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研究
——以甘肃省兰州市高校为例

2020-01-19 06:20于洪娟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理论课素养思想

李 荣,于洪娟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兰州730101)

一、兰州市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培育现状

(一) 网络话语霸权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弱化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判断力目前国际互联网数据库约有三千多个,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数据库总部设在美国。美国利用这一优势,广泛的将其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文化信仰等发散出去,在新闻媒体和学术界呈现压倒性优势。在网络话语霸权和西方意识形态对兰州市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的调查中,有57 %的学生认为网络是意识形态论战的主战场,有67.9 %的学生认为网络是别有用心的国家渗透意识形态的主要手段,可见,大部分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是具有主观鉴别能力和警惕性的。虽然,大部分学生对西方国家的“糖衣炮弹”有一定鉴别能力,但仍有高达61.8 %的学生认为互联网对他们的三观有着极大地影响,甚至常常会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还有32.1 %的学生认为网络不是别有用心的国家渗透意识形态的主要手段或持无所谓态度,这一群体恰恰是受西方文化影响比较大而不自知的。可见西方“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对少数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的信仰发生动摇,主流意识形态权威性受到挑战。因此,这一群体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要教育对象。

(二) 信息量过大引发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选择焦虑网络娱乐、购物、交往、浏览信息和学习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活动。在浏览网页时,有57.6 %学生在获取有效信息时出现选择焦虑问题,其中11.5 %的学生认为网上多数信息是真实可信的,63.3 %的学生觉得网络信息不可靠。在信息量相关的调查中发现,高达82 %的学生认为网上的信息已经大大超越了他们所能承受和消化的信息量,信息选择成为一种负担。面对大量信息,多数学生陷入选择困境,一些非教育、无思想甚至带有负面影响的信息,不仅会给大学生带来信息选择负担,而且会影响他们的价值鉴别能力。一些背离主流意识形态甚至否定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的信息,利用网络管控的漏洞,以过载信息为挡箭牌,进行隐匿性传播,鼓吹“历史虚无”“自由”“人权”等价值理念,这些信息导致53.8 %的学生对自己已有的观念产生怀疑。长期暴露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会使大学生处于多重意识形态的矛盾中,如果信息素养缺乏,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

(三) 教育传播导向不足消解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思辨能力在对教育传播导向的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两类问题比较典型。一是意识形态教育流于形式。在调查的五所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课堂教学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师生交流不够,关系冷漠,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形式”教学,出现“课上是师生,课下陌路人”的现象。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基本处于“无知”状态,思政课教育生活化无从谈起。在合班授课的教学条件下,由于课时量、教学人数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缺乏启发式教育,缺乏给学生提供一个在思辨的过程中得到价值选择的历练,导致学生在多重价值观念交汇的网络环境中,既可能出现选择焦虑,还可能出现偏听偏信。二是教学重点在成绩、在学分,而不在思考与获得。评判教学重难点的标准往往以考试为中心,不以学生的成长生活为中心,缺乏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深入分析,缺乏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导致教学脱离实际生活,教学效果不佳。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途径

(一) 占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制高点,掌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动权在对“加强网络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效途径”的调查中,有72.4 %的受访学生选择了“希望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表达通俗化”,58.8 %的学生选择“希望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可见,学生对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改革还是颇具期待。换言之,这也是推动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要在网络信息平台和网络交往平台中,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性化”和“生活化”,满足学生的需求与期待。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仍要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教育主阵地。在讲授过程中,不能一味照本宣科,要通过课堂理论讲授、课下网络教学和课外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式,使大学生形成对相关理论的深入理解,坚定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信念和政治信仰。其次,高校教师不能只“坚守”课堂主阵地,还要兼顾“网络阵地”。在众多传播方式中,艺术形式常常能获得潜移默化的良好效果,美国大片就是用这种手段传播其价值观念,收效甚好[3]。因此,艺术形式的传播方式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特别要在排名靠前的网络平台和在学生群体中影响力较大的专业型网站上,关注学生动态,及时透过网络平台凸显现象,抓住问题的根本,在教学与媒体融合的艺术表达形式上下足功夫,以教学与网络信息传播、宣传融合为发展契机,有效地掌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权。

(二) 着力培养大学生思辨能力,提高信息素养,解除信息选择焦虑就目前兰州市高校的基本状况,有以下可行方案:一是,根据各校学生具体情况,开设信息素养课程,置身本校学生生活学习环境,设计信息素养教育培训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用科学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提高信息素养的内在动机,最终使信息素养成为个人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各学院可以通过与校园网络平台、图书馆合作,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学前教育。在专业课程学习时,可以结合各专业实际情况,利用大一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础操作技能,将信息素养纳入专业学习范畴。参照已建立起信息素养仿真实验室的高校,利用类似平台,通过观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和提高信息素养能力,解除信息选择焦虑。

(三) 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育,让学生在“生活课”中坚定信念思政课是一堂“生活课”而不是一堂“专业技能课”。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活化,要通过以下三方面。一是,要创新主流意识形态适应新媒体的话语表达方式,占领网络意识形态制高点。语言具有吸引力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有效的前提,特别是在新媒体激烈的信息竞争下,理论传播如若依然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态,只会让人望而生畏。因此,要将理论语言进行“接地气”的转化,通过言简意赅、生动活泼、便于记忆的话语表达,使传播内容变得易于接受,使得学生能够乐于接受、主动接受。二是要实行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具体课程内容,设计实践课的内容与方式,避免实践课流于形式,把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舞台,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参与政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等,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三是实行教育满足学生个性特点。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研究大学生的行为,进行科学规划、个性化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大学生个体自觉自愿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自信和理论创新能力,用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出色的人格魅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切实提高大学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认同和内化。

三、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的中坚力量,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否,直接关系着民族的兴旺与国家的长治久安。不论是对网络环境的净化改革,还是对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最终都是为了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阐释力。

猜你喜欢
理论课素养思想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