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质量保障研究述要

2020-01-17 23:34
河池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监控教学质量

黄 白

(河池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广西 河池 546300)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教高〔2013〕10号),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主要包括学校的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以及学校自选特色(“6+1”项目)等方面。与之相应的是审核评估考察的重点在五个方面(“五个度”):一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二是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三是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四是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五是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1]6,152。其中,质量保障是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重要范围和维度,是推进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2]的重要机制,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中的“质量保障”审核项目,包括“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监控、质量信息及利用、质量改进”四个审核要素。本文试图就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在这四个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加以拾掇,从中挖掘其在政策、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研究要略问题,以期为“持续推进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3]的质量保障评价方面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素,主要考察四个要点:教学质量标准建设;学校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目的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是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148。学校教学质量能否得到保障并能持续改进与提高,主要取决于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是否完整有效。因此,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是审核评估的基础[4]。

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作为一项保障和改进教学质量的活动,其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也就是“培养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6]。“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具有浓厚的价值属性,因此需要平衡好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关系。与工具理性相比,价值理性注重行为本身的价值内涵,主张应重视公平、正义和合理性等价值维度[7]。本科教学工作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情况,是审核评估教学质量标准建设及其保障体系的根本标准和价值评判。

关于教学质量标准建设。2018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8]1-963,涵盖了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专业类、587个专业,涉及全国普通高校5.6万多个本科专业点。本标准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以专业类为单位研制,明确了各专业类的内涵、学科基础、人才培养方向等,对适用专业范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都作了明确要求。特别对各专业类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教师学科专业背景和水平、教师教学发展条件等提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要求。同时,明确了各专业类的基本办学条件、基本信息资源、教学经费投入等要求,还列出了各专业类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议[9]。本标准是我国普通高校各本科专业类所有专业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是设置专业、指导专业建设、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各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活动的参照系和落脚点,是评价高校本科办学得怎么样和人才培养得怎么样的试金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本科高校,应该以国家出台的专业质量标准为参照,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合理制定突显高校自身本科人才培养特征的质量标准,如专业培养标准、师资配置标准、办学条件标准、教学投入标准、教学环节标准、过程管理标准等,把用人单位衡量毕业生的质量标准与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有效结合起来,把质量标准内化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管、服等各个责任主体[10]。

高校本科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健全是审核评估的核心指向,其价值目标在于督促高校重视大学生学习经历与产出效果(人才培养效果)。健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一方面需要体系自组织系统的完善,另一方面更有赖于有效机制的贯彻实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机制实施有“科层制”与“文化式”两种。如“科层制”,是以组织社会学理论为建构基础,依据职能和职位分工以及分层对高校内部质量进行组织建构与管理。这一机制采取由上到下或由外向内的方式进行,强调外生与控制。高校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在此模式下实施的是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院(系)——教研室等组织机构逐级推行,“命令——服从”的范式建构贯穿始终[11]。这是高校本科教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最为普遍的组织形式,即教学一级质量保障体系、二级质量保障体系[12]、三级质量保障体系等多级的建构机制。在推进高校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审核评估而形成政府监督质量、学校重视质量、专家检查质量、师生关注质量,真正搭建起政府、学校、专家、师生共同探讨人才培养质量和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平台[13]。其中,要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应落实好“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要求,强化高校承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主体责任[14]。

审核评估赋予了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新任务和新目标,主要表现在高校成为质量保障和评价的主体,质量保障标准更具针对性和多样性,内涵发展成为质量保障重点[15]。这也就是完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院本科教学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全链条多维度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3],为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保障作用。

二、教学质量监控

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质量监控”要素,主要考察两个要点: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方式;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

审核评估的核心问题在于高校要强化质量保障的责任主体意识,完善高校自我评估的质量标准与管理机制[16],以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进行评价[1]152。质量监控是其重要一环,对此主要考察高校是否建立了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等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实施了有效监控;是否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督导队伍,对日常教学工作(如教学大纲的执行、备课、上课)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是否建立了完善的评教、评学制度;是否定期围绕人才培养工作开展了教学自我评估,包括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和二级学院(系)评估等。特别应注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注重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注重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效果)的评价,还应注重教师教学工作激励制度建设的评价[1]37。

具体来说,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包括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监控、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监控、教师教学过程监控、学生学习与发展过程监控、教学资源与条件保障监控、教风与学风建设监控、教学检查落实情况监控等。质量监控方式有自我监督、定期监督和外部监督,做到常态化、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除了院(系)及教师自我监督之外,尤其要做好内部定期教学监督,即学校层面开展的全校性评估,如专业评估、院(系)教学业绩考核、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在校生满意度调查等。此外,应注意外部教学监督,即校外责任主体(校友、毕业生、用人单位、行业专家等)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评估[17]。

本科教学质量监控,要充分发挥院(系)教学指导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的监控作用。建立日常管理、定期管理、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估相结合的监控机制。一是日常管理,由院(系)本科教学负责人对本科教学质量保证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日常管理,指定专人对教学运行与质量进行日常管理。二是定期管理,由学校和院(系)组织定期的教学管理评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评估或专项评估。三是过程管理,建立和实施院(系)负责人听课制度、专家督导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评价制度。四是质量评估,注重对各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特别注重毕业生的创新创业成就,积极收集反馈意见,以此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8]4。

当前,不可忽视的是部分高校存在教学过程质量保障监控方式不够完善的问题。例如,开展质量监控中的学生评教、教学督导和专项评估等工作主要停留在学校层面,学院和基层教学系一级的质量监控较为薄弱;开展的质量监控工作主要针对理论教学,缺少对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监控;教学监控手段落后,没有实施教学基本状态常态监测[18]。为此,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出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的要求是:各高校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实验课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应建立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主要教学环节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8]490。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教材〔2019〕3号)等文件新精神和新要求,高校要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把其作为推动高校不断前行、不断超越的内生动力,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进行“质量监控”,并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的质量监控机制。同时,要建构高校本科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注]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等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重大项目,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教材管理等重要项目实施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再则,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和大数据手段,构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全程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创新体系[15]。

三、教学质量信息及利用

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质量信息及利用”要素,主要考察三个要点: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质量信息公开及年度质量报告。

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及反馈利用,是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对此主要考察高校是否建立了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是否把学校教学常态监控的信息和自我评估搜集到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形成学校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并将报告结果及时反馈给上级主管机构与学校师生等,同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与评价,促进其及时改进人才培养的教学工作。其中,目前应注意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信息统计分析采用的是教育部高教司2012年发布的25项核心数据[注]教育部高教司2012年发布的25项核心数据是:(1)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2)教师数量及结构;(3)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4)生师比;(5)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7)生均图书;(8)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种数;(9)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10)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1)本科专项教学经费;(12)生均本科实验经费;(13)生均本科实习经费;(14)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15)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可按学科门类);(16)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可按学科门类);(17)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18)教授主讲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19)应届本科生毕业率;(20)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21)应届本科生就业率;(22)体质测试达标率;(23)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2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25)其它与本科教学质量相关的数据。相关的评估依据:参加审核评估高校办学条件指标应达到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规定的合格标准;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须达到《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财教〔2010〕567号)规定的相应标准。,这些核心数据应体现在学校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之中[1]37。

高校要重点抓好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平台建设,具体包括教学条件、教学质量、教学效益和教学信息发布四个子平台,最终形成集审核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各类教学评估状态数据于一体的教学评估信息平台,定期发布各院(系)教学状态白皮书,及时掌握学校的教学状态;重点完善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年度统计和公布制度,使学校运行状况更加公开、透明,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监控[16]。

高校所接受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实际上是一次诊断式评估和发展性评估,是请省内外“名医”给学校免费体检,出具真实有效的“体检报告”,以找到问题、找准问题为目标,找不到问题或找不准问题都是问题。审核评估过程中,评估专家在审读“学校自评”(《自评报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各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等教学质量信息的基础上,专家进校实地考察,通过查阅材料、个别访谈、集体访谈、考察教学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观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形式,对学校教学工作做出公正客观评价,形成写实性《审核评估报告》。评估专家在独立考察评估基础上形成的问题分析精准到位,在最后的反馈会上,除了专家组组长可以适当肯定成绩之外,其他八位组员都必须讲8分钟问题,很多问题切中要害,有些问题当场让学校领导和教师脸红出汗,达到了教学质量诊断目的。评估专家找问题、补短板、提建议,充分发挥了质量信息及反馈利用的价值,要求学校切实建立健全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本科教育质量[13]。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发现部分高校存在教学质量信息的有效利用不足问题。学校虽然建立了教学质量信息收集渠道,但信息集成、综合分析,并最终形成全方位和系统化改进意见的工作不足;缺乏对教学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研究、寻找症结、总结规律;缺乏具有深度的写实性意见,教师无法明确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不能有效进行针对性整改,因而无法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和矫正功能。教学质量信息的反馈在宏观把控、价值判断和具有一定高度的理论指导方面仍显薄弱[19]。还有的问题在于,高校内部和高校外部,教学基本数据和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通用和共享的教学信息,不仅浪费时间和教学资源,而且不利于教学决策和质量信息利用工作的开展[15]。

四、教学质量改进

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质量改进”要素,主要考察两个要点: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

质量改进是针对高校目前本科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薄弱环节和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达到持续改进质量的实际目的,以强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质量改进”要素的考察,重点看高校是否有组织机构负责监控质量改进;是否有政策和经费保障质量改进;是否有推进质量改进的合适途径和有效方法,使改进工作得以落实,使质量保障体系能够有效地运行[1]39,形成教学质量保障的持续改进机制。

例如,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专业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的要求是:对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8]479。定期举行学生评教和专家评教活动,及时了解和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及时解决专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教学问题;针对教学出现的问题,能够根据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8]499。定期举行毕业生、用人单位意见征求活动,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指导工作,形成定期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机制[8]483,499。

纵观多年来我国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改进工作,取得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很大成效。同时,也应透视到部分高校还存在质量改进意识薄弱[18]、重质量信息反馈、轻质量整改、忽视跟踪落实的现象,缺乏质量改进的长效运行机制。对于教学质量规范问题,整改相对及时,但对于教学质量整改周期较长的问题和整改结果是否符合教学质量标准,往往缺乏跟踪落实,整改回头看环节相对滞后。高校教学质量持续改进跟踪的缺乏,难以及时了解各教学部门是否及时落实整改意见,教学质量是否持续改进提高[20]。高校在信息采集、评价、反馈、改进的质量保障闭环体系建设中,往往在反馈、改进环节比较弱化[20],致使教学质量保障“最后一公里乏力”。有研究看到,已接受审核评估的32所高校在专家组集中反馈的主要问题、意见建议中,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多数学校尽管建立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但实施效果却不尽人意。在教学方法方面,课堂(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过少,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训练明显不足;在试卷评阅方面,普遍存在卷面成绩非正态分布、试卷分析与考试成绩明显不符、试卷批阅或统分错漏等现象多;在毕业论文(设计)方面,普遍存在选题过大过空、工作量偏小、篇幅过短等现象,且有不少题目雷同的毛病;在教学运行管理方面,迎接外部评估考察期间教学秩序井然有序,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意调停课、学生逃课等现象屡见不鲜[14]。不难发现,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任务还任重道远。

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根本目标,也是当前本科高校质量保障体系机制建设的难点与重点[20]。高校应基于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加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持续改进机制的研究、设计,重塑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使教学质量持续改进能贯穿始终,推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外塑型”向“内生型”转变[18][20],不断提升高校内部教学质量改进的人才培养效果与科学评价机制。同时,应加快建立健全以高校为主体、教育部门为主导、行业部门以及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体系[3],以契合我国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质量革命”[21]的客观诉求。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监控教学质量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hows coral comeback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我国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你被监控了吗?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苏州市体育生态化发展保障体系研究
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筑完善老年人保障体系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