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策略

2020-01-19 00:23王瑢梓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主体情境情感

王瑢梓

(伊犁师范大学,新疆 伊宁 835000)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作为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之一,顺应了时代变革与发展的要求,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要贯彻这一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首先需明确“学生主体性”这一概念,张天宝认为,“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1]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解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探究活动,抛出一个问题便让“同桌相互讨论”“小组相互交流”,一味地追求讨论的数量,导致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过于形式化、表面化,自然也没有很好地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基于此,笔者整理并分析了一些优秀教师体现“学生主体”的课例,总结了教学中尊重和保持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希望可以加深一线教师对“学生主体”语文课堂的实质的理解,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启发。

一、将学生的回答用板书来呈现

认真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也是上好一堂课的要求之一。所有的教师都会在上课之前备课,比如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有的教师在上课之前会备好整节课的具体流程,包括自己的教学语言、板书设计等等。但备课不意味着设计好一个“圈”,让学生跳进这个圈,也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的板书要原封不动地按着自己预先设计好的写,而不管学生的回答,甚至当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的预设不同时而“生拉硬拽”。相反,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在学生回答之后,追问并给予引导,使学生的回答接近标准答案,进而展示在板书上。这样,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因受到鼓励而激起学生继续探索新知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一篇文学类文本《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时,教师提问“木心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并要求学生根据文本进行分析。有一位学生根据文本中具体的描写及事例分析道:“为艺术献身,甘愿冷清和寂寞”“学贯中西”“清俊潇洒、儒雅坚毅”“乐观”“热爱文学”。教师与学生们将该同学的回答一一与文本对应,并将他的回答作为板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又用粉笔将“热爱文学”中的“热爱”括起来,说道:“用‘热爱’来形容,感情色彩还不够。”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发现文学是木心先生的追求和精神支柱,正是因为文学,才能使木心先生在黑暗中不绝望,师生分析得出“文学成为木心先生对抗黑暗的精神支柱”,于是板书修改为“(热爱)文学成为木心先生对抗黑暗的精神支柱”。这样,以学生的回答为板书并引导学生修改不是很贴切的答案,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印象深刻,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深度阅读。

二、师生共同探讨“提问纸条”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设计时,要把知识转化为问题,将问题融合于情境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堂好课,就是由一连串有效的问题组成的。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这是必然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由教师来设计由教师来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预习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多问题与疑惑,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者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一方面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解决学生不懂的问题,另一方面提问题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基于此,某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设计了“提问纸条”,即在学生预习完课文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者自己认为有价值值得去探究的问题写到纸条上上交,在第二天学习新课时,教师会打开纸条与学生们一起探究。这样,既能巧妙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解决学生的问题,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学习了该课的基本内容,包括夯实字词、了解作者及背景知识、把握文章文体、梳理文章思路。在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时,教师打开了学生的提问纸条,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标题是‘记念’而不是‘纪念’?”其他预习充分的学生马上举手答道:“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兴起,有些用词用语不是很规范,这两个词的意思是相同的。”这样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又有很多学生不清楚,以“提问纸条”的形式提出可以解答同学们的疑惑,也让预习充分的学生为自己的预习因有所收获而感到满足。接着教师又打开一个“提问纸条”:“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些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我实在无话可说’?”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相对来说较复杂但是又比较有价值,也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准备与学生一起探讨的问题,师生通过对该问题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像这样,在教学中运用“提问纸条”,既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使教学更富成效。

三、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继承与创新,这是教学更为根本的追求,也是人类社会需要教育活动存在的根本原因[2]。在各门学科中,都有很多需要记忆、需要背诵的东西。比如,语文课程中的文言文、古诗词,怎样能让课业繁多的学生在短时间记住离我们时代遥远的诗词并不轻易忘却,想必大多数教师都会回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死记硬背、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条方法学生都知道,可到真正做的时候却并不那么容易,理解不了、理解起来费劲、没有时间理解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而教师要的结果就只是学生背会了并且在考试的时候能默写出来。长期下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文章,教给学生理解诗词、文章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呢?方法有很多。

第一,在范读时按照句意停顿,学生在课本上划分节奏。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教师的范读不是“一鼓作气”,而是按照意思停顿,让学生边听边在课本上划分节奏,“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按照划分的节奏理解,“晋”指朝代,“太元”指年号,“武陵”是个地名,连起来就是“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这样,学生不仅根据划分的节奏理解了词意,进而理解了句意,背诵起来方便,还培养了语感,学会了一种理解句意的方法。

第二,引导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去记忆。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的第四段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出这段主要写了月色下的荷塘,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所以学生可以按照这个写作顺序和思路背诵。学生去办公室背诵时卡壳了,教师并没有直接提示学生下一句是什么,而是提醒学生“下面描写了荷香”,学生马上想起了接下来的内容,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有逻辑的记忆,还可以增强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

第三,将篇幅较长的诗歌划分成若干小节,边读边译边理解边记忆。例如,在教学《离骚》时 ,教师将每四句诗歌划分为一小节,一小节一小节进行教学,教学思路如下:全班同学先齐读该小节;然后落实字词,教师与学生一起解释学生有疑问的词和关键词,根据这些关键词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找一名学生来译整个小节;最后全班学生齐背。这样下来,一篇很长字词又很难的诗词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消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摆脱了学生死记硬背还背不会的苦恼。

四、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走上讲台

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不是自发的,需要通过社会实践中的活动与交往来实现[3]。传统的教学以教师在讲台上讲授为主,虽然也会有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上也会分小组讨论探究,但是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往往只是起立、再坐下,学习的兴趣和对问题的思考和重视是不够的。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应该把课堂“还”学生,在一些学习活动中适当地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汇报。美国学者艾德加·戴尔经研究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他发现如果学生用耳朵听讲授,知识保留5%;用眼去阅读,知识保留10%;试听结合,知识保留20%;用演示的办法,知识保留30%;分组讨论法,知识保留50%;练习操作实践,知识保留75%;教授给别人,知识保留90%。由此可见,在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汇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将自己的知识“教授”给其他同学,不仅可以使他们因责任感而认真准备,而且可以使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到位。

例如,某教师在每周二和周四的语文课上设置了课前演讲活动,演讲的话题由教师指定,演讲者为该班的学生,按照学号依次轮流,轮到的学生需要上台面对全班同学进行讲演。待其演讲完毕,教师找同学点评或是对他抛出问题,再进行总结点评。不仅台上的同学在上台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台下的同学也很感兴趣,听得十分认真。再如,该教师实施新课改提出的学习任务群,开展《百年孤独》整本书阅读活动,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在逐章阅读之前给各个小组布置任务,每次汇报时两个小组同时上台,教师与其余学生提问或指出他们理解不当的地方。当学生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就有一种积极表现的意识与责任感,所以让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走上讲台,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深刻,而且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我们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它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人生哲理、民族精神,增长了我们的见识,陶冶着我们的情操。现代教学中,迫于考试升学的压力,许多教师只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分数的提高,不注重意趣的追求、境界的感悟、情感的升华,教学语言枯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只是被动地听讲与接受知识,不能切实地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也不会将自己的情感表达流露于作文中,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很难真正实现。要培养语文素养,离不开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课程标准对教学的建议就提到:“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4]不仅仅是识字教学,整个语文教学中都应创设情境,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具有独特的作用,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下,学生才能够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之感。为此,作为驾驭课堂、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让学生好学、乐学、主动地学。

例如,在教授杨朔的《茶花赋》时,为了通过小小的茶花来赞颂祖国的伟大面貌,将《茶花赋》中洋溢着的爱国情感传递给学生,在课堂导入部分,教师以浓厚的爱国情感作为本课的情感基调,找了许多祖国山川河流的图片,伴着轻音乐,对学生说:“祖国,一提起这神圣的字眼,热爱、自豪与崇敬之意就会充盈胸际,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有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有许多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学生沉浸在教师动情的语言中,全神贯注地欣赏屏幕上的图片,接着教师又要求学生背诵苏轼的《题西林壁》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让学生在情感激昂地背诵诗歌的过程中感受祖国山川的秀丽。然后把学生引入要学习的课文中,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深沉而又跌宕的体现爱国情感的关键词语进行赏析,将作者的情感传到学生心头。这样,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感染学生,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也可以使学生在情感的品悟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遵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和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地探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地为语文教学注入活力,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语文课堂焕发生机。

猜你喜欢
主体情境情感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