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催化事件”实现“必然成长”
——从“一个掉落的鸟窝”看催化事件对幼儿的影响

2020-01-14 07:54郭文艳江苏省江阴市南闸中心幼儿园
幼儿100 2019年33期
关键词:鸟窝小鸟探究

文/郭文艳 江苏省江阴市南闸中心幼儿园

幼儿经常会引发他们自己的主题,有时候突发事件萌发出来的主题也会诱发幼儿的好奇心。而“催化事件(catalytic event)”就是指因突发事件萌发出来的主题,并且使整个班级成员沉浸在这一主题里,导致他们的兴趣因此蔓延,并提出很多想要研究的问题。这个鼓舞幼儿对某一特别主题产生兴趣的经验或事件就称为“催化事件”,它具有偶然性、突变性、多样性和不易控制等特点。一个来自催化事件的主题,能够较快速地进入探究阶段,因为幼儿们具有共同的经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除了能组织好系统的、有计划的常规教育外,还应当艺术地观察、捕捉及把握一切教育契机,对意外或偶然的教育事件迅速作出反应,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果断调整教育策略,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教育。

事件背景

经历了一夜的狂风暴雨,早晨,我们带领孩子们,拿着绳子、纸条、竹竿、氢气球等多种工具来到幼儿园后操场,准备对几棵高大的玉兰树进行树围、树高的测量,结果意外地发现一棵玉兰树被夜里的狂风给吹倒了,而让孩子们感到兴奋的是,树上的一个大鸟窝也随之摔到地上,鸟窝很大,由许多小树枝做成,树枝散落了一地。(小鸟一家也跌落在地,没能幸存,已被门卫师傅清理掉了。)

孩子们顿时被地上的鸟窝吸引了,“这个鸟窝好大呀。”“原来鸟窝里面是这样的呀。”“它全部是用树枝编成的。”“是什么鸟住在这里,它们去哪了?”……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完全忘记了我们前来的目的。为了让教学活动进行下去,完成本次测量活动的教学目标,我们把孩子们的眼神硬生生地拉了回来。测量活动正常进行着,这棵倒下的玉兰树还为孩子们的测量树高提供了新的方法:孩子们躺下来测量,看看这棵树有几个孩子的身高高度。可这并没有引起孩子们过多的关注,他们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地上的鸟窝,并三五成群地小声交流、讨论着……

事件中的幼儿——兴趣已经转移

案例中,幼儿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鸟窝,他们的兴趣已经从玉兰树的测量转移到掉落的鸟窝上,即使倒下的大树给幼儿提供了新的测量方法,却依然没能激起他们的兴趣。

事件中的教师——坚持完成教学

为了使预定活动顺利开展,教师忽略幼儿的兴趣点,继续开展测量教学活动。此时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把幼儿拉回测量活动中,以实现“心中的目标”。而眼中的幼儿与心中目标的契合点,教师缺少应激性的链接。

“鸟窝”事件并没有结束,一路上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心思细腻的瑶瑶说:“鸟窝掉了,小鸟没有家了,怎么办呀?”她的话,又引起了孩子们的一番共鸣。

经历了“鸟窝”催化事件之后,我们对事件进行了价值分析与判断:它与教育总目标相一致吗?它符合幼儿的学习发展需要吗?解决催化事件中的问题,幼儿有相关经验吗?在教师的支持下,幼儿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吗?带着一系列问题,我们决定尝试开展“鸟窝的秘密”主题教学活动。

一、疑——质疑问难,点燃学习动机

鸟窝带给幼儿的神秘感无比强烈,我们收集了他们想了解的关于鸟窝的问题:

鸟窝都是用树枝做的吗?

鸟窝的形状都是圆的吗?

它没有顶,下雨不会淋湿吗?

小鸟要大便怎么办?

小鸟喜欢在什么树上筑巢呢?

小鸟没有手,怎么建窝呢?

怎么把鸟窝稳稳地放在树枝上?

爷爷的鸟笼能给小鸟做窝吗?

我们能为它们造房子吗?

……

我们对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并生成了“鸟窝的秘密”思维导图:

二、议——集思广益,提供多种途径

研究性学习理论指出:学习不是偏重结果,而是强调学生经历和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思想、情感、意志、态度方面得到升华。解决问题,其实就是学习和获得经验的过程。面对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提供了多种途径来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

1.时间的融通顺应幼儿持续探究的需求——我的时间我做主。

根据活动开展的需要,我们在时间上做了灵活的安排。室内的集体教学时间在老师的组织下开展谈话、互动、分享等活动,其他时间(如区域活动、午饭过后、午睡起床等)幼儿则可以自己做主,做时间的主人,根据需要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到室外(幼儿园内、农场内)进行自己喜欢的探究活动。

例如,孩子们灵活运用时间,到室外寻找鸟窝,每次都有令他们感到新奇的发现。区域活动时间,他们在农场的枇杷树上发现了一个鸟窝,它是用草和泥做的。他们爬上高高的枇杷树,发现鸟窝里面极其光滑,并且有5只雏鸟,鸟爸爸鸟妈妈外出寻食不在家。餐后散步时间,他们在校园围墙边的樱花树上发现一个小鸟窝,是用树枝做成的,很简易。户外游戏时间,他们在玉兰树上发现一个鸟窝,很高,看不清楚,他们还发现有的鸟窝下面会有一摊鸟屎……

2.空间的融通拓展儿童经验发展的可能——哪里适合去哪里。

教师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幼儿提供可以自主选择、重新组建和规划的场地和材料。如,在建构“鸟窝”活动中,幼儿要准备多种材料,他们自主到资源丰富的农场内、幼儿园内进行材料的搜集:寻找树枝、树叶、鲜花,挖点泥巴等。教师在室内开设丰富的区角游戏,美工区投放各种材料制作鸟窝及小鸟;阅读区投放多种鸟窝的图片及二维码介绍;建构区投放多种低结构材料,用以建构鸟巢……丰富的区域游戏,激发了幼儿探究的乐趣,他们自由地探索,充分地表达,在生活中获得有效的经验。

室内外的有效融通,给幼儿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感知与体验的时间,最大限度地为幼儿提供了自主探究的场所。

3.人员的融通保障幼儿深度学习的链接——成人支持多元化。

有些家长、社会人员经验丰富、见多识广,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共同参与学校活动,不仅对教育资源有了深度的整合和理解,还拓展了活动开展的视角。如在“为小鸟筑巢”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为小鸟制作安全、精美的木头房子,并与幼儿一起设计“爱护小鸟”宣传语,写在小房子上;“建构鸟窝”活动中,家长积极收集各种低结构的建构材料;周末,我们还鼓励家长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鸟窝、观察特点……“鸟窝的秘密”课程的开展,聚集幼儿、教师、家长等多方的会话,有了充分的课程资源。一方面使三方真正融合参与到幼儿园课程的建设中,打破单一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扩展了课程开发的思路,我们在与幼儿、家长的沟通中有了更多的思维碰撞,为幼儿游戏开展的探究提供更多的可能。

4.领域的融通促成幼儿全面发展的可能——课程设置合理化。

幼儿在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情绪性的特点。他们的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受情绪的支配,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当他们被“鸟窝”吸引的时候,思维便异常活跃,头脑中的问题增多,语言表达生动。此时,幼儿也特别能接受成人对他们的教育。因此,我们将“鸟窝”课程与五大领域融合,从而有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活动以“鸟窝”为轴线,贴近幼儿的生活,强调同伴间的相互讨论和学习,合理设置教学活动,有机、自然地整合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内容和要求。如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鸟窝”,幼儿明白了除了常见的树上的鸟窝之外,还有很多不同材质(草、羽毛、石缝、木头等)、不同形状(袋状、杯状、颈瓶状等)、不同位置(野外杂草堆、屋檐下、树洞、山岩上等)的鸟窝;美工活动“我设计的鸟窝”中,幼儿用树枝、草、藤条、芦苇、鲜花、棉花、彩泥等多种材料编织各种形态的鸟窝,体验用自然物编织的快乐,此活动深受他们的喜爱;绘本故事《鸟窝》《鸟窝里的树》让幼儿感受到了人对小鸟的热爱,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社会活动“小小鸟窝,温暖之家”,幼儿在农场里为小鸟挂上自己制作的木质小房子,充分体现了热爱小鸟的情感……

三、思——活动反思,迁移有效经验

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哪里有反思哪里就有悬念。”主题活动“鸟窝的秘密”对幼儿的成长是否具有价值,在主题活动结束后,我们及时进行了反思。

由“鸟窝”催化事件引发的主题活动,激发了幼儿热爱小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他们学会了互助,学会了分享与合作;有了遇到困难不服输的探究精神,有了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的意识……

“鸟窝的秘密”改变了教师及其教学方式,其影响的层面不仅止于课程工作本身,还包括所有领域的教学。这也许就是催化事件最大的收获。对所有的探索者来说,教与学都将持续成为探索的历程。

猜你喜欢
鸟窝小鸟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宝宝头上有鸟窝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小鸟
Mini漫画
愤怒的小鸟
愤怒的小鸟
愤怒的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