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未来发展为导向的地理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0-01-19 00:05张军以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导向课程体系科学

张军以

(1.重庆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 401331; 2.三峡库区地表过程与环境遥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331)

地理科学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学科方向多维,各方向针对性强,地域特色鲜明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显著学科特性[1—3],使地理科学培养目标具有了一定的通识教育特性[4]。地理科学专业作为师范类院校地理学方面的传统优势专业,目标是培养既掌握地理科学理论知识、思维方法和实践技能,又懂得现代教育基本理论与技巧,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目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日益多元化及中学教育需求的日趋饱和,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发展多元化趋势日益显现。从未来就业方向来看,主要有应用型人才(教师及国土、环保等相关行业就业)、研究型人才(读研深造)及兼具应用和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自主择业等多元化就业)。因此,在现有师资条件下实施以未来发展为导向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最优的路径之一。即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一专”,以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协作能力等综合技能为“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一般高校现有师资条件难以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完善,基于现有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优化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本文主要以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为案例,在分析现有地理科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培养基础,探讨以未来发展为导向的“一专多能”地理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措施,构建面向学生未来多元发展的“一专多能”复合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未来多元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及支持。

一、现有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现有地理科学人才培养现状及学生未来发展多元化的要求分析,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专业课程学习范围过于宽泛,占用学时过多。一方面课程开设时间、课程层次、相互逻辑联系不清晰,针对性不强,未明确知识实践利用方向等,学习效果有待深入。另一方面课程学习中虽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利用能力培养不够,缺乏针对学生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知识结构不衔接,侧重知识记忆,轻知识应用的现象较突出。同时,学生技能培养和人文素质培养不够。二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不够深入。现有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普遍反映学习感觉“空洞”,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严重不足,尤其是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同时不能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导致学生在进入研究机构或就业后,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角色的转变,影响未来发展。三是教学实践、知识应用型课程设置偏少,内容相对陈旧。地理科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实践应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变化的,与地理学紧密相关的涉及生态、环境等特色课程缺乏。已有课程内容以地理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主,没有将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及方法及时融入到教学中。同时,知识应用型实践类课程少,毕业生就业面相对较窄,就业后缺少专长,适应能力不强,未来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基于学生发展导向的地理科学专业培养体系改革

(一)构建基于学生发展导向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及内容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设置方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5]。培养以学生未来发展为导向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应首先从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设计作为根本基础及关键突破口。以未来发展为导向,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强化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协作能力等培养。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精简部分教学内容,深化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地理科学学科的交叉及多维化发展特点,其理论创新、知识更新较快,需要对部分专业基础课进行精简,减少学时,增加相关研究前沿内容,尤其是与当前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内容。二是以学生未来发展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当前课程“面面俱到”,部分课程内容存在部分重复,课程之间缺乏严密的逻辑体系,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碎片化”,尤其是对现实问题分析缺乏逻辑全面的视角。三是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衔接,针对能力培养设置实践课程。实践教学是深化掌握理论知识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学生能力培养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课程体系构建中强调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合理比例,保证实践教学的时数,尤其是学生自主实践的学时。四是增加实践教学中新技术的应用等。

(二)构建基于学生发展导向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是驱动地理学学科发展的重要路径[6],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地理科学教学的核心内容[7]。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协作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的有效方式。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加强与校外中学实习基地的建设,紧密地与一线教学接轨。积极与校外相关中学、科研院所等,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既可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可通过与社会用人单位的交流,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地理科学人才需求的变化,以便对课程体系进行及时调整。邀请相关行业参与人才培养,聘请社会相关领域的科研与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不定时开展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了解学科应用新领域,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社会认知的了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二是重视校内选修课设置及课堂实践环节的优化设计。选修课要体现专业特色,课程设置中把反映学科前沿方向的课程列入选修课,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及专业特色,并与必修课有机衔接,可作为必修课专业基础知识的延伸,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专业课程上,针对社会服务需求进行课堂实践教学的优化设计,在夯实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应用能力。

(三)构建基于学生发展导向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及方法

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也是地理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8]。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逻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方面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改变以往课堂学生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课前自我学习,课堂采用部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组建具有不同特色的固定学习小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同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如组建固定的班级学习小组,进行教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注重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效果。二是以研促学,构建基于“科研—教学—实践”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链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直面实际问题,直面解决问题的环境,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利用过程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思维逻辑偏差,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参与科研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为未来多元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改革课程考核考查方法。现有课程考核中并未突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等,尤其是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以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及学生未来发展导向为目标,着眼能力培养,尤其是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笔试考核中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题型的占比,可实施小组答辩等多种考核方式,改变以往仅注重知识识记,忽视知识实际综合应用的学习观念。

三、基于学生发展导向的地理科学专业改革保障措施

(一)结合实践需求,主动及时调整培养体系

地理科学一直具有立足自身学科前沿,紧密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的优良学科传统,同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带来的环境变化等问题层出不穷,为地理科学实践提供了坚实的舞台。地理科学研究主题往往以现实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并涉及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景观等多维内容,具有显著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因此,地理科学培养体系要结合全球及国家发展中的新问题,主动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内容及课程体系设置等。如“一带一路”建设对区域乃至全球货物贸易的运输组织优化及重构,及其所带来的全球分工变化的影响等,都应及时纳入经济地理课程相关教学;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中乡村旅游、农村居民点、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空心村等研究热点,乡村农业新形态、农业新业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乡村转型、乡村重构、乡村治理等内容都应及时融入经济地理或乡村地理等相关课程教学。

(二)发挥培养方案的导向作用,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

充分发挥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导向作用,在明确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减少对相关辅修课程设置的硬性规定,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如辅修课程的设置等,允许教师根据学科最新相关研究理论、成果及方法,自主设置、自主组织课程的教学及考核等内容。在明确专业框架的前提下,充分赋予一线教师更多的课程自主教学权,如教师根据课程培养方式,自主分配理论、实践和实验课程时,充分发挥培养方案的基础导向作用,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科研抓教学,以“科研(现实问题)—教学(理论与规律)—实践(应用)” 有机融合,结合专业培养目标,针对与专业紧密相关的现实实践中的问题(如“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等教学内容及科研项目,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科学在未来社会经济实践或自身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鼓励教师创新教学、考核及学生学习方式,突出启发研讨式教学

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启发研讨式教学,减少常规性检查。研讨参与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增强学习的参与性、积极性与自主性[9]。传统课程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启发研讨式教学较少,学生学习较被动。因此,鼓励教师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变角色,使用启发性的实践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按照“分析问题—提出解释—修正解释—构建知识—强化认知”的逻辑思维模式,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同时,改革传统的以期中期末考试为主体的考核方式,提高平时实践性成绩占比,促进学生在课堂积极学习。课程练习以开放式研讨式命题为主,灵活实施,如普遍受师生比例和课程学时限制,难以对学生实施单个精准指导,但可以以设置学习兴趣小组的方式进行组织,最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这样既使每个小组在实践中实现了知识应用的思维训练,又可以在聆听每个小组汇报中相互学习,有利于打破个人思维定式,从而培养更加全面地从多视角看待问题的思维。

地理学是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具有区域性、认知性和实践性强等学科特性[10]。在某些主题学习中,需要学生具有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宗教、政治法律、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这就需要进行一定的辅助性学习。目前,慕课(MOOC)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优质精品学习资源,是学生课下学习的优质资源。高校教务等管理部门可通过选修学分认定、创新专业考核等方式引导鼓励学生课下学习,如将学生专业必修课程的相关背景课程的网络慕课学习笔记或学分,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束语

进入“人类世”,地理科学在解决人口增加、环境退化、贫困等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优势地位、学科价值日益凸显。未来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对地理科学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随之发生变化。基于现有培养体系,建立以地理科学“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法,完善相应的课程设置与学生能力考核方式、方法,优化现有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对解决现有地理科学人才培养中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脱节、重理论轻能力、学生综合能力不强、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等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教师教学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强化了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紧密联系,以期进一步探索适应社会经济多元发展需求的地理科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地理科学专业人才,以适应当前及未来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猜你喜欢
导向课程体系科学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科学拔牙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