而弦,饮气内聚也,饮内聚而气击之则痛。”此条病机与上两条病机大致相同,亦可作为尤氏论肝肺关系之证。3.尤氏与“治痰七法”。尤氏提出了“治痰七法”,即“攻逐、消导、和、补、温、清、润”,涵盖了痰饮病的大部分证型,且每法又分而析之,详解其意,如论述攻逐法时,尤氏认为痰与饮虽皆可用攻逐之法,然“痰多胶固一处,饮多流溢上下,故痰可润而饮可燥也”。

猜你喜欢
痰饮饮水
再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简易饮水鸟
养羊饮水技巧多
金龙泉啤酒包装设计-龙饮水
脾胃病从痰饮论治探源及经验
怎样做到科学饮水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治哮病从痰论药
饮水
痰饮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