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涵、逻辑与路径

2020-01-18 21:19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中华民族

陈 帅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课教学部,湖南 长沙 410100)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1]立足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内外环境、形势任务发生的重大变化,不断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使学生认知上能理解、情感上能认同、意志中能坚持、行动中能落实,这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能否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责任,具有重要的价值指引和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内涵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然而,通过学习通平台的问卷调查、学生个别访谈以及网络文献资料分析发现,依然还有部分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觉得模糊和笼统,认为这只是教科书上一个空泛的概念,只要背下来即可,他们甚至认为爱国主义是抽象的,实践只能停留在精神的层面。因此,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让青年大学生全面、深入、客观地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激发爱国情感,凝聚爱国力量,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之心,从而将“小我”融入“大我”,勇担时代使命,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和创造者。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自立自强的强大精神动力,祖国的大好河山、骨肉同胞、灿烂文化、安全与统一都是古往今来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赋予了爱国主义新意蕴。

(一)以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为根本要求

爱国主义不是空谈,不是口号,一定会和国家、民族、政党、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2]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用爱党、爱社会主义来升华爱国主义的情感和境界,这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核心要义。

(二)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根本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2]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既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分布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经历过四分五裂、纷争不断的痛苦,也感受过大一统带来的繁荣和昌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就是中华儿女的情感归依、思想共识,这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选择和未来的方向。

(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鲜明主题

爱国主义就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筚路蓝缕的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高速和平发展之路,物质财富空前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离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近。1840年以来,勇敢的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谱写的历史画卷,见证了中国如何从内忧外患、贫穷落后到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过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见证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力拼搏。

(四)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为鲜明特质

新时代爱国主义不是狭隘、保守的,而是开放、包容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不是孤岛式的发展,而是汇流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的前途与人类的前途,中华民族的命运与人类的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疫”情下的中国方案等等,都彰显了大国的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定,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就是中华民族利益与人类利益的结合点。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生成逻辑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祖国观,传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融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

(一)理论逻辑

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表达出“爱国主义”的观点,但在他们的著作中有多处个人与国家关系的重要论述,表达了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被侵略民族抵御外敌、保卫国土、争取独立的支持和鼓励。[3]他们倡导的爱国主义就是被侵略、被压迫的民族要全力反抗外国的侵略,要解除国家的被侵略和民族的被压迫,这就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和实践。而且,马克思、恩格斯倾注了毕生精力所从事的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就是对他们所阐释的爱国主义基本观点和态度的现实践行。[4]在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爱国主义思想,并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做出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形成许多关于爱国主义的精辟论断,明确指出当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盼。

(二)历史逻辑

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是具体的、真实的,在社会发展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意蕴。习近平总书记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5]古往今来,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无论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诚执着,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誓言……爱国早已沉淀为中华儿女的内在品格,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三)实践逻辑

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责任,也是一种行动。爱国主义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拥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并为之谱写了奋斗的乐章。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奋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征程,都汇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厚植爱国情怀,形成磅礴力量,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伟大实践。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是激发奋斗力量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精神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00后的大学生是在计算机、互联网、手机、QQ、微信、游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观”世界的方式不同于以往时代的人们,他们用改变的眼光看世界,他们在改变的世界中改变着自己和世界。他们热情、有活力,期待在任何活动中都是积极行动的主体。因此,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有针对性地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但又不失理论深度,让学生愿意思考、主动参与,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主渠道展现爱国主义的根本要求和鲜明特质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重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6]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爱国主义应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题材。将“四史”融入思政课堂,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如立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历程,以及党推进自身建设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历程,讲述中国共产党不断奋斗的历史。从“一大迁址”“南陈北李”“十三代表”到“中共一大”的历史贡献,从13人到9000多万人,从一艘小船到世界第一大党,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探索、不懈奋斗,从南湖开始扬帆起航,成就了光辉的历程的故事。

2020年,我们的国家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面对疫情,无论是奋战在抗击一线的“逆行者”,还是坚守在疫情防控各个环节的“守望者”,还有宅在家中做好防护的每一个人,人们守望相助,以实际行动践行家国情怀,汇聚了战“疫”的磅礴力量,这对于每一位大学生而言就是最生动的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实践。教学中,可以围绕这些主题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政治关怀、学习关怀、情感关怀与人文关怀,引导大学生感知到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力量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二)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阵地展现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和根本目标

校园文化活动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把爱国主义内容融入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之中,要着力挖掘校园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以特殊的纪念事件为契机开展教育,厚植学生家国情怀。组织开展征文比赛、主题宣讲、歌咏比赛等系列纪念活动,引导学生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缅怀先烈、面向未来,激发爱国热情、凝聚奋进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7]习总书记用“现在”和“将来”揭示了青年时代努力背后的纵深感、历史感和沉淀感,也为青年人成长成才指引了前进的方向。伟大的五四运动孕育了伟大的五四精神。在国家的生死存亡之际,一批爱国学生挺身而出,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千千万万爱国学生在当时的社会上就是一股奔涌的后浪,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爱国主义狂潮,唤醒了自古就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民族自尊和爱国行动。

(三)以课外实践活动为主载体展现爱国主义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

以思政教学内容为主题,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将思政元素融入实践活动,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充分发挥地方博物馆、展览馆、名胜古迹、校外思政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等优质资源,引导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强化责任担当。

围绕如何践行爱国主义,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我为家乡代言”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传媒学子擅长运用动态、立体、直观的新媒体手段,传播有灵魂、有情怀、有温度的中国精神这一专业特点,根据学院专业群分类实施,通过我“拍”、我“演”、我“画”、我“讲”、我“读”等方式展现家乡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将“爱家乡”“爱国家”这一内涵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做爱国主义的坚守者和传播者,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建设美丽家乡、伟大祖国的实践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知之深 爱之切》一书中,谈到自己的故乡之情时指出,“要热爱自己的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做基础。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8]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专业群、新媒体技术专业群学生,通过我“拍”家乡的风土人情,让学生捕捉家乡变化,感受家乡人的喜乐,增强对家国的认同,引导他们成为家国情怀的榜样力量;表演艺术专业群学生,通过我“演”家乡的动人故事,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音乐、舞蹈、舞台剧、声音演绎等学科专业元素和素材引入实践活动,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动漫与艺术设计专业群学生,通过我“画”家乡的绿水青山,激发起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赤子之情,唤醒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树立保护家乡生态环境的理念,为家乡进行墙绘或者设计环保宣传海报,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跨文化传播专业群学生,通过我“讲”家乡的红色记忆,宣讲家乡的红色文化,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财经商贸专业群学生,通过我“读”名人的红色经典,开展红色经典读书交流活动,让青年学子真正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形成爱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促使学生为实现梦想而奋发向上。

“我为家乡代言”不仅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激励学生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建设美丽家乡、伟大祖国的实践中去,形成思政育人、专业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的协同合力。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