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形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立足点

2020-01-15 13:19陆游
教师·下 2020年11期
关键词:言语形式教学实践现状

陆游

摘 要:现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想要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就必须提高对言语形式的重视。由此,文章以言语形式为立足点,基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经过研究发现,在筛选教学内容的时候,要以文本特点、课程目标、学生水平为立足点;之后再细读言语形式,破解语言密码;最后给学生搭建一个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对言语形式的灵活运用,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语言敏锐度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言语形式;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3-11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3-0021-02

一、言语形式概念界定

在《言语教学论》中,李海林教授明确指出:言语形式,简单来说就是言语活动的方式。在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语言与语境因素结合在一起,并以语境因素来改造、加工语言因素,这一改造过程就被称之为言语形式。拿语文教材来说,课文所传达的思想与情感就是言语内容,也就是“写的是什么”,而课文在表达思想与情感时的语言组织形式就是言语形式,也就是“如何写的”。文章体裁、结构层次、词语句子、表达方式等是阅读文本的言语形式的表现。

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从新一轮教育改革实施至今,形式各样的教育主张以及教学流派纷纷呈现,它们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更多活力。但是一线语文教师,由于长时间开展烦琐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没有办法及时应用各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主张。

从表面上看,小学语文教育呈现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对这热闹的表面进行深入探究,总感觉十分浮躁。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各种教学套路与教学形式相继产生,而课堂教学也带有了“演戏”的味道。我国教育部门对语文性质进了界定,即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主要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所传达的信息主要如下:第一,语文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并熟练运用;第二,语文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与实践性。教育界的学者也认识到,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不符合语文课程性质,因此,他们也在提倡加强语用教学,回归语文课堂本色。

三、以“言语形式”为立足点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

(一)基于言語形式的教学内容

1.文本教学内容蹄选的立足点

(1)立足于文体特点。不同体裁的文章,其语言表达形式也就各不相同,并且在关注言语形式的时候侧重点也不同。对叙事类的课文,关注点应该是所描述的细节是否形象、具体等;对写景类的课文,关注点应该是所用语言是否生动、优美……可见,站在课文体裁的角度上挖掘其所包含的言语形式,可有效防止“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情况出现。

(2)立足于课程目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各个阶段的学生做出了明确要求,为此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语言学习有不同的侧重点,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对低年级的学生,要让其将语言学习的侧重点放在词语感受、积累以及运用方面;对中年级的学生,要让其将语言学习的侧重点放在对文章特殊句式、句群,各种组段方式的探究方面;对高年级的学生,要让其将语言学习的侧重点放在对谋篇布局、表现手段的领悟方面。为此,教师要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特点确定课程目标,并开展言语教学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3)立足于学生水平。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各不相同,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对哪些内容感兴趣。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多次学习仍难以掌握知识,从而降低学习热情;同时杜绝高教学要求,否则会导致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2.文本教学内容蹄选的具体方面

(1)关注典型语言,积累言语经验。典型语言就是指在言语形式方面具有一定规律性和特点,较为规范且普遍适用的语言。就像《父亲、树林和鸟》一文中的“ABB”词组,如“热腾腾”“雾蒙蒙”等;《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的反问句“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的并列组段方式……这些都是典型语言。这些的词句、组段方式以及结构方式都可以作为学生语言学习的范例,教师要引导学生高度重视这些范例,并深入理解其表达形式,最终做到熟练运用,从而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言语经验。

(2)着眼个性表达,获得表达滋养。文章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是作者心声的真实吐露,因此,每篇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各不相同。如: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乡下人家》这种表达十分个性,“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在日常生活中显得十分不合理,但是文章却将乡下人的洒脱、自由形象地展现了出来,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者的向往之情。这种语言现象,就是通过“另类”的言语将文本信息传达出来,让读者感受作者的情感。抓住这种语言现象,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话外音”,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言语形式的品味与感悟中获得表达滋养。

(3)聚焦矛盾冲突,激活言语智慧。语言矛盾存在于大部分文章中,而这些矛盾点通常都被作者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教师要抓住这些矛盾,并将其当作一个言语实践点,引导学生对矛盾之处进行探究、思考、辩论,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拓展其语文思维,将语文课文转化为语言。六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桥》,文中写了老汉将一个小伙子凶狠地从队伍中拉了出来,小伙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在我们的认知中,都觉得父亲应该让自己儿子过桥,不能被洪水吞噬,但是老汉却不是这样的,这是一个矛盾点。《穷人》一文中,渔夫在回到家以后,与桑娜的对话中反复出现“糟糕”“倒霉”等字眼。这种“反复”的写法会显得十分啰唆,有重复之意,所以很多作者在写作的时候经常会避免采用这种表达形式,但是本篇文章为什么却采用这种表达形式呢?经过仔细阅读发现,文章中的矛盾点正是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两者之间的纠结点,抓住该点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整篇文章,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语言更具智慧。

(二)基于言语形式的教学策略

1.细读言语形式,破解语言密码

(1)诵读体味,积淀语言。在学习言语形式中,一个简单的领悟方法就是诵读。文本中的语言所具有的韵律从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需要反复诵读,才能找到朗朗上口的节奏感。然后再通过这种节奏感让学生体会言语形式所具有的特点和规律。拿《伯牙鼓琴》这篇文章来说,可以让学生诵读原文,体味其言语形式。

教师:大家和我配合诵读文章,一人一句。

教师: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文中的语言都有哪些特点?

学生:感觉每一句的前后半句是相对应的。

教师:一句伯牙。

学生:一句子期。

教师:这种形式就好像我们看到伯牙和子期——

学生:一个鼓琴,一个倾听。

教師:一个倾诉,一个回应。

伯牙的倾诉就相当于言语形式,子期的回应就相当于言语内容,两者之间相互对应且映衬。这种言语形式是更高级的言语内容,人们难以发现。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可以品味这种形式的节奏感,领悟其语言奥秘,将抽象的言语形式具体化并根植于心中。

(2)情感体验,深化语言。一篇文章的情感就相当于灵魂,语言相当于血肉,二者缺一不可。统编版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灵魂”与“血肉”兼备,通过情境创设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领悟其感情,掌握其语言。如在教授《桂花雨》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该方法。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文本中的部分内容“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好香的雨啊”。

教师: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

学生:我站在桂花树下,看着它们纷纷落下,就像一场桂花雨,我正感受着它的芬芳。

教师:为什么是这种感受?

学生:因为作者说摇下的桂花就像桂花雨一样。

通过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学生对“桂花雨”有更深刻的体验,并且在体验的过程中丰富文本语言。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稍加引导,学生就能加深对言语形式的理解。

2.搭建实践平台,实现语言运用

(1)文本引路,学以致用。“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叶圣陶老先生得出的结论。而“例子”文章结构及其所用词句都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助力。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祖父的园子》

这段话主要采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将作者心中的园子。教师在讲解完之后可以让学生采用拟人的手法进行仿写,实现言语形式的迁移。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不仅规范了语言表达,还促进了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2)读写互动,优化表达。语文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为此,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到读写结合,让学生通过写作内化文本言语形式,提高写作能力。在文本阅读中,学生会遇到各具特色的语言,如反问句、比喻句、拟人句等,因而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应该对这些句式进行练习。同时学生要掌握各种组段方式,如总分总式、并列式等,并应用在写作中……找到读与写之间的关联点,更利于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 莉.关注言语形式,彰显语文本色——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言语形式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3(31):73-75.

[2]余应源.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是什么?立足言语形式——老问题,新角度[J].中学语文教学,2002(12):8-10.

[3]付  雯.分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J].中外交流,2019(4):199.

[4]邓吕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中外交流,2019(6):302.

[5]李科贵.关注阅读,践行核心素养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中外交流,2019,26(14):224-225.

猜你喜欢
言语形式教学实践现状
“言语形式”为核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