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临床进展∗

2020-01-13 01:10董静雅商庆新齐向荣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7期
关键词:气海关元尿潴留

董静雅 商庆新 韩 云 齐向荣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250000;3.山东省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0)

中风后尿潴留是临床常见的中风急性期并发症,主要是由于脑干受损,逼尿肌失去张力引起排尿阻力增加,导致尿液无法正常排出[1]。目前尿管插入是西医对中风后尿潴留的常用治疗方法,但是尿管的持续留置提高了尿路感染的风险,且无法从根本上治愈中风后尿潴留,从而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不利于疾病的康复。目前针灸在治疗中风后尿潴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优势。从中医角度看,中风后尿潴留属“癃闭”的范畴,因膀胱气化功能失司,导致小便排出不畅。笔者检索了近5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文献,现总结归纳如下。

1 毫针疗法

毫针疗法因其操作简单、无副作用等优点广受临床医师及患者推崇,通过针刺对腧穴进行刺激达到治疗目的。张淼[2]针刺双侧膀胱俞、肾俞、八髎以及中极、石门、关元,并根据辨证加用配穴,总有效率为96.67%。李虹霖等[3]将4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平行对照分为两组,对照组选用针灸治疗,直刺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水道,治疗组采用提壶揭盖法,加刺太渊、孔最,治疗组、对照组的愈显率分别为76.19%、47.62%。陶盟等[4]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选取头皮针足运感区(双侧)、三阴交、中极、关元、阴陵泉、曲泉给予针刺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王梅英等[5]在中风基础治疗、针刺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泻曲骨、中极,补关元、气海、太溪,秩边透水道的针刺方法,患者尿潴留情况改善明显。陈燕娟[6]在常规针刺基础上采用补脾益肾针法,对脾俞、肾俞、三焦俞、膀胱俞、委中、委阳行重插轻提补法,秩边行泻法,针感以向会阴部放射为度,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6.7%。

2 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是在针刺得气基础上使用电针仪,将两根导线任意接在两个针柄上,选择合适波形,调节输出电流量,具有镇痛、促进气血循环、调整肌张力等作用。李明等[7]将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电针“膀胱组穴”法,选取双侧次髎、肾俞、膀胱俞及四神聪、百会等,同时对患者进行辨证取穴,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4.74%。

3 灸法

《医学入门·针灸》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灸法是通过灸火的温热效应作用于局部腧穴,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根据施灸方式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等。

3.1 艾炷灸 艾炷灸是将艾绒用手搓成大小不等的艾炷,将其置于施灸部位上点燃的治疗方法,其中又包括直接灸、间接灸。徐飞等[8]将4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同时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针刺关元、中极、气海,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隔附子饼灸神阙穴,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80.0%。郭洪霞[9]将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针法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等穴,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选取关元、气海、中极,采用隔姜灸法,1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

3.2 艾条灸 艾条灸是手持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的治疗方法。王强强等[10]将3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6例患者予常规治疗并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20名患者予温和灸治疗,先灸百会,其后灸气海、关元、中极,2个疗程后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更佳,起效更快,且可明显改善尿路感染情况。

3.3 温针灸 温针灸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进一步加强了温热效应。陈文平[11]选取肾俞、石门、膀胱俞、中极、小肠俞、关元、三焦俞、京门为主穴,三阴交、阴陵泉、曲泉、百会为配穴,治疗组在针刺后除百会外均施以温针灸,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王自景等[12]选取关元、石门、水道、中极、三阴交、阴陵泉行温针灸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93.88%。刘琳[13]选取石门、丰隆、曲骨等行温针灸治疗,同时为了减轻患者痛苦,给予“脑型开窍针刺”法治疗——平补平泻膀胱俞、命门、肾俞、八髎穴和百会,试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起效快,患者满意程度高。彭贇[14]先针刺百会、关元、中极、三阴交、阳陵泉等穴,补法得气后留针,置一5 cm左右艾条于针上,点燃约40 min后取下,休息10 min后针刺肾俞、命门、八髎穴等,依前法再灸,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且起效更快。郑泳冰[15]在对照组取关元、气海、中极等穴,运用捻转补法得气后留针,每10min行针1次,试验组此基础上加用多功能艾灸仪进行温针灸治疗,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高,效果好,且起效快。

4 穴位埋线疗法

将肠线留置于穴位内,待其缓慢吸收,使其对穴位产生持久刺激的方法称为穴位埋线疗法[16]。夏晓曼等[17]在电针刺激关元、中极、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基础上选取双侧小肠俞、三焦俞、大肠俞、膀胱俞、肾俞进行穴位埋线,对比对照组,治疗组在首次排尿时间、膀胱残余尿量方面得到大幅改善。

5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是将中药研成粉末,加入调和物后混合成膏状、糊状等贴敷于腧穴处的治疗方法。宋琴琴等[18]针刺关元、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得气后,用甘遂、生姜、葱白加面粉及温开水调成膏状,用纱布贴敷于神阙、中极,胶布固定,2周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4周后治疗组膀胱残余尿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6 针灸联合疗法

根据现有文献可知,针灸联合治疗中风后尿潴留方式多样,大多由两种方式联合治疗。付洪等[19]采用温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尿潴留患者1例,选取气海、关元、水道、中极、曲骨行温针灸,曲骨、膀胱俞注射维生素B1,每日1次,4 d后拔掉导尿管,10 d后患者恢复正常排尿功能。余艳兰等[20]选取中极、气海、关元以及双侧阴陵泉、三阴交,用拇指指腹进行回旋形按摩,每穴1 min,选用神阙、气海、关元及双侧涌泉进行艾灸治疗,7 d后总有效率为90%。刘红等[21]采用针刺加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中风后尿潴留患者,针刺主穴选取关元、中极、水道、三阴交、百会,配穴为阴陵泉、照海、肾俞、膀胱俞、足三里、八髎穴,再将电极置于腰骶部和耻骨上区,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进行调节,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杨志华等[22]在肌肉注射新斯的明注射液基础上针刺关元、百会、气海、内关、人中,根据辨证选取配穴,将电脑中频电极片对置于耻骨联合上方和骶尾部,选用17号尿潴留处方,观察组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杨玉霞等[23]按照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针刺十二经穴,针刺后不留针,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得出结论:接经针刺法配合膀胱功能训练能够更有效治疗中风后尿潴留。许姜敏[24]在常规选穴基础上加用头针配合温针灸,选取额旁3线、脾俞、三焦俞、肾俞、膀胱俞,针刺得气后将2 cm左右的艾条置于针柄上点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刘卫星等[25]将70例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选取关元、中极、双侧足三里及膀胱俞,采用青龙摆尾法,同时将1.8 cm×2.6 cm的艾炷置于针柄上点燃,燃尽后出针,治疗组将上述穴位分为两组,交叉注射维生素B12,同时给予温针灸治疗,7 d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7.1%、34.4%,14 d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7.1%、57.1%,28 d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3%、62.9%。秦璇[26]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回旋灸神阙、气海、关元、中极,同时配合膀胱功能障碍治疗仪,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谢嫣柔等[27]将66例卒中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和任脉铺灸合头针组,前组选取双侧额旁3线、肾俞、膀胱俞及三焦俞进行针刺治疗,后组在前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任脉铺灸法,即将姜泥铺于神阙至中极的任脉循行路线上,把搓成三角形条状的艾绒置于姜泥上灸点燃,灸3~5壮,3个疗程后任脉铺灸合头针组的有效率及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纯头针组,且首次排尿时间大幅缩短,膀胱残余尿量减少明显。文怡川等[28]在针刺手阳明经穴基础上加用体表电刺激治疗,选用高频、高感觉强度的方波,2个疗程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减少,且尿路感染人数减少。池响峰等[29]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取脐下五针(石门及石门左右旁开1寸、2寸的5个穴位)、关元、中极、会阴穴,以关元、中极为中心回旋灸上述穴位范围。治疗组取上述穴位进行皮下透刺,透向会阴,施以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放射到会阴部,同时采取回旋灸法,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4%,实验组为93.3%。陈默等[30]将艾箱置于关元、气海、肾俞施灸,选用石菖蒲、紫荆皮等药物穴位贴敷,结果疗效显著。

7 讨论与展望

综合近5年来的文献表明,针灸在中风后尿潴留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因其疗效确切,临床可操作性强,可选择多,安全系数高,广受临床医师和患者的喜爱,但仍存在缺点与不足:第一,针刺选穴局限于腹部,第二,中风后尿潴留属自限性疾病,可在一定时间内自行恢复,针灸疗效是否与患者自行恢复有关尚未明确,针灸治疗本病的机制也尚未明确。因此,望在今后的研究中侧重于此,以期针灸在临床治疗中风后尿潴留方面可以获得推广。

猜你喜欢
气海关元尿潴留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诊疗特点分析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研究进展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气海俞穴针刺深度研究
防“春困”,这些穴位按起来
自我按摩治疗前列腺病
夏秋之交 灸关元壮阳气
针刺治疗术后尿潴留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