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视角下的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研究

2020-01-11 01:26王东
商业文化 2020年28期
关键词: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资金

王东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自主创新的意识与水平越来越强。作为自主研发与创新机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院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教育经费投入也逐渐增加。我国高校采取基本经费加专项资金的经费投入模式,基本经费用于维持高校的日常运转,专项资金则在改善校园环境、提升办学水平、引进高层次人才、内涵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产生巨大影响。随着专项资金规模及比例的扩大,必须相应地加强对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科学合理地使用专项资金,才能提高资金使用效能、才能实现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高校内部控制及专项资金相关概述

高校内部控制内涵

高校内部控制是指高校为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运行,资金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为实现高校管理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方法、措施和程序的统称。

专项资金的内涵、类型及特点

高校专项资金的内涵。高校专项资金是指由中央、地方政府及学校自筹的除基本经费以外的,有专门指定用途的,用于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或实现特定发展目标的资金。

高校专项资金类型。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专项资金包括: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雙一流”大学建设资金、高校内涵建设专项资金,学生资助补助经费、科技经费、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等具有指定用途的资金。

高校专项资金的特点。高校专项资金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具有特定用途。专项资金单独核算并用于特定目标实现。其次,种类繁多。由于专项资金种类繁多,对资金核算及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三,时效性。在规定的期限内,需将专项资金用于预定用途并完成资金使用。若不能按时完成支出计划,结余资金将收回相关部门,并会影响以后年度资金下达金额。

本文以内部控制五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为基础,逐一阐述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确保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视角下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专项资金制度建设不完善

依据财政部或教育部出台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要求,高校应制定相应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有些高校没有结合实际需要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即使制定学校层面的管理制度,也未针对各专项资金的特点,分别针对归口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办法。

财务控制和管理意识不足

高校在专项经费的使用管理中,未意识到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需要来组织和使用资金。造成未按照规定单独核算并使用资金,将其与其他专项资金甚至维持学校基本运行资金混淆使用,改变专项资金使用方向。

重视项目申报而轻视资金使用

专项资金作为是高校经费的重要来源。为了取得专项资金支持,学校精心设计项目申报材料文本,把重点放在如何争取资金。在取得专项资金后,轻视资金后续使用管理,未严格按照财务预算批准使用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低,项目资金使用随意性较大

专项经费下达后,归口管理部门各自为政,资金“碎片化”问题严重,缺少全局意识,重复购买和建造问题严重。缺少项目的合理、完整、科学的计划。投资和使用是相对随意的,导致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无法实现专项资金的预期效果。

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

缺乏全面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在专项资金管理中主要体现在专项资金披露无效,资金执行情况无法接受社会公众及利益相关者的监督;绩效评价工作流于表面,绩效自评价方式及通用绩效评价指标,高校自由度过大,指标体系缺少横向可比性。

内部控制视角下强化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是一个综合的全过程管理,包括项目申报管理、项目立项管理、项目执行管理,项目绩效评估等多方面。结合上述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专项资金目标得以实现,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建设

深入贯彻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专项资金管理文件精神,结合高校自身发展及各专项资金特点,制定适合本校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指导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实施执行、监督考核等资金活动全过程,明确各部门、各项目负责人权利与义务,明确各主体责任,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强化资金管理意识

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需要学校所有成员的参与,而深化资金管理意识是关键。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高校现代化治理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预防学校风险的有效途径。高校内部控制涵盖学校业务活动各层次和各环节,需要全员参与决策、实施和监督学校专项资金管理的全过程。高校要不断深化对资金管理的认识,积极推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采取有效的风险监测措施,形成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完善高校治理制度,促进学校教育和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评估风险,规范项目全过程管理

使用和管理专项资金的第一步,就是选择项目并评估项目可能出现的风险。通过询问、分析程序、观察和检查充分了解项目情况,识别并评估项目执行工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结合学校自身发展,上级部门专项资金管理要求,确定具有针对性的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促进学校各个部门协同运作。

加强透明化和信息化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打破信息壁垒,促使专项资金管理各环节透明化。使用部门、归口管理部门能、财务部门、专项资金监督评价部门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了解项目运行、资金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有效而全面的信息披露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出现随机和虚假陈述,并确保合理、合法、透明的方式使用资金。

建立和完善专项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财政专项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按照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考核标准,按照设定的绩效目标,对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产出进行评价。它是对专项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主要包括评估专项资金使用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是否科学合理,资金使用是否达到预定目的,使用效果是否满足有关规定或预期计划。高校根据不同类型专项资金的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系统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估不仅是项目执行情况的事后评价,还是专项资金使用效果的及时反馈与控制手段。

高校以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为手段,科学运用专项资金、规范项目管理、规避财务风险,可以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效能,促使高校可持续发展。当然在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过程中,对于建设周期长的项目一味追求资金执行进度的必要性,财务处在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的角色与定位,第三方服务机构在专项资金管理中的参与度等问题也必将成为今后专项资金管理研究的新方向。

(南京中医药大学财务处)

猜你喜欢
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资金
基于DRGs的老年医学科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分析
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的监督及管理
对财政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探讨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探索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于问责的困境与出路
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现状及审计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