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业遗存教学化改造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为例

2020-01-10 07:33刘君浩姜长征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合肥230000
安徽建筑 2019年12期
关键词:遗存厂房工业

刘君浩,姜长征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0 前言

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在《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中将工业遗产定义为: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厂房、作坊和工厂,矿山以及加工提炼遗址等[1]。2006年4月18日,在无锡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中颁布的《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将工业遗产界定为: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工厂车间、磨坊、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2]。无论是国际官方组织还是国内权威协会,都未将工业遗产限定为少数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业遗存,而是将具有历史、社会、建筑等价值的工业遗存都列入工业遗产。高校工业遗存对高校乃至其所在城市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文化和建筑价值。因此,高校工业遗存应当也属于工业遗产范畴,其改造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工业遗存再利用的模式主要有博物馆模式、多功能综合活动中心模式、体育休闲活动模式、餐饮模式、办公模式、旅馆模式。而高校工业遗存的区位特点为其改造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教学化模式。

1 高校工业遗存的历史、现状与价值

1.1 高校工业遗存的历史背景

建国初期,城市发展百废俱兴,中国急需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工业建设的专业人才,当时在“以苏联为师”和“向苏联一边倒”政策的影响下,我国政府办学开始仿照苏联“专才教育”体系[3]。全国许多高等院校为满足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的需求,兴建土木工程实验楼、机电实验楼、学校实验工厂等大空间、大跨度、厂房式建筑。此类建筑也就是现在大多数工科院校工业遗存的前身。

1.2 高校工业遗存的现状

目前,高校工业遗存的现状有三种:被闲置、被拆除和被改造利用。受限于建国初期的经济和技术水平,高校工业遗存多为砖混柱或钢筋混泥土柱和钢桁架大跨结构体系,建筑整体抗震性能低。单层玻璃铸铁窗是建筑的主要热桥,再加上雨水对砖墙的常年侵蚀,使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降低。因此,高校工业遗存已很难满足现在的使用需求,被大量闲置。高校工业遗存主要位于综合性大学和工科院校老校区校园内,他们占据了校园和城市最有利的区位,却很难发挥当年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许多高校在校园更新过程中将这类工业遗存拆除,用以建造新的现代化教学楼。一些院校意识到工业遗存对学校的重要性,尝试让工业遗存焕发第二春,对其进行改造利用。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建筑馆就是由校园内一座铸工车间厂房改造而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图1)是由校内一座旧厂房改造扩建而来,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是由原凤凰自行车厂改造而来,孟买的维达兰卡(vidyalankar)理工学院楼(图2)是由一座旧厂房改造而来。

1.3 高校工业遗存的价值

高校工业遗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高校工业遗存往往建造于学校成立之初,其见证了高校的发展与变迁,承载着师生的美好记忆。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学生和校友在学校最具历史的工业遗存旁拍摄毕业纪念照、婚纱照等,甚至一些学校的工业遗存已成为学校的明信片,被刊印到学校的书籍、饭卡上,以展示学校的历史底蕴。同时,高校工业遗存的经济价值也是巨大的,虽然工业遗存已无法满足现在的使用需求,但是稍加改造更新后,就可以用作教学、活动、展示等,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图1 贾平凹文学艺术馆

图2 维达兰卡理工学院楼

2 高校工业遗存教学化改造的可行性

2.1 高校工业遗存的空间特点

高校工业遗存多为大空间、大跨度、厂房式建筑,主体承重结构为砖混柱或钢筋混凝土柱和钢桁架顶。工业遗存建筑内部空间通透完整,除外墙有结构柱外,内部很少有分隔空间的结构柱。工业遗存设计建造之初为满足大型设备使用需求,层高较高,一般为9m~12m,并且空间跨度较大,钢桁架的跨度一般为12m~24m。工业遗存可通过高侧窗或顶部凸窗采光,以满足内部大空间采光需求。

2.2 高校教学建筑的空间需求

现在高等教育已由以前独立分散的学科发展模式向多元化交叉学科发展模式转变,学校的教育呈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趋势,传统的单元式、小面积的教学空间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使用需求。现在教学建筑除了需要一定数量的学习教室和办公空间外,还需要大量的公共空间,用于展览、研讨、开放式阅览、社交休闲等新的功能。同时,教学建筑内部空间品质也越来越受重视,传统的堆积木式功能排布方式已不再适用新的需求,流动空间、交往空间更能激发师生的活力。

2.3 高校工业遗存教学化改造的可行性

高校教学建筑对可根据功能变化灵活调整的大空间需求越来越多,而工业遗存大空间、大跨度的特点正好可以满足此需求,对工业遗存内部结构进行适当加固改造。根据教学建筑的功能需求,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灵活划分空间。并且,工业遗存质朴简洁的外立面形象,稍加改造就符合文教的文化气息。最重要的是工业遗存教学化改造所需成本远低于新建建筑,并且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尽快投入使用。

3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改造设计

3.1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概况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曾是校办机械厂的铸工车间厂房,始建于1968年,建筑面积2060㎡,主要由一栋独立厂房和一组“T”字型厂房组成,属于单层单跨厂房,后因学校办学方向调整,校办工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2008年初,学校提议拆除该厂房,此消息引起了建筑学院师生的广泛关注,他们认为机械厂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学校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赶上2008年建筑学院要面临专业评估,而现有的教学场所无法满足学科发展和评估要求,所以,在张鹏举老师的带领下,铸工车间厂房完成了华丽地转身,被改造成现在的建筑馆[4]。

3.2 功能置入与内部空间设计策略

图3 一层平面图

图4 二层平面图

图5 三层平面图

建筑馆的功能需求主要包含四部分:教学空间、办公空间、展览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5]。原车间厂房层高较大,设计师通过对厂房内部空间加建夹层,使建筑面积从原先的2060㎡增加至5800㎡。独立厂房被改造成两层通高的学术报告厅和两层的物理试验室,“T”字型组团厂房被改造成三层。组团厂房一层西侧为艺术教室、模型及结构展示室,一至三层南侧为专业教室,二层及三层北侧是建筑研究所。办公空间位于组团厂房二层西北角。展示空间是建筑馆必不可少的公共空间,设计师结合厂房的特点,将其分设为两部分:一部分位于一层入口处玻璃厅,用以展示厂房原有结构及空间特点。另一部分位于组团厂房北侧,呈阶梯状,内设展架和条椅,用以展示学生作品,这里也是学生最热衷驻足的场所(图3~5)[6]。

不同于新建建筑根据使用功能安排空间位置的模式,建筑馆的改造设计策略是根据厂房大跨度的空间特性结合其使用功能,以最适宜做法创造空间最大化使用。首先建筑师根据厂房通透的特点,将建筑馆的使用性质定义为重教学的体验场所。其次,根据厂房空间各部分不同的光线、尺度和氛围,恰当地置入教学、展览、阅览、艺术沙龙、报告等功能房间。比如将报告厅设置在独立厂房内,视线和声场俱佳;美术教室设置在有顶采光的顶部空间;入口大厅设置在主体车间的连接处,便于人流的集散和组织。这是一种生态集约的空间操作手法,体现了设计师人文和生态的改造设计视野[7]。

3.3 文脉延续与外部环境整治策略

图6 混泥土梁架构件改造的装置艺术品

图7 入口阳光大厅

铸工车间厂房是内蒙古工业大学发展变迁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其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气息,改造为建筑馆后仍保留其主要形象,并适当置入新的材料、色彩和装置,带来文脉的延续。钢构材料再现了建筑原有的工业气质,红砖给建筑增添一丝温馨暖意,拆除的混泥土梁架构件变成建筑群入口的装置艺术品(图6),粗犷的水泥地面和室内增加的红砖隔墙碰撞出历史的火花,光洁的玻璃窗与斑驳的砖墙形成新旧对比……改造后的建筑馆延续了历史的记忆,又在创造新的历史。

设计师对外部环境整治用了“减法”和“加法”两种策略。首先,拆除影响新功能置入的旧设备,并在适宜的地方加以再利用,规整院落空间内的树木、道路,使其更适应现代使用需求。其次,对厂房的边界进行复合化处理,创造导向、围合、聚集的多样性空间。在一些关键空间节点增加红砖片墙、台阶、廊桥、水面、入口阳光大厅(图7)等,加强建筑之间、建筑与人的沟通。改造后的建筑馆有效地改善了该区域校园的交通系统、景观系统和文化系统,使之成为校园文化交流的核心区域[8]。

4 结语

《马丘比丘宪章》说道,“保护、恢复和重新利用现有的历史遗迹和古建筑,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起来,以保护这些文物有经济意义,并继续使之具有生命力。”高校工业遗存同样如此,保护、恢复和利用好高校工业遗存,必须与学校的建设发展相结合,使之具有经济意义和持续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遗存厂房工业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工业厂房给排水与消防系统创新设计分析
某大型钢结构厂房桁架制作
让老厂房变文创新地标
工业人
辽代契丹贵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初探
旧厂房改造之庭院微气候创建
贵州有的唐代遗存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浙江安吉汉代土墩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