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灵枢·官针》中“合谷刺法”临床应用进展

2020-01-13 07:13董雪莲虞逸舒艾炳蔚
中医药信息 2020年2期
关键词:刺法合谷肩周炎

董雪莲,虞逸舒,艾炳蔚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2.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合谷刺是《灵枢·官针》中一种五脏刺法,《灵枢·官针》曰:“凡刺有五,以应五脏……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隋唐时期的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注解“合谷刺”为“刺身左右分肉之间,痏如鸡足之迹,以合分肉之气,故曰合刺也”,故合谷刺又称为“合刺”。合谷刺的操作方法有两种记载,一种为一针多向刺学说,见于金元时期张从正的《儒门事亲》,其中记载“用《灵枢》中鸡足法,向上卧针,三进三引讫,复卓针气,向下卧针”,谓合谷刺为直针针刺得气后,将针缓慢提至皮下,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针刺得气,使刺痕成鸡爪形,是苍龟探穴刺法的鼻祖[1];另一种则为多针刺法学说,见于明代楼英的《医学纲目》,其曰:“鸡足取之者,正入一针,左右斜入二针,如鸡之足之爪也”,是将合谷刺视作三针同刺的多针刺法,是丛针刺法的渊薮[1]。金侣位等[2]统计“五刺”各刺法应用的60余篇文献中,合谷刺法的应用最多,有37篇,占总数的58.7%,临床应用合谷刺可治疗多种疾病。笔者通过检索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对近10年“合谷刺法”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现综述如下。

1 中风后疑症

中风是一种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3],经过治疗后,大多数患者遗留有失语、吞咽障碍、肌肉痉挛和偏瘫等临床表现[4]。刘岳[5]将80例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合谷刺”上廉泉,配合项针(哑门、风池、供血)治疗;对照组采用调制中频电吞咽治疗仪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以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治愈率40%、显效率42.5%分别优于对照组中相对应的85%、25%、22.5%,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王雷等[6]将140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刺咽喉局部经外奇穴(由廉泉穴分别朝向金津、玉液做合谷针刺,喉四针、左右廉泉及新设亦用合谷刺法)同时配合经皮低频脉冲电治疗,每天1次,5次为1个疗程,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6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张杉杉等[7]将42例中风后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采用患侧上八邪、合谷穴合谷刺结合后溪穴针刺治疗,对照组取穴同观察组,进行常规针刺操作,每日针刺1次,6次为一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Brunnstrom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魏建华等[8]将6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治疗组在传统针刺基础上采用温针灸配合合谷刺治疗,每天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患肢改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沈钦彦[9]将8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疗法,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温针灸联合合谷刺法(于患者下肢外侧伸肌肉与上肢内侧屈肌肉寻找压痛点或结节行合谷刺)治疗,每天1次,5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痉挛改善有效率为9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运动功能与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肱骨外上髁炎

肱骨外上髁炎属“肘劳”范畴[10],本病多因肘关节损伤后瘀血留滞不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或由于反复长期劳累而伤筋,造成气血循行不畅,瘀阻经筋,致血不荣筋,筋骨失养而发病[11]。王桢[12]应用阿是穴合谷刺治疗3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每日1次,10次1个疗程,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痊愈18例,好转11例,无效1例,有效率96.7%。顾秀云等[13]用合谷刺法配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患者102例,患侧阿是穴、曲池、手三里行合谷刺,每日1次,5日为1个疗程,经3个疗程治疗后治愈91例,占89.2%,好转11例,占10.8%,未愈0例,总有效率100%。陈家桢[14]将96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合谷刺组、缪刺组、远道刺组,缪刺组于患者健侧对应点针刺,合谷刺组于患侧阿是穴针刺,远道刺于患侧阳陵泉穴针刺,隔天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发现后合谷刺有较好的缓解疼痛的疗效,有效率达56.39%。

3 肩周炎

肩周炎是临床常见慢性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多表现为肩关节出现不同程度疼痛及活动障碍[15],其痛点多为肩部软组织如肌肉、韧带、滑囊的附着点,合谷刺治疗肩周炎可达到祛瘀活血,通络止痛的目的。刘睿智等[16]将52例粘连期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圆利针阿是穴合谷刺组(治疗组)与毫针阿是穴合谷刺组(对照组),两组体针治疗均每天治疗1次,阿是穴刺激隔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愈显率分别为65.38%和30.77%,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疼痛及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更显著(P<0.05或P<0.01)。刘尚策等[17]将66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配合“合谷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取穴针刺治疗,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温针灸配合“合谷刺法”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治疗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变化值前后得分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周定军[18]将92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行双侧条口穴透承山穴针刺,于患肩之肩三针(肩贞、肩髎、肩前)及阿是穴合谷刺治疗,每日治疗1次,6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患者口服洛索洛芬钠分散片60 mg,每日3次,连续服用12天,并选取患者患肩肩周压痛点,采用EWS SWISS DOLORCLAST体外冲击波治疗仪,每隔3日治疗1次,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96.6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欧阳莉[19]将120例慢性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观察组,各40例,对照1组采取温针灸“合谷刺法”,对照2组采取传统取穴针刺疗法,观察组采取热敏灸联合“合谷刺法”,经治疗后观察组愈显率82.5%高于对照1组50%、对照组2组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谷刺法在治疗肩周炎疗效肯定。俞冬生等[20]将肩周炎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于阿是穴采用合谷刺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推拿结合超短波治疗,治疗组5天治疗1次,最多治疗5次,对照组每日1次,最多20次,经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95.55%,对照组有效率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腰背痛

腰背痛属“痹证”范畴,长期劳累、久坐以及锻炼的缺乏使腰背痛的发生越来越普遍。马赛等[21]将60例“着痹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圆利针合谷刺法,隔日治疗1次,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每日治疗1次,10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PRI评分、VAS评分、PPI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周立武[22]将120例棘间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观察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齐刺法配合合谷刺法(阿是穴行合谷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萘丁美酮胶囊,每次1 g,每日1次。5天为1个疗程,两组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9%,对照组总有效率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朱博文等[23]将64例项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穴位均采用合谷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取穴:风池、天柱、颈百劳、大杼、肩井、天宗、阿是穴(1~2穴),除阿是穴外均取双侧。两组取穴相同,隔日1次治疗,经过6次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88%高于对照组93.75%。王宏伟等[24]将140例腰三横突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于阿是穴行圆利针合谷刺法,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每次0.1 g,1天1次,共治疗10次。经治疗后,针刺组总有效率97.15%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4.29%(P<0.01)。

5 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是指因病毒感染或感受风寒之邪导致患者面部额纹变浅或消失、鼓腮漏气、鼻唇沟变浅、闭目不能、口角歪斜的一种疾病。高伟等[25]将54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采用合谷刺配合隔姜灸治疗,取穴:阳白透攒竹、鱼腰、丝竹空;颧髎透地仓、大迎、颊车;地仓透迎香、颧髎、颊车;前10天采用合谷刺治疗,10天后加隔姜灸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取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足三里、太冲、风池和翳风等;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100%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1.7%,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郑颖颖等[26]用“合谷刺”与“反合谷刺”的方法治疗32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选穴:阳白、攒竹、鱼腰、丝竹空、地仓、下关、颊车、承泣、迎香、目窗、颧髎、夹承浆和合谷。阳白穴行“反合谷刺”,地仓穴行合谷刺,6次1个疗程,经过8个疗程的治疗后治愈率90.62%,总有效率100%。

6 肥胖

肉壅滞于腹部而造成的腹型肥胖也可以用合谷刺治疗,刺激壅滞的肉。周国富[27]在腹部减肥中应用“合谷刺”,将主穴分4组,第1组取中脘,进三针,分别向下透下脘、水分,向左、右透梁门;第2、3组即左腹组和右腹组,取天枢进三针,分别向外侧透大横,向上透滑肉门,向下透水道;第4组取阴交,进三针,分别向下透气海、关元,向左外下、右外下透水道。136例患者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腰围减少≥10 cm者53例(占39%),减少9~5 cm者72例(占53%),减少5 cm以下者11例(占8%)。

7 讨论

人体皮肤与筋之间布满肉,这些肉包括充实的肥脂填充于皮下与筋间,也有流动的液濡养骨骼、筋与皮肤,而液的流动方向最终决定肉的堆积部位。当局部皮肤处于中寒的闭塞状态,长期以往会导致局部的肉不通而得病,长时间不良体位也可导致关节局部液的分布不均而引起肉病,现代临床中大部分的劳损性疾病便是肉病,比如腰肌劳损、肱骨外上髁炎、肩周炎、膝骨性关节炎等;肉向一个部位集中雍滞,导致肉不能均匀布散而得病,日久失治误治,导致周围组织气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及骨骼而出现肉的虚性病变,比如中风后遗症等;亦有单纯肉壅滞于腹部导致的肥胖;在应用合谷刺治疗时,应注意刺肉无伤皮,不可深刺至骨,应时刻注意针下感觉,做到在筋守筋,在骨守骨。段彩琴[28]认为“合谷刺”的应用远超出“肌痹”的范围,其作用特点有三:1)刺激量大,有较强通经活络作用;2)一针透数穴,穴精力专,减少患者痛苦;3)一针连数经,沟通经络之气,调整经络气血,扩大主治范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目前研究同时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2)文献报告全为临床疗效观察研究,缺乏对合谷刺法作用机制的研究。因此,应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相关研究,明确合谷刺法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扩大其临床适应范围。

猜你喜欢
刺法合谷肩周炎
“四冲穴”阴中隐阳刺法联合止痫汤治疗癫痫的疗效分析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知识图谱分析*
不是所有的肩痛都是肩周炎
8个动作缓解肩周炎
从《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探析王孟英治疗霍乱之中医外治法
你的肩膀担着你的健康
毫火针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