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山隧道路面底鼓病害原因及整治措施

2020-01-15 02:57朱小明蒲建军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19年12期
关键词:隧底底鼓型钢

冯 勇,朱小明,蒲建军

(1.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30;2.甘肃畅陇公路养护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30)

0 引 言

截至2017年底,甘肃省公路隧道共计435座(单洞),运营里程总计566 790 m。受地质条件、建设质量、运营管养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隧道在投入运营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1]。路面底鼓为最常见的隧底结构病害,对行车安全、舒适度造成严重影响。如何对隧道既有病害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可靠有效的整治措施,是隧道养护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2]。

针对路面底鼓病害,国内多采用注浆(锁脚)钢管桩[3]、树根桩进行局部控制[4],抑制病害的进一步发展;或采用仰拱拆换方案进行结构重建[5],但是对既有结构扰动较大[6]。本文针对南阳山隧道既有路面底鼓病害,通过检测、监测分析,查明病害主因,为最大限度降低交通影响,提出了微型钢管桩与型钢混凝土底板的仰拱加固整治措施,可靠、有效地解决隧道病害。

1 工程概况

南阳山隧道位于G1816乌玛高速甘肃省和政县境内,隧道按照山岭区高速公路分离式断面设计,双向四车道,设计行车速度为80 km·h-1,建筑限界净宽10.25 m,净高5 m。隧道上行线全长3 290 m,下行线全长3 328 m,于2010年建成通车。

南阳山隧道海拔约2 150~2 438 m,为侵蚀构造中低山地貌。地层岩性主要为出露第四系全新统和更新统地层,下伏上第三系棕红色泥岩,近水平沉积,泥岩纵波速度为1 800~2 400 m·s-1,单轴饱和抗压强度为2.18~4.81 MPa,软化系数0.37~0.48,属极软岩,地质条件较差,除进出口为Ⅵ级围岩外,其余段落均为V级围岩。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及第三系碎屑岩类层间水,呈弱碱性,对钢筋混凝土无腐蚀性。

隧道Ⅴ、Ⅵ级围岩采用矿山法原理设计,一次拱圈衬砌、仰拱采用45~50 cm厚模筑C25型钢混凝土,二次拱圈衬砌、仰拱采用35 cm厚模筑C25素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共同组成永久性承载结构,见图1。两次衬砌之间设复合式防水板、环向透水软管,二次模筑外拱脚设纵向排水盲沟,通过横向排水盲沟将水经中心水沟排出隧道。

图1 隧道V级围岩段衬砌结构设计

2 路面底鼓病害状况

经过数年运营,南阳山隧道上、下行线部分段落路面出现底鼓、开裂,检修道错台,结构存在隐患,影响行车安全。根据《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JTG H12—2015),南阳山隧道上、下行线土建技术状况等级评定为4类,需要对交通进行管制,尽快维修整治。

2.1 外观病害

经现场详查,隧道上、下行线共6处(560 m)路面出现底鼓(其中4处严重,2处中等),主要表现为:路面多条纵向裂缝,中线隆起拉裂,最大隆起高度达32 cm,电缆槽倾斜变形,见图2、3。

图2 隧道路面底鼓典型现场照1

图3 隧道路面底鼓典型现场照2

2.2 专项检测

(1)地质雷达隧底检测。采用地质雷达对全线隧底进行了扫描,沿行车道、超车道各布设一条测线,检测结果表明,南阳山隧道仰拱埋置深度普遍偏浅,平均比设计埋深浅23.5 cm。

(2)隧底取芯。本次南阳山隧道取芯共计14处,取芯位置均在路面病害处。芯样观测表明:病害区个别芯样总厚度满足设计要求,但是大部分芯样未见仰拱结构层或仰拱结构层厚度不足,部分有仰拱芯样埋置深度偏浅,与地质雷达揭示深度基本一致;大部分芯样多呈短柱状,破碎较严重,混凝土胶结质量较差,不密实,底部多为大块石,普遍含有虚渣;隧底均为第三系泥岩,潮湿状。

(3)净空断面。采用激光断面仪对隧道病害段23个断面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部分断面已侵入隧道内轮廓,未侵入建筑限界,结构存在变形,但是满足使用要求,应按照规范加强监测。

2.3 变形监测

在隧道6处路面底鼓位置各布设1个监测点,为方便对比分析,在检测结果揭示有隧底缺陷无病害段(参照点1)、无隧底缺陷无病害段(参照点2)也各布设1个相同的参照点。测点布设在行车道中线路面以下1.5 m处,测试传感器采用光纤光栅单点式位移计(自带温补),最大量程300 mm,精度小于0.3%FS,见图4。

图4 隧底单点式位移计安装

通过3个月(2018年3月~6月)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底鼓严重段SK50+500、SK51+360两个断面的病害继续发展,累计变形量分别为20.5、14.9 mm;底鼓严重段XK50+145、XK50+050断面的病害发展缓慢,累计变形量分别为6.3、5.6 mm;底鼓中等段SK49+655、SK50+540病害发展迅速,累计变形量达27.6、30.8 mm;参照点1处断面病害发展缓慢,累计变形量仅4.6 mm;参照点2处断面变形量存在波动,累计变形量为-1.19 mm;推测隧底变形呈阶梯增长。

底鼓严重段由于前期(传感器布设前)变形量大,已经释放了该段时间内的大部分聚集应力,目前(传感器布设期间)处于放缓变形阶段;而底鼓中等段由于既有结构缺陷,隧底大部分的聚集应力正在释放,路面变形量相对较大,推测累积一定变形量以后又会进入相对放缓的阶段;部分监测数据波动、异常可能与过往重车扰动有关,需要进一步监测分析。监测数据折线分析见图5。

图5 变形监测折线分析

3 主要病因分析及预测

通过现场调查、专项检测、变形监测,分析南阳山隧道路面底鼓病害的主因为基底围岩遇水劣化、隧底结构缺陷2个因素共同作用、影响。

南阳山隧道洞身段主要为第三系泥岩,局部段穿越砂岩、砾岩层。该段地表水容易下渗,若隧底排水不畅存在滞水,则基底泥岩遇水容易软化、膨胀,成为路面底鼓的外力条件。

地质雷达检测、取芯揭示隧道既有仰拱存在埋置偏浅、厚度不足、无明显结构层等缺陷,既有仰拱结构与拱圈衬砌成环受力较差,局部位置容易应力集中,在上述膨胀外力的作用下,隧底结构最终拉裂、错台,表现为路面底鼓、开裂。

监测数据表明:既有隧底结构存在缺陷的段落,路面底鼓病害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逐渐显现为表观病害;已经凸显的表观病害,将会呈阶梯形阶段发展的趋势,收敛的可能性极小,故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整治,确保隧道运营安全。

4 整治措施

根据路面底鼓病害主因分析及预测,本着“对症下药、彻底根治”的原则,采用微型钢管桩与型钢混凝土底板加固隧底围岩、既有仰拱的方案进行整治,见图6。

图6 微型钢管桩与型钢混凝土底板整治设计

4.1 整治方案

(1)先拆除两侧电缆槽盖板及电缆槽,采用临时托架将电缆槽内通信、电缆线等挂于两侧边墙,拆除该段消防管道。

(2)在两侧墙脚打设Φ108中空注浆锁脚钢管,钢管长6 m,纵向间距75~100 cm,每侧1根,角度以30°~45°为宜;注浆孔径20 mm,浆液采用水泥砂浆,注浆压力建议值为0.5~1.0 MPa,钢管端头设150 mm×150 mm×10 mm Q235锚垫板。

(3)分段跳槽破除路面板及部分填充层,根据实际开挖基底虚渣情况,下挖至中心水沟底标高,开挖成弧形,要求全面清除隧底虚渣,新建型钢混凝土底板以下采用C20混凝土换填浇筑并找平。

(4)拱脚打设Φ108锁脚钢管,长6 m,每侧1根;隧底打设Φ108×6注浆钢管竖桩,纵横向间距100、120 cm,注浆参数同两侧墙角,钢管端口开口焊接纵向钢带,隧道中线不布设,防止注浆堵塞原排水系统。

(5)架设[32槽钢纵梁与I22b型钢横向支撑,槽钢与型钢采用钢板与高强螺栓连接,形成整体受力的钢结构框架;拱脚锁脚钢管端头采用钢垫板钻孔与槽钢焊接牢靠;要求槽钢密贴开挖断面,提前钻孔,纵梁在原隧道施工缝处断开,确保隧道协调变形。

(6)布设横撑纵向连接筋,环向间距50 cm,上敷设单层抗裂钢筋网片,两侧通过植筋与既有衬砌可靠连接。

(7)现浇C30混凝土底板,顶部确保横坡,恢复混凝土路面、电缆槽及排水边沟等其他附属设施。

(8)疏通全隧纵向排水,确保排水通畅;对于无法疏通的段落,应进行排水恢复。

(9)在砂、砾岩地质段上设防渗引排措施,防止地表水下渗;并对隧址区地表排水设施进行完善恢复。

4.2 施工注意事项

(1)为保证施工安全及质量,维修隧道必须封闭施工。

(2)隧底加固前应该辅以必要的临时支撑,确保隧道施工安全。临时支撑可采用型钢与锁脚锚杆组合体系,型钢采用I20b,纵向间距1 m,榀间设Φ22纵向连接筋,环向间距1 m,型钢拱脚采用钢垫板、螺栓坐落在可靠的基础上;锁脚锚杆采用Φ22螺纹钢,长3 m,竖直角度30°~45°,每榀临时支撑拱架左右拱脚各设2根,共4根。临时支撑型钢拱架可根据施工需要拆除安装,重复使用。

(3)锁脚锚管施工前先标识出钻孔的位置,以孔角30°/45°进行钻孔,钻孔深度大于锚管锚固长度的95%,但超长值不大于10 cm。

(4)必须清理干净现场钻孔排渣与注浆的散流浆液,不得遗留在型钢混凝土支撑板的下方及板体范围,以免破坏混凝土的完整性,并影响基底受力传递。

(5)跳槽开挖每次不得大于1板(5 m左右),并根据二衬施工缝进行适当调整;底板施工缝与二衬施工缝一致。施工过程中加强监控、量测、观察,确保结构稳定及施工安全。

5 结 语

G1816乌玛高速南阳山隧道是一个由围岩劣化、结构缺陷引起路面底鼓病害的典型案例。本文结合现场调查、专项检测、变形监测等方法,对病害原因进行了分析,对病害发展趋势进行了判断,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整治方案,为同类病害隧道维修整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猜你喜欢
隧底底鼓型钢
莱钢型钢265m2烧结机高效生产实践
重载铁路隧底结构病害特点及疲劳损伤机理分析
莱钢低成本加铌Q345B热轧型钢的试制开发
铁路隧道隧底质量缺陷整治技术探讨
莱钢型钢1#~4#转炉铁合金控制系统应用
地质雷达法检测隧道底部缺陷图像演示及实例分析
超千米深井高地应力软岩巷道底鼓机理及支护技术研究
30t轴重下隧底密实度对隧底结构受力的影响及隧底加固效果分析
西川煤矿回采巷道底鼓机理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平煤六矿北二软岩巷道底鼓控制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