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培育大学生责任感

2020-01-17 07:31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0年12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责任感价值观

一、前言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群体担负着新的历史重任和使命,因此其责任感的培养和形成,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责任感是大学生对国家、社会、他人及自身应负责任的信念与认知,并对自己在社会中各项行为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自觉认知。这不仅是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从其发展角度来看,具备良好的责任感,还能促进其未来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责任意识

(一)对国家与民族的责任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爱国主义是非常基础的一项内容,主要是指个人或集体对于国家的支持、忠诚和爱,也是中华民族自信、自尊及自豪的集中展现。对于一名公民而言,爱国既是一种责任,也是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完成的使命以及应尽的义务,只有让大学生心中充分对国家的热爱,才会对国家产生责任感。

(二)对社会的责任感。从本质上来讲,社会责任感就是在社会当中,一个人在感觉和心里上对他人的伦理关怀及义务,换句话说就是大学生在社会中对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过程中产生的和内心需求相符的情感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包含了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囊括了对国家和对社会的责任。对此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过程中就应当从社会道德教育和国家情怀两方面着手,与思政教育联合起来,达到强化学生社会道德和家国情怀的目的。

(三)对个人的责任感。在生活和学习中,只有对自己负起责任,才可以在处理各项事务和复杂关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这不仅要求个人对自身以外规则和规范进行负责,还要求对自身负责。所有人都应当对自己的作为和产生的后果负责,映射在大学生身上就是让其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面对生活和学习,并学会自我调节、自律。

三、大学生责任感发展现状

(一)存在的问题。1.不能自觉实践社会责任感。现阶段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社会责任感还存在明显的认知不足问题,这主要在于他们没有全面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从深层次角度对其内涵进行充分理解,基本只能说出其完整内容,无法描述详细含义,导致社会责任实践意识较为薄弱。2.个人责任意识不稳定。从目前大学生自我责任意识的实现效果来看,虽然受到的思想教育基本都是来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责任意识的稳定性和统一性,然而在实际履行时,一些学生都无法做到在面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抉择时坚持国家或集体利益至上的原则,或者在极具诱惑力的环境中无法通过自身自制力抵御诱惑,甚至在面对困难的时候直接选择逃避的处理方式。3.履行具体责任缺乏行动力。部分大学生对于责任履行缺乏良好的行动力,主要体现在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致不高;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需要承担责任的情况时没有主动承担的行动力,主要以回避退缩为主。

(二)主要原因。1.家庭影响。目前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极易养成任性、骄奢、以自我为中心和过于执拗的性格,导致责任意识不强,缺乏为他人着想和奉献社会的责任心。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功利性,对社会道德感的培育不够重视。2.学校教育的因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重智力轻德育,整体功利性较为显著,忽视了对学生责任意识和道德关键的教育和培育,不利于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进入大学之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较大变化,一旦学校不加以引导,就会使得学生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无法形成强烈的责任感。3.西方不良文化影响。一是西方不良观念和思潮的传入导致学生生活产生了较大变化。进入大学之前,学生都生活在象牙塔中,只注重学习,在进入大学后,自由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导致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极易受到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二是网络在传播社会正能量的过程中,也使得那些缺乏监管性的不良社会讯息进入学生视野,给其带来了不良影响。同时,网络虚拟化使得学生责任意识被弱化,大家直接隔着网线畅所欲言,一些学生甚至认为使用虚拟角色根本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进而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淡化了责任感。

四、责任感培养策略

(一)注重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在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时应当始终坚持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处理好国家、社会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要让学生在强化个人思想道德水准和价值体现中养成集体意识,充分认识到只有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下才可以实现个人发展。同时,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基本的时代特性,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特色道路,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个人发展和奋斗的主要目标。

(二)注重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和谐统一。在培养学生责任感的过程中,必须使其充分认识到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个人责任,在思想方面明确自己在国家发展中应起的作用,在大学生活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技术水平,强化思想道德品质,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不畏惧艰难,积极主动投身到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意志,最终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及责任感,把达到自我价值追求目标与实现中国梦联系起来。

(三)充分利用思政课程的作用。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和培养责任感的主要渠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渗透和融入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及内容,使其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根本上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一是重点整合教学内容,始终围绕核心价值观进行教学内容优化。二是将思政教育落实到位。目前高校思政课主要分为了三个部分,即校外实践、课堂实践和校园实践,这三个环节必须充分结合在一起,以此将思政课程在践行价值观上的作用充分展现出来。在课堂实践环节可以适当增加影视欣赏、课堂讨论、时事评论等形式;在校园实践中应注重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寓教于乐的学术、艺术和文体等活动;在校外实践中,积极组织一些极具主题性的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关注国计民生,进而在日常实践中践行核心价值观。

(四)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着手培养责任感。从本质上来说,这三者之间是息息相关,彼此作用的。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奋斗和努力,反过来良好的国家和环境又能够给个人价值追求的实现提供充分条件。所以在培养学生责任感的过程中就应当给学生深入解读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让学生明确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之间的轻重,以此掌握自己的发展现状,针对问题不断优化,给责任感的培养和责任的履行夯实基础。1.培养国家责任感。在核心价值观中从国家层面提出了每个人对国家的情感。大学生就应当从现实和历史的比较之中加深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解和认识,将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自身发展联系在一起,树立起远大的社会理想,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理想中。同时积极承担起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历史责任,时刻准备将自身所学的知识贡献到国家发展中,最终在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为促进国家繁荣而努力。2.培养社会责任感。在核心价值观中从社会层面给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指明了方向。进入新时代后,大学生面临更多机遇、选择、挑战,竞争也更加激烈,只有不断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才可以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还需要树立起来自由平等的理念和思想,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强化民族法治意识,明确自身所担负的社会任务,以此为条件不断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感染身边的所有人,最终为打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奉献自己。3.培养公民责任感。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还提出了相应的规范和要求,如爱国责任、敬业精神、诚信品德、友善品质等,这都是大学生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评价大学生道德行为的主要价值标准。对于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更应该树立并强化自身的公民意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始终坚守岗位,善待他人,只有把核心价值观众的各项理念完全融入自身的责任意识,才能够确保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五、结语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责任培育工作是一项极具复杂性和专业性的工作,关系到学生未来成长和国家发展。对此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就必须始终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地位,积极发挥思政课程的基本作用,注重个人和国家的统一发展,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入手进行培育。此外,整个培育工作还应当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携手创造出优良的培育环境,使学生的责任感能够在正确的思想引领下渐渐增强,最终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促进国家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责任感价值观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