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博物馆文创发展思路探析

2020-01-14 00:52田龙过王嘉升
湖南包装 2020年3期
关键词:丝路文创文物

田龙过王嘉升

Tian Long-guo1,2Wang Jia-sheng1

(1.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2.陕西科技大学“一带一路”文化IP 开发与设计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21)

(1.School of Art & Design,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21;2.The Belt And Road Culture IP Development & Design Studio,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21)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历史上这里是东西南北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十字路口,也是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形成了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共存,多种宗教信仰共生的独特景观。新疆博物馆以其丰富的展品浓缩了新疆几千年来历史变迁和文化变迁,见证了丝绸之路的波澜壮阔。“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繁荣景象,永久性地凝结在博物馆一份份珍贵的文物之中,生动地阐释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2015 年,国家推出《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要求“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文旅部等部委也相继推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作为集中展示丝绸之路民族相容、文化互鉴、合作互利的新疆博物馆,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历史机遇,对博物馆的IP 资源进行全面开发,不但可以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延伸其价值链,也为新疆参与“一带一路”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契机、途径和形式。

1 挖掘馆藏文物优势,拓展“一带一路”合作渠道

1.1 馆藏文物是丝路精神的活化石

新疆博物馆,全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属省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常设展览有三,即新疆历史和出土文物展、新疆少数民族民俗展及新疆古尸展,其中珍贵的出土文物展品如锦娟、陶瓷、泥俑、钱币、文书、典籍、碑帖、器具、兵器等有1 000 多件。博物馆的藏品更加丰富,有3.2 万件(号),如种类繁多的锦、绮、绫、罗、纱、缦、绢等海量汉唐时期的丝织品,晋唐时期的木雕、泥塑及纸本、绢本人物、花鸟绘画,而且还有新疆作为东西南北通道、丝绸之路核心地带所独有的文物,如以汉文、回鹘文、吐火罗文、佉卢文、梵文、古和田文、吐蕃文、阿拉伯文、粟特文等书写的文书、简牍。这些文物比较详实地告诉今人新疆多元文化来自哪里,如何形成,如何和谐共生,如何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完成对中华文化的身份认同,如何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也比较详尽地记录了丝绸之路新疆区域内各个民族商贸往来,文化交往的历史。“这些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既是实证丝路辉煌的‘活化石’,更是传承友好交往的‘催化剂’”[1]。遗憾的是由于展厅有限,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却大多藏在“深宫”,让世人很难一睹真容,更不要说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2 文创产品是友好交往的催化剂

近年来,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会说活、让文物走出去,已成为各大历史博物馆奋斗目标,新疆博物馆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尝试[2],展厅中增添了不少高科技的色彩,但与国内一流的历史博物馆比较起来,显然还是初级阶段。比如,至今搜索不到新疆博物馆的官方网站和网上展厅,与新疆的文化优势以及国家赋予新疆在“一带一路”中的文化交流的重任极不相称。2013 年到2018年,新疆连续举办6 届丝绸之路新疆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搭建国内文化与丝路沿线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推出《千回西域》《喀纳斯盛典》等一系列以新疆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为元素的节目,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充分展示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有魅力,新疆在开发本地独特的IP 资源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而作为集中体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民族“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新疆博物馆,每一件藏品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都是一件值得深挖的IP 资源。因此,新疆博物馆要发挥向西开放的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就应该以凝结着数千年东西方交流历史的馆藏文物为载体,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博物馆创意文化开发经验,将场馆展示、实景再现舞台演出、多媒体呈现结合起来,将精品实物巡回展演、线上联合展演、跨境创意产品合作开发结合起来,将内地、新疆与丝路沿线国家连接起来,让文物走出去自己说话,自己讲述丝绸之路千年的交往史、合作史。用沿线国家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对经典藏品进行创造性转换,让凝聚着共同历史记忆的文创产品走进现代人生活,让沿线国家的文物展开对话,让文创产品搭建起新的桥梁,新疆博物馆无疑为新疆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路径。

2 开发文物经典IP,构建“一带一路”对话平台

寻找出那些最能唤醒丝路沿线国家共同的生活经验、历史记忆和价值认同,最能反映“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的经典IP或IP 群,根据不同的用户、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国家进行不同层级的开发,是新疆博物馆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

2.1 经典IP 是创意开发的源泉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和核心地区,新疆博物馆珍藏着几千年来东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合作丰富的文物资源,如以汉文、回鹘文、佉卢文、吐火罗文、梵文、古和田文、吐蕃文、阿拉伯文、粟特文等文字书写的文书、简牍就是经典的IP 资源,它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的见证。新疆博物馆可以精选其中最能反映丝绸之路精神的文书或简牍与沿线国家展开合作,依托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等机构、论坛,进行创意性的实物或虚拟展览。或者以此为契机与沿线国家进行衍生品开发。2020 年初,“彩陶·中华——中国五千年前的融合与统一”展览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幕。作为展览的配套文创产品,《陕博日历·彩陶中华》及“彩陶中华”系列文创一同推出,反映良好。创作者通过二度创作,融彩陶中的“原始文化密码和中国美学基因密码”[3]到手账、丝巾、首饰、包袋等日常生活用品之中,让远古文化走进了现代人的生活。新疆博物馆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文书、简牍资源,创意设计出更好的文创系列产品。同时,可以挖掘这些文书、简牍背后的传奇故事,进行舞台艺术或者影视艺术的再创作。这些不同文字、不同线条、不同的书写方式也是提取不尽的元素,完全可以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行创意开发。可以说,这种反映丝路历史的多文字文书、简牍本身就是取之不尽的经典IP,可以不断地开发再开发。在新疆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反映丝绸之路核心价值观的文物尤其丰富,对这些文物进行创意性开发不但可以向世界各国传播丝路精神,而且也能以此为载体搭建起相互理解、共商共建、互利合作的桥梁,为新疆参与“一带一路”助力。

2.2 多元合作共建文创价值平台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博物馆均采用了独立研发与合作研发、艺术授权相结合的混合开发模式[4],既能充分利用和有意识培养已有的创意资源,也能有效地整合社会力量。新疆博物馆完全可以采用这种混合模式,充分发挥馆内创意人才的积极性,开展和国内博物馆、高校和社会上的创意公司进行全面深入的合作开发,尤其是注重和中亚、南亚这些临近沿线国家的创意合作,对一些反映丝路精神的精品资源,应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艺术授权,免费开放部分资源共享,让丝路文化插上信息化的翅膀。通过这些创意平台的搭建,新疆博物馆的创意生产就会步入常态化、精细化、专业化和国家化。比如馆内创意团队可以集合馆内的丝路研究专家、设计创意专家和营销专家,集思广益,选好主题、题材,精心打造几款反映新疆丝绸之路特色的文创产品。如“楼兰文化”系列、“高昌文化”系列、“尼雅文化”系列等,都可作为专门的创意研发主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系列文创产品。馆藏的吐鲁番海洋一号墓地、哈密五堡墓地,小河遗址、楼兰遗址、土垠遗址、尼雅遗址、楼兰遗址、米兰遗址以及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群都出土了各个朝代的服饰、织品以及大量与服饰相关的文书、陶俑、壁画等[5],对研究我国服饰文化有重大意义,可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古代手工艺技法,设计出特色鲜明的文创产品。新疆文化世界驰名,是设计界梦寐以求的IP 资源,新疆博物馆可以通过国际艺术授权,与国际团队合作开发几款能在世界打响的丝路文化产品,并进行委托营销。在目前条件下,新疆博物馆可以考虑加入“文创中国”授权开发平台,向国家博物馆授权部分IP 资源,国博通过“云设计中心”向全球设计师推荐设计,其产品再由“文创中国”平台推广。新疆博物馆可以利用国家博物馆这种成熟的运作模式,推进馆藏IP 资源的开发与合作的全球化、专业化。

新疆博物馆不光有反映丝绸之路的丰富的地下文物,还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这些都为博物馆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想象力,通过提取、整合、抽象这些文物和民族服饰、器具的造型、图案、色彩,设计出既有历史的古朴又具现代时尚,既有民族特色又能反映丝绸之路风情,既美观又实用的现代创意产品,不但能丰富新疆的文化旅游市场,而且也为“一带一路”的传播增添新的媒介。如馆藏的多幅珍贵人头蛇身相互缠绕的伏羲女娲像,就是具有跨文化基因的优质资源,因为不光中国利用它来解释开天辟地,西方也用类似的图案解释人类的起源,设计师可以从中获取无穷的想象力,设计出种类繁多、具有世界语言的文创产品。

3 搭建多元传播平台、传承丝路文化精神

3.1 用多形态艺术讲述丝路故事

随着《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一系列博物馆创意产品的热播,博物馆藏品影视化、综艺化成为流行趋势,新疆博物馆完全可以模仿这种形式,独立或者与沿线相关国家进行合作,开发丝路文物创意影视产品,不但让文物开口说话,而且会用不同国家的语言共同讲述丝绸之路的故事。这种影视化产品可以是联合拍摄的影视剧,也可以是动漫,或者是综艺节目等等。如馆藏的尼雅遗址出土的“延年益寿大益子孙”锦衬袖残片,连同尼雅的雕花木器以及建筑部件上的图案,本身就在讲述着另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可以说仅仅在尼雅古城,都是故事连篇,开发不绝,完全可以再进行深挖演绎,搬上银幕、电视和舞台。

3.2 用全媒体传播丝路精神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为博物馆创意营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疆博物馆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人才,对博物馆的创意开发全面升级。一方面要构建“透彻感知、全面互联、智能融合”的博物馆服务新模式[6],另一方面,借鉴故宫等博物馆的一些成功案例,对楼兰美女、阿斯塔纳古墓、精绝国夫妻等文物精品进行创意动漫开发[7],或采用大型高沉浸式投影技术、VR、AR 等技术打造一系列创意产品。同时,互联网、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为全民参与博物馆创意产品开发创造了条件,新疆博物馆可以推出相关举措,利用已推出的共享资源进行全面共创行动,这样不但可以以最小的投入整合国内外的创意资源,为新疆博物馆提供更多更为丰富的创意设计,而且全员云共创的过程就是新疆博物馆的创意产品,就是推广过程。如通过设置创意大赛等形式,激励区内、国内以及沿线国家民众参与到新疆博物馆的IP 开发的行列,创意产品的形式不限,发表的终端不限,其目的不在于征集最优秀的创意作品,而在意这一过程。云共创的过程就是“一带一路”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凝聚共识的过程。活动本身就创造了新疆博物馆的新IP。同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型传播渠道和平台,创新新疆文物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让新疆这些凝聚着丝路精神的文物和文创产品积极入驻沿线国家社交媒体平台或者联合沿线国家开发丝路文物APP[8],让文化展开对话,在对话中凝聚共识,在共识中展开合作。

4 结语

近年来,博物馆的创意开发大体有4 种路径,一是博物馆IP 品牌的整体开发,二是馆藏文物的影视化、信息化推广,三是博物馆的社会化、时尚化、商业化运营,四是文创实体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国内外博物馆或者进行4 种形式的融合性文化创意开发,或者在某一领域进行尝试和探索[9]。新疆博物馆完全可以借鉴这些思路,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所提供的发展契机和新疆的区位优势,进行全方位文化创意开发,新疆博物馆不但可以激活馆藏文物资源,让文物和文创产品成为传播丝路精神的载体,对话合作的平台,而且还可以以此为抓手,开创不同制度,不同文化共商共建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为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国际合作探索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丝路文创文物
丝路•山海
陶溪川文创街区
文物的栖息之地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文物的逝去
铧芯文创
在敦煌,感受千年丝路的不同开放
丝路新政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