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0-01-17 15:40黄海鹏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共青团个性化

黄海鹏

(长春中医药大学团委,吉林 长春 130117)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就一定要创新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式方法,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全面发展的青年人才。1983年,我国著名教育家朱九思等在《高等学校管理》中率先提出“第二课堂”,并将其定义为在教学计划之外,组织学生开展健康、有意义的课外活动[1]。在此之后,第二课堂作为高校育人教育的重要环节开始正式进入高校人才培养领域。2002 年提出的《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2]指出要注重第一、二课堂、课内外、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大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普遍提升。2016 年《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创新提出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第二课堂育人机制愈加细化[3]。2018年6月印发的《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4]中提出共青团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和运行模式应整体设计,实现高校学生参与共青团第二课堂可记录、可测量、可呈现的一整套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纵观近年来第二课堂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初步萌芽期、生长发展期及立体式展开期三大阶段,国家高度重视第二课堂育人工作,尤其是“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提出,对高校第二课堂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使制度建设更加专业化、系统化。学分制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选择、参与、评价第二课堂活动指标更加量化,共青团第二课堂项目活动变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高校育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决策依据。。

一、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理论与实践脱节,第二课堂过于“边缘化”

目前,大多数高校还未充分认识到第二课堂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价值和作用,许多高校仍然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第二课堂本身正处于不成熟的发展时期,目前正处于“第二课堂成绩单”试点后全面推广阶段,还有许多高校并没有广泛推广“第二课堂成绩单”,处于“摸索”期;二是高校领导层还未真正将第二课堂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对第二课堂的育人价值和功能不能深入了解。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第二课堂依然处于“边缘化”。从学生到老师整体上对于第二课堂重视度较低,致使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难以发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功效。

(二) 组织机制不健全,整体管理缺乏“系统化”

现阶段,高校第二课堂仍以松散的活动为主,管理规范较为欠缺,缺乏良性运行机制,其主要体现在管理机制、评估体系、保障机制等。在管理机制方面,大多数高校对于如何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没有具体的计划和安排,随意性很大,缺乏详尽的管理规范和制度,更少有科学的运行机制。在评估体系方面,第二课堂往往缺乏完备的后续跟踪体系,尚未建立具有约束力的考核评估系统。在保障机制方面,高校更多的将关注点放在第一课堂,在第二课堂的经费、人员、设施、政策的配备的倾斜方面投入较少。

(三) 学生参与积极性差,活动流于“形式化”

在对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现状调查研究中发现,参与调查的310名大学生中,仅有22.26%的同学对参与活动持积极态度,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差[5]。学生中很多仅仅是因为学校的要求而不得不参与各类活动,或者是受学分制的影响,其对第二课堂的真正含义和目的理解力较弱,存在单纯性的积累学分式的“功利性”思想而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因此,第二课堂活动出现了“形式化”,大多数存在走过场的情况。

(四) 方式过于传统,人才培养缺少“个性化”

高校第二课堂仍以思政教育、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学术科技、素质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结合时代内容的创新方式。人才培养往往追求数量上的“多”,而忽略质量上的“精”,第二课堂并不能全部准确表现学生的综合表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更是少之又少。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意识不强。多数学生处于“被活动”、“被参加”及“被观众”。高校实施第二课堂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个性化发展也是提高高校素质教育水平的基本方式。因此,必须建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高校人才培养需求,丰富活动种类和形式,贴近学生的个性成长需求。

二、加强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对策

(一) 有目标,整合平台资源

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与社会所需人才不吻合是第二课堂随之产生的契机,也是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第二课堂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各高校应积极开展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相关活动,将第二课堂活动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以学生为主体,确立和社会通用知识、职业专业技能、科研创新意识等需求相结合的目标,明确各项活动在培养学生中的作用。确立领导机制,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第二课堂指导教师团队,提供个性化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模式,构建和谐向上的高校第二课堂氛围。

(二) 有制度,做好系统管理

高校推进“第二课堂”工作过程中,多数选择学分、积分等方式将第二课堂活动计算成为量化指标。通过学分、积分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推进第二课堂工作开展,但是从长久运行来看,还应该制定高校自身的第二课堂工作管理制度,对学生综合考评进行有效监督,避免出现为活动而活动,为加分而加分的现象。同时,要增强活动管理者与参与者双向考评方式,双向监督,保持第二课堂活动生机蓬勃的状态。

(三) 有引导,提升价值认同

高校在推进第二课堂工作的过程中,应及时向青年学生宣传贯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伟大时代内涵,使学生深刻理解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意义,在第二课堂中不断成长,加强学生对第二课堂的认知度,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价值上认同第二课堂教育。同时,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多维度第二课堂育人平台,形成有思路、有需求、有价值的第二课堂育人环境,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四) 有创新,构建长效机制

高校第二课堂工作正处于提升期,突破现有传统模式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如美国“服务-学习”模式的服务性,英国“三明治”模式的实践性,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的企业化,加拿大“Co-op”模式的项目化。秉承先进理念,不断开拓新的工作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改善学生对传统枯燥、盲目的第二课堂的惯性认识,建设系统化能力评价机制。利用新媒体等社交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有效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形成具有院校特色的第二课堂运行模式。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共青团个性化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一种融合PageRank和PersonalRank的多层个性化推荐算法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名单(共三百五十七人)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名单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