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烛照下的整本书阅读

2020-01-15 13:19王瑜群
教师·下 2020年11期
关键词:多元干预思考

王瑜群

摘 要:在整本书阅读中,外力的干预是必要的,正确的导向才会有高效的阅读。因此主问题就成了导向的抓手。文章认为主问题的确立应宜近不宜远,问题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才会带着问题解读作品。主问题应宜大不宜碎,“大”的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进行长时间的深层次的思考。主问题还应宜深不宜浅,只有设计有深度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最后,主问题还得是开放性的,能引发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解读。整本书阅读的主问题应在导读课中提出,在推进课中探究,最后在交流课中解决。这样就在整本书阅读始终贯穿猜测、阅读、思考、讨论、探究等活动,形成阅读循环圈。

关键词:干预;问题;深度;多元;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2-14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3-0041-02

当下的阅读教学,篇章阅读占据主导地位,这样的阅读难以满足当代学生心智发展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经典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探索。整本书阅读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班级为单位,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共同阅读同一本书。读前的阅读指导课、读中的阅读推进课以及读后的阅读交流课和评价过程等都是整本书阅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整本书阅读对思维品质的要求较高,它可以开掘思想和文化的资源,打开学生认识人生和世界的窗口,改变学生思想资源贫乏的现状,从而真正发挥其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功能。

俗话说“开卷有益”。但是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如果只是凭着感觉阅读、靠着兴趣阅读,这样的阅读是漫无目的的,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那样也就谈不上“有益”了。因此在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中,外力的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该如何干预呢?笔者觉得教师要让学生以最佳的视角切入整本书,在特定的主题方向上解读作品,才能真正读有所获、受益匪浅。所谓“以管窥天,见之则明;以锥插地,入之则深”是也。

因此主问题就成了整本书阅读的一个抓手和动力。杜威说:“思维具有目的性。”在阅读一本书之前的导读课中,教师应给学生确立几个主问题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致,又让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的思维和思考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的。有时为了找寻到问题的线索和答案,学生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作品,一遍又一遍地深入解读作品。这种循环阅读的收获,绝非完全凭感觉浮光掠影可以等同的。

因此发现和确定主问题是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与安排的关键。那么,如何确定一本书的主问题呢?笔者认为应把握几个原则:宜近不宜远,宜大不宜碎,宜深不宜浅,宜开放不宜封闭,应具有整合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特点。结合多位名师的教学实录及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谈谈几点看法。

一、贴近生活,问题宜近不宜远

余党绪说过:“一本书,只有当它能够与现实的人生发生深刻而丰富的关联时,它对读者价值观的冲击和思维的撬动才是最直接和最有力的。”所以问题的确立应充分考虑书本和学生之间的贴合性,问题的设计切不可忽视学生的生活和年龄特征,以及学生的已有生活体验。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以学生的视角来设计主问题。只有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情感世界,贴近学生的已有体验,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才会带着问题深入解读作品。

蒋军晶老师教学《草房子》时,本来设计了“《草房子》中,许多人物前后性格表现截然不同,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说非常不幸,但也可以说非常幸运,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这一类的问题。但是后来,他改变了这样的设计,因为这样的问题离学生太遥远,不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于是,他把学生分成了四组,分别代表《草房子》中的四个主要人物,然后宣布要从四人中选出“最”少年——最调皮的少年、最英俊的少年、最幸福的少年。这个问题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贴近学生的生活,极大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于是,在交流课上,学生拼命回忆、寻找书中的种种事例、细节来证明自己所代表的桑桑、杜小康、秃鹤、细马是最调皮的、最英俊的、最幸福的,甚至不惜牵强附会重新界定“英俊”“幸福”等关键词的含义。这种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一种“有趣”“好玩”的氛围中主動阅读,深入挖掘,并积极交流,获得了多种体验。

二、删繁就简,问题宜大不宜碎

主问题宜大不宜碎。如果问题太小,会使一篇篇精美的文章变得支离破碎,也会使学生的阅读眼界过于狭隘,不能正确解读作品的主题。这种“大”指的是这个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一线串珠”地带动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品读,使学生进行长时间的深层次的思考,真正让学生成为阅读交流的主体。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正是这个道理。

在《鲁滨孙漂流记》的阅读中,余党绪老师是这样设计问题的:一个人,一座孤岛,28年的生存,何以可能?这是一个总结性的问题,重在引导学生归纳辨析鲁滨孙28年生存的原因。在交流课上,更多的学生看到的是鲁滨孙的勇敢和乐观。可是问题并没有如此简单,28年的生存单靠精神层面的勇敢和乐观就能实现吗?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勇敢和乐观并非抽象之物,它的产生与存在也是需要条件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与资源的支持,勇气从何而来?乐观从何而来?在经过提醒和点拨之后,学生往作品的更广处探索,于是明白了鲁滨孙生存下来的主要原因,一是他具备勇敢、乐观等品质,二是他拥有工具和资源,以及强大的生存能力。就是这样一个覆盖面比较大的问题,带领学生往作品的更广处探索,使其真正领略了作品的精髓。

三、挖掘内涵,问题宜深不宜浅

有些教师对教材和作品研读不深,所提的问题过于浅显,不能真正启迪学生的思维,不能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以致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停留在表层。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作品,正确把握作品的内涵,精心设计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深入阅读,从而使其真正领略作品的主旨。

在阅读《不老泉》之前,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口泉水,喝了能让人长生不老,你们喝吗?”学生不假思索地齐声答道:“喝,当然喝。”笔者提示他们不要过早下结论,要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不老泉》。学生带着疑惑,迫不及待地走进了作品。在推进课上,當再次问出相同的问题时,有的学生受文中“温妮”思想的影响,又轻易地做出了不喝的决定。笔者再次告诉学生,“不要轻易回答这样有深度的问题,再次带着问题走进文本,你还会有新的想法”。果然在交流课上,对于“喝不喝?”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而且颇具深度。有的联系看过的书,如《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有的联系生活实际,有的联系历史上的伟人,都做出了独属于自己的回答。每一种答案都是学生自己的阅读体会和阅读思考,每一种答案都折射了不一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这样一个有深度的问题带领他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作品,一遍又一遍地思考着“生与死”的问题。也许他们的思考现在还不够成熟,但是这样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将陪伴着他们的成长,乃至一生。

四、各抒己见,问题宜开放不宜封闭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是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主问题的确立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只有开放性的问题才能引发多元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理解和看法,从而发散学生的阅读理解思维,让阅读指向更宽广的视角。

在阅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时,笔者设计了“读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请你试着比较动物的情感和人类的情感”这个问题。在交流课上,学生的看法不一,有的认为人类的情感更感人,有的认为动物的情感更单纯、更真挚。于是双方激烈辩论,有的结合动物小说《第七条猎狗》中的例子,认为动物的情感比人类的情感更感人、更伟大;有的联系最近从报纸、生活中看到的一些欺诈事件、违法案件谈人性的丑陋卑劣;有的则联系生活中的例子来表达父母之爱、同学之情;还有的结合学过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桥》《金色的鱼钩》谈人性的崇高伟大……学生之间的认知发生冲突,交流一步步升级,最后升级为“小组辩论”,他们的观点不断发生碰撞,在碰撞中进一步引发了深层次的思考。

阅读是发展和提升思维品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有时候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批判性问题。这类问题,就是让学生自己去争论,去辩驳,去发表自己的观点,去悟出适于自我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义。例如,阅读《夏洛的网》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你喜欢坦布尔顿吗?对这本书的结局你满意吗?如果让你改写结局,你会怎样改?”这些问题可以引领学生对作品进行批判性阅读,从而激发其阅读兴趣,提升其阅读品质。

五、结语

整本书阅读的主问题应在导读课中提出,在推进课中探究,最后在交流课中解决。有了这些主问题,就把猜测、阅读、思考、讨论、探究等活动贯穿整本书阅读始终,甚至周而复始,形成阅读循环圈。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有了主问题的导向,学生拓展了阅读思维,也开阔了阅读视野,当然学生也有丰富的阅读收获。这样的阅读效果绝非学生自己凭感觉阅读可以比拟的。

所以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中,教师首先要以读者的身份整体把握作品的主旨,要以组织者的身份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启发他们独立思考,让整本书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与成长的伙伴和资源。

参考文献:

[1]洪美玉.巧设话题畅快聊书——谈班级读书会的话题设计[J].新教师,2012(3):31-32.

[2]吕珈臻.绘本教学,从“!”到“……”——以一年级绘本阅读指导《猜猜我有多爱你》为例[J].新教师,2012(3):29-31.

[3]余党绪.白马湖书系·整本书阅读 走向理性与清明 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4]吴欣歆.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5]周益民.好书唤醒了我们——在班级读书会上的讲话[J].语文教学通讯,2006(16):7.

猜你喜欢
多元干预思考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