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雪球抽样的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0-01-18 23:00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创业者大学生学生

吴 文

(合肥师范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着力发挥各类人才创造潜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随着“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融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拥有专业知识背景、创业激情迸发、创新思维活跃的高校毕业生,理应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大学生群体创业的基本现状,找准其创业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在高校学生就业难以及大学生创业意愿逐渐增强的趋势下,基于真实案例分析,开展大学生创业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可以为高校教育改革、社会政策制定和高校学生实施创业提供必要的借鉴和智力支持。

一、调查方法及对象

(一)雪球抽样方法

雪球抽样是一种根据已有研究对象的介绍,不断辨识和找出其他研究对象的累积抽样方法[1](P104)。具体到本调研, 是通过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排查,找到正在创业或者有创业经历的大学生创业个体,在对该个体调查的同时,再通过他们寻找到更多具有共同特质的个体、群体,滚雪球式投放并回收问卷。因调查问卷中关于影响因素的选项采用了多选,所以一些数据比例可以较好地反映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 但不能直接作为百分等级和百分比来解读。由于大学生人数众多、 毕业后流动性强等因素,雪球抽样方法是开展大学生创业研究的重要手段。

(二)大学生创业群体

在高等学校就读的全日制大学生,其个人或者团体依法登记设立企业,以赢利为目的的从事有偿的商业活动称之为大学生创业[2]。 具体到本调研,调查对象包括有过创业经历的在校学生和毕业五年内的非在校学生,他们的经历对于问题分析具有参考价值。

二、大学生创业现状及特点

(一)基本现状

本调查主要以合肥师范学院(师范类院校)、合肥学院(综合性院校)和安徽建筑大学(行业性院校)等三所高校的2012 届至2016 届学生为研究对象。虽然全面完整地描述每届毕业生的创业情况存在一定困难,但通过雪球抽样方法依然能够有效分析出研究对象的总体规律。对104 例基于雪球抽样方法得到的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随着国家创业支持政策的不断完善、 学生创业意愿的不断增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等,大学生创业率确有增加,但总体增量还不够明显。 分析个别样本较为完整的二级学院发现,每届学生基本维持在1.5%水平的创业率, 近两届创业学生人数略多于往届。 从性别比例来看,男性大学生创业数量明显高于女性,104 例创业案例中, 只有6 名女性大学生,该结果可能由滚雪球选样方式导致。 值得一提的是,104 例创业个体中,68.23%的大学生创业者有学生干部工作经历,说明学生干部经历对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具有显著作用。

(二)主要特点

1.“互联网+”趋势明显。“互联网+”创业主要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优化所拥有的资源,对传统行业进行升级改造的创业形式[3]。 大学生创业群体作为最具活力的群体,新技术的掌握运用可以让创业效率大幅提升。 调查显示,6.73%的大学生直接从事互联网开发和运营,90.38%的大学生创业群体使用过APP、微商、支付宝等方式推广、销售和结算自己的产品与服务。

2.行业分布“小轻新”。 相比能源、制造等大型企业,大学生从事餐饮、零售和轻工业制造的较多;相比农林、 制造等传统行业, 大学生从事文化、教育、传媒和IT 行业的较多。其中文化创意和咨询服务是大学生知识和技术等软实力的体现,软件是大学生硬实力的体现[4]。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创业在以知识和服务为主要输出形式的同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合体”形式。 比如,调查中发现某种类似于幼师和家教结合的行业,其岗位职责由协商制定,高度体现客户的个体需求,还负责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主动制定和实施有助于幼儿成长的各种提升计划。

3.科技创新含量低。 大学生创业的技术含量不高,从104 例创业案例分析来看,立足专业的技术型创业案例占比仅为7.69%。 其原因有二:一是滚雪球抽样导致师范院校和文科学生占比过高,相关研究表明,理工院校和工科专业的学生创业率和科技含量较高;二是当一些科技创新类企业的落地门槛较高时,在校生或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只能选择从事门槛较低的其他行业。

4.社会资本影响突出。 研究发现,大学生创业群体中父辈群体有从事创业经历的案例占比高达49.04%, 这种影响既体现在经验传递方面也体现在资本交换方面。一般而言,在融资、经营管理经验等初创企业成长的不利因素方面,父辈群体的创业经历和经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大学生创业群体少走弯路。另外,创业也是一场广义的融资活动,人员、资本和场地等资本因素更容易在资本接近的社会阶层间进行交换。

5.被动创业比例居高不下。被动创业是指因为别无选择或者对当前就业状况不满意而被迫创业[5]。 多达96.15%的创业大学生有过找工作经历,创业更像是一种被动的选择。这也反映出我国结构性就业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6]。 深度访谈中发现,很多大学生被动选择了创业,创业一直没能成为他们的全部重心,尤其在创业遭遇困难的时候,他们会产生动摇并想到放弃。

三、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调查中,每位调查者可以选择3 个问题,通过对6 例少选和多选的加权处理,出现的问题如下:

(一)盲目无规划

创业初期盲目无规划占比达50.96%。 创业目的简单是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远低于国外的重要原因[7]。 原因可分为三类:其一,部分大学生因为被动创业,其动机仅源于好奇亦或无所事事,这类学生缺乏创业所需的基本素质, 如统筹规划能力、良好的逻辑规划能力等;其二,大学生以自我管理为主,专注力较强的学生考研成功率较高,选择直接创业的这一部分学生往往缺乏一贯的专注力,导致规划制定和执行能力不强;其三,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健全,注重专业教学,针对学生创业开展的指导则不够扎实。

(二)缺少团队支持

通过对104 例大学生创业者的调查,我们发现缺少合伙人和团队是排名第二的问题。 基本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在校大学生的学业压力比较大,他们不能够放弃正常上课时间去创业,也就不大适合伙同他人一起创业; 二是高校日常教学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得不够, 第一课堂的知识性学习过程缺乏对学生间协作完成任务必要的训练, 第二课堂拓展性学习的项目设计还不够合理, 需协同完成的实践项目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由此导致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 也容易陷入单打独斗的状态;三是启动资金有限,有的只能够满足最基本的开销, 没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团队开发和建设; 四是刚创业大学生的社会资本有限难以赢得资深合伙人。

(三)缺乏实践经验

调查表明大学生创业总体上缺乏经验,尚处于摸索阶段。大学生群体的年龄层次、社会阅历、生活经历相对单一,了解和获取创业知识与技能大多局限于互联网和课本,在相对封闭的高校教育模式培养下创业经验几乎为零。大学生在创业初期经历试错摸索过程必不可少,也只有在不断摸索中,经营方式、商业模式、市场方向等事关成败的创业经验才会逐渐丰富。 此外,这对高校建立开放式办学理念也有所启示。 高校可以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建立紧密对接产业的校内实践平台和广泛开展创业孵化等为学生积累创业经验。

(四)融资渠道窄小

调查发现在创业者创业之初, 近90%的资金都是自筹。 他们大多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获取资金:一是利用自己在校期间获得的奖学金和勤工俭学的资金进行创业;二是父母提供全部的经费进行创业;三是合伙集资。 这三种情况往往只能够给创业者的企业运转最基本的资金供给,很难达到规模效益。另外,在调查中,还有少部分大学生创业者对融资概念及重要性不太了解。

(五)创业项目贫乏

在调查的创业者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创业者认为创业初期的困难在于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客观上,由于大学生没有稳定收入,在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 前期投入过大的项目很难驾驭。除此之外,大学生由于受到经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约束,对市场的敏锐度也不是很高,很难结合需求和自身专业等因素创建项目。

(六)创业效率较低

大学生创业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时间、管理效率低和收益低下两方面,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大学生创业者个体综合素质尚处在养成中,在学校单纯环境下,很难接触到社会方面的问题,在创业实践中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分析能力,容易理想化,对许多问题没有事先的预案;二是一些大学生创业者对创业仅“三分钟热度”,在创业之初能用热情和激情去维持,但到了瓶颈阶段,各种琐事与意外状况的发生会消磨起初的热情;三是高校的创新创业思想对学生灌输得还不够系统和专业化,相关效率提高的养成教育还比较缺乏。

(七)风险意识弱

主要体现为项目选择风险、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原因可从自我与外部两方面来看:第一,眼高手低、盲目乐观。 部分创业者盲目地将自己的创业点子转化成产品,缺少市场分析;部分学生想法过于简单, 觉得自己在校期间担任过各种学生干部,有一定关系网络并可以胜任创业;第二,资金不足、市场应变慢、法律意识欠缺等因素导致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潜在危险增加。

四、大学生创业对策建议

(一)重视创业规划

大学生创业从项目选取、团队组建到项目细化与实施等一系列流程都需要有详尽的规划,每一步都可能成为创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高等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中强化关于大学生创业规划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设计中,增添大学生逻辑思维训练课程,可以采用分组模拟创业的形式,就一个拟定的项目进行规划,经过仔细打磨讨论得出最终的项目实施方案,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又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加强团队建设

寻找合伙人是大学生创业的第一步,需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完成:一是大学生在创业想法萌动时就可以通过交流来寻找志同道合的同学,他们应当是有共同创业理想、价值观,且其他要素互为补充的伙伴; 二是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宽自身的交际面,从而找到合适的合伙人;三是寻求父母和亲友的帮助,此种方式应提前考虑企业的法律形态和权益分配比例。

(三)注重平台交流

由于课本和网络缺少创业过程的真实感,导致学生在创业前期盲目自信。所以在高等学校创业实践课程中应创办一些创业沙龙讲座,邀请优秀校友进行创业经历分享,对大学生创业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交流和建议,这样更有实效。 多渠道创建创客空间,通过校企合作、校友互助等多种形式设立创客空间,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实验实践和试错环境。 对于学生较好的创业思维和创业想法,学校应主动联系相应企业,采取合作的方式对好的项目进行孵化。

(四)丰富融资渠道

在我们调查的大学生创业案例中,大多数创业者都是凭借自己的积蓄或者亲友的支持来获得创业启动资金,资金数额很有限。在此,大学生可以熟悉几种有效的融资渠道: 一是政府的政策性资金,以债券和股权两种方式对大学生创业者提供资金上的帮助,并提供相应的后续支持与服务;二是小额贷款,一些股份银行推出的小额贷款对大学生创业者可以说是开启了绿色通道; 三是天使投资,通过APP 或是融资网站会得到很多天使人的信息,同时,一些“隐形”的天使投资人就在大学生身边,他们往往是亲友、老师和同学。

(五)注重项目选择

大学生创业初期选择创业项目要注意项目的可操作性:第一,在创业前要对创业项目的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并与自身的项目进行比较,差异化才能使初创者快速获取市场;第二,尽量结合自身专业。 大学生创业优势在于专业知识较为丰富,深耕专业、寻找专业相关的附属产业进行创业会提高成功率;第三,积极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方针,要结合国家的发展需要,迎合环境的创业项目更易成功。

(六)提高创业效率

可以从两方面提高创业效率:一是相关部门提供完善的大数据分析和绿色通道,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能够节约精力和时间,尽快尽早地进入经营状态;二是在高校的教学中应开设一些提升创业能力的课程,从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不同角度传授创业所需的知识与素质,提升学生创业效率。

(七)增强风险意识

“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 能够使大学生创业者具有在创业初期准确判断和预测风险,在创业中期沉着冷静处理风险, 以及在创业后期正确预防风险的能力”[8]。 具体而言,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改善情况:一是提升素质。 创业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取决于创业者自身能力,唯有提升自身素质才能使自己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是做足准备,大学生在创业前要做好十足的准备,资金、团队、项目考察等每一个问题都要缜密思考,并制定风险干预措施和退出计划;三是加强风险意识教育。 高等学校创业课程应加强对学生创业过程风险意识和抗风险能力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加强风险意识。

五、结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9]。 高校毕业生作为知识性群体被赋予较高期望,其基于高校学习期间积累的专业知识或综合素养的成功创业是推进高质量就业和新业态不断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文基于雪球抽样方法,就三所不同类型的本科高校(师范性、综合性、行业性)104 个创业案例开展分析, 发现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开展创业实践,创业比例逐年增加。与此同时,由于自身知识的积累和素养养成、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社会支持体系等对大学生创业的引领和支撑还不够充分,大学生创业也存在规划能力不强、实践经验不足、团队支持不够和融资渠道不畅等诸多问题。 故此从重视创业规划、加强团队建设、注重平台交流、丰富融资渠道、注重项目选择、提高创业效率、增强风险意识等七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学生、高校、社会和家庭在支持大学生创业方面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创业者大学生学生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学生写话
互联网创业者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