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郁化火”与火热证发生的联系及相关治法

2020-01-13 13:20王婷婷陈钰梅武紫晖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风药卫气火热

黎 辉,王婷婷,陈钰梅,武紫晖

(1. 北碚区中医院脑病科,重庆 400700; 2.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院,重庆 301441)

卫气者阳气也。阳气者主温煦、气化、推动等功能,这一概念多以有余、不足言之,而卫气这一概念多以运动言之,阳气要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必须在运行中方能完成。火热证的产生与阳气的有余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与运动的阳气关系更为密切,故从阳气的运动状态,即从卫气角度研究火热证产生机制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1 卫气的基本特性

1.1 卫气布散于全身

卫气者根于下焦,源于中焦,发于上焦,其可“出入脏腑,流布经络”[1]。昼则外出而循行于诸经,夜则内入而循环于五脏,调节于六腑,又能“熏于育膜,散于胸腹”,故卫气之循环贯通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而无所不到。其在不同部位发挥与该部位脏腑器官的相关功能,如肺司呼吸、心主血脉、肝之疏泄、脾胃纳化、肾气蒸化、小肠泌别、大肠传导,无不依赖于卫气的推动与鼓舞[2-4]。

1.2 卫气为人体最主要的阳气

卫气者阳气也。卫气的功能实质上是人体对外环境适应性调节的表现,是阳气在防御方面的功能体现[5]。就人本身而言,人体之阳气以卫气为主,故在《黄帝内经》中常常卫气与阳气互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灵枢·大惑论》:“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等。《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亦言:“卫气者,热气也。凡肌肉之所以能温,水谷之所以能化者,卫气之功用也。虚则病寒,实则病热。”又言:“凡人之身,卫气不到则冷”。张仲景治疗表阳虚汗漏之证及诸多里阳不足之证,均以附子为主药,如桂枝加附子汤、附子泻心汤、真武汤、附子汤等。

1.3 卫为动气最易郁滞

卫气者最为活泼,脏腑经络,上下内外,无所不到,升降出入,周而复始,永不停息,一有不畅则病作矣。故卫气病者以“郁”最多[6]。外感六淫、内生诸邪等均可使卫气郁滞不行,不行则可导致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故诸郁之证当以“卫郁”为先导。

1.4 卫气易“郁而化火”

卫气者人之大宝,不可失常,失常则病作矣,故《灵枢·禁服》言:“审查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卫气者阳气也,其郁而不行最易化热化火,故国医大师李士懋在《温病求索》中写到:“阳气为人身之正气,升降出入,循行不已,温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一旦气机郁遏不达……则郁而化火。[7]”

2 卫郁化火是火热证产生的关键

卫气本为阳气,其能温养脏腑经络,行于全身内外而无所不到,故一有郁滞极易壅滞从阳化热化火。身体强健、正气充足之人卫气旺盛,在卫气郁滞之时更易化热化火而为病。卫气升降失调、郁而化火是火热证产生的关键:“一为邪气阻滞,二为七情所伤,三为饮食劳倦伤脾胃,升降悖逆,阳郁不达而化热”[7]。在外感病的传变过程中,卫郁化火现象最为明显。外感病初期阶段风寒袭表,若卫气闭郁轻而郁热不甚者,治以麻黄汤(麻黄三两)祛除风寒、发散卫气、宣畅气机而郁热自随汗散;若卫气闭郁重而郁热严重且扰心而见“烦躁”者,投以大青龙汤重用麻黄(麻黄六两)以峻散风寒,以少量石膏辛寒清宣郁热,共同发散邪气、宣畅卫气,清疏郁热而诸症得愈。若温病热入营血者,清营汤以银花、连翘疏通卫气,透邪外出;犀角地黄汤以丹皮化瘀散邪,疏散郁火,“凉血散血,散血不仅活血化瘀,还有散血中伏火的意思。瘀血除,气机畅,郁热方能外达”[7]。七情者脏气之应也,七情之伤必伤于心、动于神而应于诸脏,脏气升降疏泄失常必然郁滞化热,故《黄帝内经》以“五郁”为要。王冰言:“木郁达之,谓吐之令其调达。火郁发之,谓汗之令其疏散。土郁夺之,谓下之令无壅碍。金郁泄之,谓渗泄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折之,谓抑之制其冲逆也。”脾胃者卫气升降之枢纽,若中气充足者,在中焦升降失调时更易化热化火。故中焦之实火热证以辛开苦降为主法,如泻心汤之属也,其以辛开苦降、助升以升、助降以降、升降协调而气机通畅,郁热自散。卫气布散于全身,故可郁滞于任何部位。若郁热近表偏上而影响卫气之上升宣散者,则以辛开之宣之,若郁热偏里偏下而影响卫气之下降肃行者,则以苦降之泻之,如麻杏石甘汤、栀子豉汤、泻心汤、承气汤等。然阴虚发热者,若热邪较重者仍可从卫气治疗,如黄连阿胶汤以芩连苦泄其有余之热,青蒿鳖甲汤之青蒿、知母辛开苦降,畅卫散热。

3 火热证治疗关键在于宣畅卫气,疏散郁热

火热证乃卫气郁滞化热所致,故治疗时当以舒通气机、宣畅卫气、疏散郁热为总治则。而其关键在于以辛升散、以苦降泻,更当重视辛升的应用。而辛升者以风药为主,“风药散郁火”故也[8]。风药乃味薄气轻、发散上升之品,药性升浮,具有升、散、行、透、动等特性,可升清阳、调气机、散郁火、畅血行、解肝郁、平肝风、通经络、燥湿痰、祛邪气、扶正气等[9-11]。卫气周流一身永不停息,而风药能疏达气机使人体之气运行调畅。卫气以向上向外运行为主,而风药却着眼于人体气机的升发。卫为阳气,而风药多辛温属阳,故风药之性与卫气之性颇为相合,大有同气相求之意,故在治疗时当注重风药的使用。卫郁化火是因卫气郁滞不通,郁结而化为火热,故治疗的关键在于宣畅卫气,只有卫气正常的运行,郁热才能疏散、透散,且火热之邪自不会再生。

4 火热证的主要治法

从“卫郁化火”角度出发,火热证的治法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4.1 宣畅气机,疏散郁热

卫郁化火是火热证发生的关键,所以疏郁散热为其首要治法,而疏散郁热的关键在于宣畅郁结气机。如《伤寒论》对火热证的论治,风寒袭表、卫郁化火之麻黄汤及大青龙汤;若失治误治、风寒入里化热而邪壅于肺,可见“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用麻杏石甘汤,以麻黄、杏仁宣降气机,以石膏清肃壅热;少阳病者乃卫气壅滞化热而壮火食气者,故治疗以柴胡、黄芩宣降气机、清散郁热,又以人参、甘草、大枣辅助正气,补益卫气,增强气机升降之力,卫气不足则运行无力而易滞也。故李东垣补中益气汤中,因脾气虚弱、气虚推动乏力而见气滞化热者,治疗除大补其气外,更以升麻、柴胡之辛凉宣散之品宣畅气机、疏散郁热。故在病证的发展过程中,若因气郁化热者,无论虚实均可用辛宣之法以散其热。

4.2 活血利水,祛除邪结

阴阳者自然之道。阴者血津液也,其运行必须依赖于卫气的推动,方可运达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四肢百骸以濡之养之。热生于气滞,气滞则津液及血停聚不行,而火热之邪又可煎熬津液及血,使其形成痰湿水饮及瘀血等病理产物。故治疗之时,在以宣畅气机、清散热邪的同时,当兼以活血利水、祛除有形之邪法。如《金匮要略》之“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治之以麻杏苡甘汤宣畅气机,疏散风湿。《伤寒论》之表证不解,卫气壅滞不通而影响及下焦膀胱,气化失司而见“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可治以五苓散化气利水,水行气畅、里通而卫气畅行,表邪亦除。温病热入营血者,以丹参、生地、玄参、赤芍、丹皮等活血散瘀,更以银花、连翘等宣散郁热。故因气滞而津停血瘀者,可兼用活血利水之法,消除有形之邪壅堵,而有利于无形之卫气的畅通。

4.3 清热解毒,以治其标

发热乃火热证的主症,邪热可弥散于全身,亦可聚集于某一部位而为火为毒。热者标也,可清之泻之。如《伤寒论》之无形邪热郁滞于胸膈者,当以苦寒之栀子清泻壅热,以辛而微温、轻宣之豆豉疏散郁结,升降相得而气机畅通。若里热兼表邪不解而见利不止、脉促、喘而汗出者,治以葛根黄芩黄连汤。以苦寒之黄芩、黄连直折其热,以辛凉之葛根散热解表畅卫,卫畅里和而卫气自行。若温病之温热毒邪壅结成毒而见头面红肿热痛,甚则溃烂、发斑发疹者,治以普济消毒饮,以黄芩、黄连、玄参、板蓝根等气血两清、苦泻火热之毒,更以牛蒡子、薄荷、升麻、柴胡、陈皮等疏散郁结,宣畅气机,透热外出。气者阳也,气机不畅最易壅滞化热,故若邪热甚者可直接清之泻之,然必须掌握清泻的力度,若苦寒过度则可折伤气机,伤及阳气。

4.4 益气生津,温阳扶正

火热之邪不仅可耗伤阴液,更可灼伤阳气。《伤寒论》之“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及“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均治以白虎加人参汤,以白虎汤大清其热而清肃气机,更加人参之甘温以益气养阴生津,使清而不寒其气,又可资不足之气而使正气回复,升降协调。若火热郁结胸膈、热伤中气而见“少气”者,治之以栀子甘草豉汤清热益气;若苦寒下后余热不尽而又中阳受损而见“身热不去,微烦者”,治之以栀子干姜汤。以干姜温振中阳,以栀子清泻郁热,辛开苦降,疏通壅结。火热之邪本为卫气郁滞化热所

致,而邪热又可伤津耗液灼伤阳气,故治疗火热之邪而见气津不足者,可在一定程度上使用益气温阳及养阴生津之法,以扶正固本使清热而不伤其正。

猜你喜欢
风药卫气火热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东垣倡风药在脾胃病中的运用溯源
请注意,这些新规8月“火热上线”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运用风药治疗泄泻理论浅析
治疗偏头痛用风药
“火热”的水世界
心中那颗火热的足球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