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皖北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2020-01-18 09:13黄春霞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皖北技艺传统媒体

黄春霞

(亳州学院 教育系,安徽 亳州 236800)

皖北传统技艺是指位于安徽淮南、蚌埠、淮北、阜阳、亳州、滁州等广大皖北地区民间传承下来的技艺,包括剪纸、年画、陶艺、戏曲,还有皮影、泥塑、砖雕、石雕、竹编等,每一门技艺都是皖北文化的反映,带有浓郁的地方烙印。 皖北地区拥有各式各样精湛的民间传统技艺,只靠地方政府的搜集、整理和民间艺人的保护和传承,在新媒体兴起的信息时代是远远不够的。 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所说:“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1]。 要保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我们的民族传统技艺,我们要与时俱进,借助新媒体,才能更好地保护技艺传承人, 并把蕴藏在技艺里的匠人精神世代传承下去。

一、新媒体保护和传承皖北传统技艺的优势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它具有相对性、时间性和发展性。 正如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所说的那样,在今时今日,互联网下的手机、电脑、数字电视、 声光电结合的舞台等媒体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就是新媒体,但新媒体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不会只停留在数字技术平台的媒体形态上,而是倾向于向整合媒体发展,表现为数字化、互动化、 宽频化、移动化和人性化的特点[2]。 因此,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 新媒体走进了人们的日常,更能满足人们的学习、娱乐等心理需求,在保护、传承和创新皖北民间技艺形式方面,也发挥着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新优势。

(一)新媒体比传统媒体受众更多

新媒体以其呈现方式通俗易懂、 丰富多彩、灵活有趣吸引到更多的受众。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保护和传承民间传统技艺不仅枯燥乏味、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还对受众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对于民间传统技艺,一般只有口耳相传、亲身传授的技艺传承人和少数专业学术研究人员有查阅、 学习和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需求。而互联网下QQ、BBS、博客、微博、微信、直播平台、视频软件等新媒体则大大降低了受众的文化要求,表现的内容也更通俗易懂,更容易被广大的群众接受。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的研究报告调查显示,2019 年6 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8.54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 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 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3]。 新媒体信息量巨大,既可以静态的文字、图片等储存海量信息,还可兼具声、色、光的动漫、视频等动态形式再现信息,受众不再受年龄、性别、地理位置、文化程度、理解能力等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地查看和学习民间传统技艺, 因此比传统媒介受众更多、更广。

(二)新媒体比传统媒体获取信息更便捷

利用互联网平台, 大众可以通过网站搜索,利用电子阅读器与视频播放软件等新媒体,就可以及时、准确、生动地阅读或观看到所需要的信息。过去只能用文字、插图、摄像等传统媒体形式静态记载民间传统技艺,大众也只能通过订阅报纸、杂志或适时地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来了解和接受民间传统技艺方面的信息,难以及时、广泛地获取。但是利用互联网,我们可以在数字图书馆或goole、百度等网站通过输入关键字词就可以快速地查阅到静态的文字图片信息,还可以在优酷、腾讯、爱奇艺等网络视频软件中观看到丰富、逼真的动态视频,甚至一打开手机或电脑就可以在弹出的腾讯新闻、网上热点播报中获得想要的信息, 从而避免了在报纸、杂志或去图书馆查找信息费时、有限、效率低下的弊端,给我们节省下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形成动静相辅相成的保护和传承模式,更能促进皖北传统技艺科学、有效的传播。

(三)新媒体相较传统媒体更能互动,更易资源共享

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互动性,能够突破以前技艺口头和身体传承的时空限制,能够带来更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更能吸引广大群众心甘情愿地接受并参与其中。 传统媒体封闭性比较强,更偏向识文断字的精英阶层,而且大众只能接受信息,没有机会各抒己见、讨论和反驳。 而QQ、BBS、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则大大降低了受众的文化水平,呈现的内容也更通俗易懂,受众可以用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参与讨论和交流,甚至能做到线上线下直接交流, 呈现出很强的互动性, 因而能吸引不同文化程度的民众参与其中,更能满足大众的各种需求。 同时,民间技艺传承人可以利用主播直播平台或通过手机拍摄,在网上直接录播技艺操作过程, 把技艺展现给更多的受众,受众随时可以通过这些互动平台观看、学习、讨论和留言, 技艺传承人可以当场给予解答或随时在互动平台回复、解惑,这样不仅能够让更多的受众有兴趣了解和学习民间技艺, 更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受众的参与热情和欣赏水平。

(四)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更便于复制和存储,时效性更强

新媒体不仅易于搜索查找,操作简单、便捷,而且在保存方式上也比传统媒体更易于复制和存储,时效性也更强。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书籍等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模糊不清、纸张泛黄,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 即便是广播和电视,受众想了解和感兴趣的部分也只能通过不定时的再播才能重现,广大受众无法进行复制和保存,也不能反复地欣赏和探究。而新媒体不仅便于复制,存储灵活,更不受时间影响可以随时随地地操作、播放,剧场内外可以达到同步直播, 突破了传统媒体采用录播形式导致的延迟效应。 互联网下新媒体的运用,电子记录成为主要的存储方式,存储数据格式、载体和容量[4](P16)都有了创新性改变, 我们通过操作电脑键盘或手机按钮就能达到粘贴、 复制的目的。 我们使用电脑、手机或U 盘、移动硬盘等不仅节约空间,而且降低储存成本, 受众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可以随时管理、欣赏、探究和交流,相比使用传统媒体纸、笔、录音、拍照等耗时和耗力且不容易保存的方式,更容易被广大受众所接受。

互联网下手机、 电脑等新媒体对大众宣传、学习、互动、娱乐等方面的功能无处不在,已经实实在在地成了大众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不可分离的部分。 相较于传统媒体的滞后性、不稳定性和不便捷性,新媒体在皖北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新媒体保护和传承皖北传统技艺的路径

皖北传统技艺的传统传承模式主要以静态记录和宣传为主,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元素有限,很难吸引青少年儿童,所以受众较少。 虽然地方政府和专业人士投入很多人力、物力和时间进行挖掘和整理,但是对于皖北传统技艺的传承、保护与开发这个系统工程来说,仍力有不逮。新媒体全民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娱乐性的数字平台,是对皖北传统技艺保护和传承手段的创新和积极探索,有助于破除皖北传统技艺和其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精神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受众少,有区域限制、不受重视等困境,有助于皖北传统技艺在当代受众中特别是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与传承。

(一) 新媒体能高效保护和弘扬皖北传统技艺和技艺文化精神

新媒体具有传播快、受众多、资源共享等特点,不仅能快速广泛地把皖北传统技艺展现给广大受众,而且还能把蕴涵在传统技艺中的技艺传承人真诚为人、恪守诚信、热爱祖国的品质、情操以及苦中作乐、精益求精和不断创造的价值理念、职业情操和做人的哲理等都传给广大的受众。 此外,更能让国内外受众清楚中华传统技艺的所有权归属,满足受众的各种偏好和需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知识水平、欣赏水平和民族自尊感。

1.利用新媒体,能高效宣传和弘扬皖北传统技艺。 利用新媒体,独具特色的皖北传统技艺能够得到及时广泛地宣传和弘扬。 皖北传统技艺丰富多彩,我们可以把它们搬上新媒体平台,满足国内外受众的各种需求。 在移动网络下的新媒体,受众可以欣赏到栩栩如生的亳州剪纸、界首彩陶、灵璧钟馗画、濉溪泥塑、杜集石雕、殷派面塑等艺术精品和制作过程,受众还能通过新媒体的荧屏观赏到皖北各地区的戏剧以及各种戏剧所体现的地方文化特色与各地区的群众精神面貌。 如,流行在宿州市写实表演的坠子戏,唱腔丰富多彩、诙谐幽默;活跃在宿州和蚌埠地区的泗州戏唱腔自由多变、 明快活泼、质朴爽朗、刚劲泼辣;淮北花鼓戏则是虚拟表演,但唱腔哀婉缠绵;与花鼓戏特色悬殊的滁州市来安县的洪山戏则质朴粗犷、高亢嘹亮、朗朗上口;还有流行在淮南和阜阳地区的推剧, 委婉抒情、流畅明快; 阜阳地区特色的嗨子戏则是围鼓坐唱,显得简单朴实[5](P56-81)。 其中泗州戏、花鼓戏还与徽剧、黄梅戏等剧种在中国戏曲历史上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即清代乾隆年间随“四大徽班”进京促成了国粹——京剧的诞生。 借助新媒体资源和技术,皖北传统技艺能够得到更快、更广的宣传和弘扬,受众也得到了更多的选择和熏陶。

2.利用新媒体,传承和弘扬皖北传统技艺的匠人精神。 利用新媒体,我们在欣赏皖北传统技艺的同时,还能传承和弘扬技艺传承人附着在技艺上的精神、品质、民族自尊感和归属感。每种技艺在传承的同时,凝聚在它身上的艺人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注重操守的做人道理也被随之传承下来,这是蕴含在传统技艺上的民族瑰宝。传统技艺传承人在面对困难时,积极进取,不断奋斗,勇于创新,对技艺精益求精,创作出了精美绝伦、令人赞叹不已的艺术作品。如淮北市杜集梧桐村的石雕采用了阴刻、阳刻、镂空、镶嵌、浮雕等雕刻手法,雕刻出来的人物车马、山川树木、飞鸟神兽等有的精细,有的粗犷,但都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十分传神,成为汉画像石中的珍品。 特别是石工艺人用石头砌的墙,横平竖直,齐口对缝,其石缝连纸片都插不进去。优秀石刻艺人孙烈芳继承了前人的基本技法,并与时俱进,吸收现代雕刻艺术精华,对石刻技法加以创新,他刻画的《大鹏展翅》大气磅礴,十分传神。还有殷派面塑,即俗称“捏面人”,传承过程中,艺术家不仅教继承人捏面人的技法、心法和诀窍,更注重对继承人言传身教做人的道理[6](P82-86)。

(二)新媒体更能发挥皖北传统技艺的价值

新媒体在采集、传播、储存等方面不仅为皖北传统文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传统技艺实现自身的经济价值和技艺传承人的尊严提供了舞台。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东家” 联合创始人赵普说:“新媒体对于提升垂直领域用户黏性具有重要作用,这样既保护了濒临失传的传统老手艺,也发掘了个性化、生活化、有历史感的年轻匠人作品,为作品带来更大的经济价值空间”[7]。 互联网给受众提供了很多网络消费平台,网上购物已经成为很多受众的日常,受众可以不出门就能在网络交易平台上挑选、购买自己喜欢的产品。因此,皖北传统技艺要让更多的人发现技艺传承人作品的精、巧、美,可以走上新媒体提供的展示平台,在淘宝、京东、唯品会等购物平台上实现自身的经济价值,让这些传统技艺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让普通受众拥有具有地方特色的独一无二的技艺产品。 如,阜阳和亳州地区的剪纸独具特色,既具有南方剪纸的纤巧、秀丽和玲珑剔透,又具有北方剪纸的浑厚、稚拙和自然朴实,达到巧与拙、静与动、虚与实的和谐统一,有“全国剪纸艺术之乡”之称。 传统的剪纸采用的是又薄又有韧性的红色宣纸或特制色纸,剪口清晰,形象生动,构图丰富,一般是阜阳和亳州地区百姓逢年过节、祝寿送礼、婚嫁喜事的装饰品,或作为妇女们做鞋、衣帽、枕套、手帕、围裙上所绣花样的底稿。但正如剪纸传承人吴青平所说,“民间艺术的传承需要产生价值, 这样才能让有手艺的人有尊严地活着,有能力去钻研”[8]。 不仅是阜阳和亳州地区的剪纸,还有界首的彩陶、宿州的乐石砚、滁州的镂雕制作等皖北传统技艺都可以放在淘宝、天猫、京东等网络平台上销售,一方面做了广泛的宣传,维护了技艺的所属权,还能让国内外受众感受技艺之美并购买到精湛的技艺作品;另一方面实现了这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技艺产品的经济价值和技艺传承人的尊严。

(三) 新媒体改善了皖北传统技艺保护和传承的内容和方式

传统媒体对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方式保守,过于重视技艺产品的形式,对技艺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技艺的科技含量和技艺中蕴含的文化精髓的传承重视不够,因而使得很多技艺成果有型而无神。 而新媒体具有便捷、互动、娱乐性等特点,利用新媒体传承保护皖北传统技艺,既可以提高皖北技艺的科技水平,改善技艺传承人的传承理念,也可以拉近技艺与受众的距离,给受众提供创作平台,潜移默化地普及技艺文化和精神, 使受众积极参与并给其带来愉快的体验和感受。 皖北传统技艺传承的理念和方式融入现代科技元素, 其传承的内容和形式,更容易被大众接纳和喜爱。

1.新媒体能够更新皖北传统技艺传承的理念和方式,激发受众的参与度。 新媒体更新了传承人师徒传承的方式,用文字、图画、音频、视频和动画等现代受众最喜欢、最普遍的方式诠释,使得皖北传统技艺更接地气[9]。 新媒体能够拉近技艺和受众之间的距离,满足受众的各种选择和偏好,给他们提供多种参与的途径,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利用新媒体,受众不仅能简单快速的复制粘贴保存和交流皖北传统技艺信息,还能创新皖北传统技艺传承的交流和学习方式。丰富多样的“皖北传统技艺”内容论坛、微信公众号、微博、博客、QQ、抖音,以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形式进行信息交流,让更多的受众了解皖北传统技艺, 抒发他们的感受和体会。 利用新媒体,还可以通过直播视频让传统技艺传承人当“网红”,让线上技艺传承人和线下受众直接交流,当场解疑释惑,拉近技艺与技艺传承人同受众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的参与度。 还能借助综艺《奔跑吧》等节目的知识性、娱乐性和受众参与的广泛性, 来一场全民性的技艺知识普及, 让国内外受众共同领略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湛技艺水平,感悟代代传承下来的锲而不舍、勇于面对困难的职业追求和真诚、重信用、稳扎稳打的技艺精神。

2.新媒体能够创新皖北传统技艺传承的内容和呈现方式。 新媒体利用现代高科技,除了能更广泛地体现技艺的“型”,还能传承出技艺的“神”。 技艺爱好者和研究者可以通过制作手机APP 和动漫、影视,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吸引受众,普及技艺知识,维护技艺产权。 与被称为“指尖上的文物”的故宫博物院五款手机APP 一样,还可以建立“皖北传统技艺” 数据库, 并以此为基础, 开发出手机APP,让受众体验触手可及的欣赏感受,以精美的页面设计定期向用户推荐。 同时,还可以用高科技的新媒体制作以阜阳剪纸、淮北面塑、灵璧钟馗画、亳州古井贡酒等皖北技艺为主题的动漫、 影视作品,系统介绍每种技艺的历史背景、技艺操作的过程,以及技艺传承的文化和精神底蕴,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吸引受众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加他们对传统技艺文化的认知,保护传统技艺的产权,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减少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对我国青少年儿童思想的不良影响。

(四) 新媒体更能广泛地培养皖北传统技艺的传承人

要保护和传承皖北传统技艺及其蕴含的技艺文化和精神,首当其冲的就是广泛地培养技艺的传承人,唯如此,才能使得技艺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发扬光大。 学校教育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可以发挥学校教育承前启后、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 让技艺和技艺传承人走进校园,走入课堂,走近青少年儿童,提高青少年儿童保护和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他们对地方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新媒体时代,可以把石雕、面塑、地方戏曲等技艺作为中小学学生手工、音乐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把剪纸、泥塑、砖雕、石雕、陶艺、戏曲、酿酒等技艺作为大学美术、音乐、生物等专业的课程内容。随着新媒体在各类学校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有关皖北传统技艺的视频走进课堂变得更加容易。 作为教师,可以将精选的皖北技艺和技艺传承人的网络视频或是教师在调研中录制的技艺传承人的视频带进课堂,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学习皖北传统技艺提供机会和素材,培养潜在的技艺传承人。同时,地处皖北的多所大学,其任职教师可以把这些精彩的视频发到“学习通”网络教学中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甚至是反复观看视频,充分利用皖北传统技艺资源,让美术、音乐、酿酒等专业的学生动手操作、演示,完成相应的技艺作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技艺传承人请进课堂,以讲座或课堂教学的形式现场录制、直播,让有兴趣的师生都可以得到熏陶和学习。 因此,利用新媒体不仅可以让皖北传统技艺进驻学校,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儿童能够认识到和学习到家乡独一无二的技艺,还可以在传递技艺过程中,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又富有创新意识的价值理念和做人的道理。

总而言之,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不论是受众的数量和范围,还是信息的获取、互动和存储方式,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 在信息瞬变的今天,新媒体已经渗透进大众的日常,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必然也会改变皖北传统技艺保护和传承的途径。 因此,利用新媒体保护和传承皖北传统技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也必然会扩大皖北传统技艺的影响力和受众的参与度,与时俱进地更新技艺保护和传承的内容与呈现方式,加快实现技艺和技艺传承人的价值和尊严,还能在新媒体下培养出更多的技艺传承人。 同时,新媒体还能同步保护和传承技艺的文化和精神,让凝聚在皖北传统技艺中的真诚、朴实、信守承诺、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等做人做事的哲理、职业情操和价值追求也一代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皖北技艺传统媒体
摄影·美好安徽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淮北市在皖北六市中经济增长质量实证分析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以资本运作纾解传统媒体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