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现代流通产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2020-01-18 02:43黄素娟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兰州730000
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流通业商贸流通

黄素娟(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 兰州 730000)

商贸流通业在促进制造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水平等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当前学术界逐步重视现代流通业发展对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居民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以食品为代表的传统消费需求放缓,以服务为代表的高附加值产品需求增长,服务消费将成为未来市场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促进服务商品发展的抓手部门,商贸流通业在这一进程中扮演了典型的中间关联部门,其不仅能够疏通服务市场库存、扫清市场流通障碍,还能够加快服务业的发展转型。但值得深思的是,现代流通业究竟是通过何种渠道推进服务业发展?政策制定部门能否根据流通业推动的作用流程,对应制定引导服务业发展的策略?本文将从上述问题出发,深入剖析现代流通产业与服务业融合的机理及渠道。

文献综述

部分学者提出,实现现代流通业对服务业的引领,需具备实践上的必要性。例如,张文超 (2017)从多个行业视角出发,分析了我国流通业与高端服务业价值链融合的必要性及意义,其认为流通业将成为我国高端服务发展的动力引擎;吴芳芳(2017)基于商贸流通业与高端服务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其研究表明提升商贸流通市场的应变能力是实现流通服务融合的关键要点;郑运权(2018)采用流通业增加值和制造业增加值作为研究变量,以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其研究表明商贸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正向长期协整关系,两者间存在相互拉动的关系。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流通业本身存在的问题迫使了流通业与服务业实现融合,从而强化了商贸流通业自身的发展。李慧(2018)提出,以通道费为主的流通业发展方式,使得商贸流通业逐渐失去对终端的掌控权,尤其是对价值链和产品质量等环节的掌控。其提出,只有获取对价值链的控制,并与高端服务业之间实现稳定融合,才能够帮助流通业实现自身的长期发展;倪秋萍和邵静静(2017)认为,商贸流通业是扩大内需最有效的助推器,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部分,应强化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先导作用,推动流通产业与服务业的融合;蒋倩(2017)持有类似的看法,其认为基于经济社会发展背景,我国商贸流通产业需要寻觅新的发展道路,对此要通过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强化其核心竞争力。综合相关研究,本文从计量角度出发,具体量化估计了现代流通产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融合程度,并以此说明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与变量选取

为了分析现代流通产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大小,首先需要建立一个计量模型:

表1 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指标

模型(1)中,Service作为被解释变量,代表了服务业发展水平指标;Circulation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代表了现代流通业发展水平指标;Controls代表了可能对服务业发展造成一系列影响的其他控制变量;各个变量的下标i代表对应省份,t代表对应年份,ε代表回归过程中产生的误差项。

被解释变量。测定服务业的实际发展水平需要充分结合数据可得性与科学性。首先,由于服务业所涵盖的基础产业较多,文章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宏观层面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指标,包含三个二级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表1中,服务业本身的生产总值表现了服务业的总产业规模;服务业的税收收入总额表现了服务业的实际营收情况;服务业在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表现了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劣;就业人员比例表现了服务业内部的就业结构;服务业的产业附加值表现了服务业的产业效率;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则表现了内部经济产出的能力和水平。基于表1的6个数据,本文采用赋权因子方法构建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如公式(2)所示:

公式(2)中,Service、i、t的定义均与公式(1)一致;k表示基础指标的个数;Mi与mi分别表示第i个指标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值得注意的是,r作为处于[0,1]区间内的常数,需要由各个指标对总指标的敏感度表示,根据相关研究中的设定。在计算过程中分别把r值设定为0.25,0.5和0.75,三种敏感度的设定均在落在95%的置信区间内,在实证分析中,r确定为0.5。

解释变量。根据相关研究中的设定,现代流通产业发展的融合水平一般采用区位熵指数进行表示,如公式(3)所示:

公式(3)中,Service、i、t的定义均与公式(1)一致;Adds表示商贸流通业当年度的增加值;GDP表示i地区对应的生产总值;分母通过全国31个地区商贸流通发展水平求和的方式展现。其将商贸流通业融合水平转换为该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与全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比值,该方法能够较好的说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区位和熵值结构。

表2 方差分解判定结果

控制变量。影响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因素众多,在现代流通业与服务业的融合过程中,存在4个影响较大的微观经济变量,其分别为:区域开放水平(Open),采用《中国市场化报告》中的中国市场开放指数进行取代。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开放,当市场的开放水平越高,不同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将越发紧密,从而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外部资金水平(Fdi),采用外商直接投资与GDP的比值表示。国外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发展领先我国,当外商采用直接投资方式参与我国服务业发展时,会带动相关技术与管理等多个层面的升级;城乡一体化水平(Urban),采用城镇化率表示。由于服务业具有人口趋同效应,当所处市场的城镇化水平越高,服务业发展前景就越好,也就更容易弥补前期固定成本;交通水平(Traffic),采用内河、铁路、公路里程总值与行政面积的比值表示。交通的发达程度与区域本身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关,其更能够表现商贸流通业的效率,同时有助于实现流通产业与服务业的融合。综上,本文上述控制变量将被结合入公式(1)的Controls中。

(二)数据来源与基本描述

本文以我国大陆31个省市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为研究对象,数据时间为2002-2017年。为有效衡量我国在加入WTO至今现代流通产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情况,文章数据来源于2002-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市场化报告》、世界银行数据库、万德数据库及国家统计局数据库。在Eviews 8.0的软件环境中,首先采用描述性统计工具分析原始数据的计量特征,从而分析相关数据的适用程度。采用瓦尔德判断法分析得到,模型(1)的判决系数为92.3%,远大于临界值50%,说明该模型能够有效说明现代流通产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关系。通过对模型的方差分析判断各个解释变量间的线性关系,以避免回归过程中出现异方差问题。判定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的方差分解结果可见,方差系数远大于临界值,模型拒绝原假设“回归系数为0”,进而可以采用各省数据进行分样本回归分析。

(三)实证结果

本文采用OLS回归模式,并提炼出各个省市区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的回归系数,实证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表3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我国现代流通产业与服务业间具备如下发展特征:第一,我国商贸流通业与全国所有省市区服务业发展均具备显著联系,现代流通业发展与服务业发展正处于快速融合的进程之中。根据本文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上述31个省份的回归系数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绝大部分地区的相关系数处于1%的显著性水平上。由于商贸流通业具备显著的先导性作用,并在服务业的发展和集中过程中具备典型的“桥梁”作用,其是引致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动能,该结论证实了商贸流通业存在显著的服务业发展拉动作用;第二,我国商贸流通业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强及较差的省份,与服务业的融合系数更高。表3中的回归系数并不直接代表当前的现代流通业与服务业融合水平,其更多代表了服务业发展对流通业的需求。由于经济发达区域的人口结构更为集中,其对流通和服务的需求更高,故两者的联系更为紧密。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差的地区,这一类地区迫切需要增强其产业经济实力,因此需要流通业产生对不同产业间的“粘合”作用,所以两类产业的联系和需求也相对紧密。上述回归结果说明,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的发展现代流通业,能够进一步带动服务业的发展。

表3 我国各省市区流通产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系数

结论

本文采用2002-2017年我国商贸流通业及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利用赋权因子方法和区位熵指数分别构建了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指标和现代流通产业发展指标,并采用OLS回归分析了我国31个省市区流通产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对上述回归结果进行梳理,本文认为发展我国的现代流通体系及服务业应遵循下述方向:

第一,强化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东部人口集聚地区、西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流通产业投资。对于我国东部地区而言,其经济发展的加快使得服务业对流通水平有了更高需求,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平衡需要流通业的合理调节,完善区域内部的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对服务业发展的先期投资,也是扩大内部需求的基础条件。对于我国西部地区而言,这一区域内部缺乏基本的流通设施,其严重制约了服务业发展的上限,并影响了商品市场的开放性与流通性。对此,通过完成区域内部流通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流通的外部性特征并促进西部服务业发展,还能够降低流通成本,实现西部区域的流通服务融合。

第二,建设流通服务产业集群,降低运营管理成本。随着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不断推进,在服务业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商贸流通业将作为服务业与其他产业间的“粘合剂”,并以区域产业集群的方式实现产出的提升和利润的增长。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建立流通服务集群不仅可以降低单纯流通运营下的高额成本,还能够通过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实现企业间异质化发展,进而提高区域内部的发展活力。

第三,政府应针对当前区域内部服务流通融合形势,因地制宜的制定融合发展政策。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南北、东西差异,大量的资源向人口、产业密集的区域集中,经济落后区域的就业通道受到阻碍,其发展前景不佳。尽管我国仍处在流通服务综合发展的上升渠道之中,但长期累积的发展差距,造成了不同区域间的严重隔离。对此,为改善流通业发展规划,需要通过政策激励,促使流通企业与服务之间形成联动,而激励政策的制定需要当地政府进行深入调研与策划。需要确认的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能限制流通业的发展,通过建设基础设施,能够提高区域内部的商贸流通业水平,实现未来的流通服务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流通业商贸流通
“互联网+”背景下肇庆市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路径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商贸信息
商贸信息
商贸信息
商贸流通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