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研究

2020-01-10 09:02林颖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23期
关键词:心血管风险管理护理人员

林颖

近些年来,因为我国社会生活节奏、饮食习惯的变化,使得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明显增长[1]。因心血管重症患者起病比较急,病情在短时间之内会快速发展,因此容易出现护理风险[2]。心血管重症患者个人的身体机能较差,容易出现安全隐患。在护理工作之中,因护理人员因素、患者因素、管理因素而出现的护理风险问题,会对医院的护理质量产生不良影响[3-4]。本次旨在对心血管重症患者在治疗期间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对疗效产生的影响进行观察,现做如下简要的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纳入本文研究对象的60例患者主要是选取2017年5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心血管重症患者,采用回顾研究的方式将研究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一组30例。实验组(时间为 2018 年 6 月—2019年 6 月 )男18例,女12例;年龄43~83岁,平均年龄(59.38±3.77)岁;对照组(时间为2017 年 5 月—2018 年 5 月)男20例,女10例;年龄42~85岁,平均年龄(59.94±4.05)岁;患者的个人资料完整,患者、家属了解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在接受本研究方案治疗后,在治疗期间并未接受其他的方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一组施予其常规护理管理(对照组),根据患者实际需要给予相应护理,协助患者进行检查,加强患者生活方面、饮食方面的指导,并按照患者病情的变化状况给予其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一组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实验组),方案如下。

(1)心内科组建起风险防范小组,加强护理管理监督,需制定出针对性的风险预案,组长由护士长担任。按照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以及考核标准的规定,明确小组每一名成员的岗位职责以及制定的协调工作标准,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护理评价体系,对每一周的护理工作展开检查评价,注重风险事件的预防,评估每一个时期的护理质量,确定管理方案的落实。按照不同时段护理工作量进行合理安排,制定护理人力紧急调配预案。不断地巩固护理人员个人的专业知识,加强科室药理学知识(药理作用、代谢过程、半衰期以及配伍禁忌等)、业务内容的学习,强化其个人的法律意识。安排专人对药品进行管理,了解不同药物的结构组成,掌握好控释片和缓释片特点、应用注意事项。护理人员需要加强沟通,护理人员在该阶段需要掌握住患者的心理变化状况,与患者、家属之间进行治疗等方面的交谈。

(2)药物应用的安全管理。在药物应用之前,需要和患者、家属详细讲解药物的名称、注意事项、用药目的以及不良反应。高血压患者在清晨给药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依那普利(3次/天,给药时间为6点、14点以及下午22点)。普鲁帕同2次/天,间隔八小时给药。降脂类药物中在临床中常用的药物,例如等他丁类、辛伐他汀、洛伐他汀以及普伐他汀等均是在晚上给药更佳。血管活性药物输注之前需要告知患者、家属不可自行调整输注速度,将药物应用单贴于醒目的地方。在用药的时候,药物浓度、输注速度需保障用药剂量的精准,血管活性药物需要现配现用,小剂量开始应用,若泵入速度<5 mL/h,则需保持同一个速度进行静脉泵入。在用药期间,每隔5~10 min进行一次巡视,保障患者药物泵入速度的准确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心内科强心利尿剂也时常应用。若患者为急性左心衰竭,通常会选择速尿。若患者为顽固性心力衰竭时,临床一般会选择多巴胺+硝酸甘油+多巴酚丁胺+氨茶碱+托拉塞米组成的强心利尿剂展开治疗,但是用药需要注意剂量的应用、用药过程中出现的反应,及时进行干预,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表1 两组护理指标的比对和分析(分,±s)

表1 两组护理指标的比对和分析(分,±s)

组别 护理满意度评分 护理安全性评分 护理行为评分 护理质量评分实验组(n=30) 98.54±1.83 98.14±2.10 96.84±1.83 97.39±2.00对照组(n=30) 84.39±2.06 81.67±2.33 82.72±2.95 81.89±2.31 t值 11.902 12.340 11.310 11.739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表2 两组不良护理事件的比对和分析

1.3 指标的观察

在本次研究之中主要展开护理安全性、护理行为、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评分、不良事件的对比,其中护理质量越高证实护理效果越佳。

1.4 统计方法

此次研究在经过对数据统计、分析时均采用SPSS 22.0软件,关于组别间计数资料的对比和分析中采用(n,%)对相关结果展开相应的表述,采用χ2检验,关于组别间计量资料的对比和分析中采用(±s)对相关的结果展开相应的表述,采用t检验,组别间的检验水准采用P<0.05对数据展开核对,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指标的比对和分析

实验组经过管理之后护理满意度、护理安全性、护理行为评价以及护理质量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

2.2 两组不良护理事件的比对和分析

实验组经过管理之后其不良事件发生率比对照组更低,组别数据间的对比和分析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2。

3 讨论

心内科之中影响临床护理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有:管理因素、护理人员因素以及患者个人因素[5-6]。护理人员因素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因有些护理人员专业技术不成熟、自身责任意识不强、沟通能力欠佳,因此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之中时常出现不良事件。而患者个人因素之中,因其入院治疗期间对于个人的疾病状况了解不够深入、个人的认知水平不高、个人特性等问题,容易导致情绪控制不佳,在治疗中时常和护理人员发生纠纷[7-8]。管理因素是主要是因科室之中的制度、管理方法存有一定的问题,导致护理管理存有漏洞,进而影响护理质量。护理风险管理经过制定相应的护理规程,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全面掌握操作规程。确定培训内容后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应进行专门强化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应急技能和急救知识[9]。培训结束后对相关人员具体工作进行回顾和检查,记录护理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在识别护理风险的基础上,运用讨论和沟通的方法,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针对不同的原因提出了不同的对策,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注重提高护士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水平[10-11]。针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提出并改进相应的改进措施。之后继续对护士进行评估,然后进行分析、总结、改进和重新应用。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责任制,通过实施风险管理责任制,确保相关护士持续提高护理水平[12]。此次研究表明,实验组经过管理之后其不良事件发生率比对照组更低,护理满意度、护理安全性、护理行为评价以及护理质量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心血管重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施予其护理风险管理,可促进不良事件发生率进一步降低,进一步保障护理安全性和护理质量得以稳步提升。

猜你喜欢
心血管风险管理护理人员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对企业合规风险管理的思考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