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研究

2020-01-19 06:20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大学生发展教育

桑 艳

(盐城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 江苏盐城224007)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求职就业能力,还应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述

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了最重要的论述,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同样适用于教育事业,要将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根植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中。

(一)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是与社会制度的作用、功能结合在一起的。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1]。其特征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2]。这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有机统一的,个体作为社会存在的充分发展,人的发展才能获得真正全面的发展。从广度而言,人要全面发展;从深度而言,每一个人都要充分、自由的发展,构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基本内容。他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也就是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只是使自己先天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局部生产职能的痛苦的承担者[3]。这段话,包含了对未来社会制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美好憧憬,并阐释了人在劳动中能够全面发挥各种能力、自由从事交替变换的工作职能。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都与劳动的解放息息相关。而劳动本身就是自主性较强的活动,在这个“人为”的活动中积极的创造财富,同时充分发挥人的属性,不断地创新、创造,从而使得人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不断发展[4]。劳动过程的自主性可以作为衡量人的发展程度的标尺。大学生在自主创业的各个阶段,劳动过程的自主性在逐步增强,创新思维在创业实践中得以展现和升华,人的发展程度也逐步提高。

(二)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涉及教育系统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个结果性的目标,也是一个过程性的目标,是人类社会发展孜孜以求的美好状态。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每一个教育阶段根据实际需求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和手段。作为发展目标的“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厚的教育内容,教育的发展程度最终取决于人的发展的程度。教育活动是塑造人、培养人的事业,人的全面发展依附于教育活动,而通过教育活动必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在本质上是以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人的各方面能力的扩充,是创新创业教育更高层次的显现。人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通过系列教育活动促使人的成长和发展。目前高校开展的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应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人的全面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应在时代背景下、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进行延伸和完善。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联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目标具体化的表现,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能力。

(一)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精力充沛,富有创新精神。这些特征符合创新创业对从业者的要求,给有创业理想的大学生提供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机会。敢为人先、善于协作、勇于创新、付诸实践这些创业者的品质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外延。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实现对“人”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知识、能力、素质及心理品质的培养,创造条件、提供机会,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活动和创业实践。

(二)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是使人社会化,社会化强调人对社会的适应[5]。创新创业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机遇,人的全面发展在不断尝试创业实践的过程中,表现为人的创业能力提高、个性丰富、拓展需要及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化。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展示创新思维,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在全面发展中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充分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核。“人的全面发展”不但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

三、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顺应时代潮流所倡导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有别于传统的知识传授教育,要更加强调对于创新创业内涵、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以及社会参与的程度等方面的把握。

(一) 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深入理解,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

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创业精神意识、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的全面教育,是全体大学生素养提升的普适教育。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无论对高校的良性发展,还是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然而,一些高校单纯地为落实文件而不做实事的情况依然存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缺少内生动力,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人才培养存在短板。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必须正确的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新时期大学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更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新内涵。其次,创新创新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也是一项长期的教育教学工程,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出更优秀、更成熟的创新创业人才,要充分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始终保持学科的先进性、科学性,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体的培养过程、专业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弘扬百折不挠的创新创业精神,将创新思想融入课堂和课外创业实践活动中,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校内外资源互补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任何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如此,创新创业教师的认知范围、知识储备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只有教师具备了相应的创新思维、创业知识、实践能力,辅以一定教学手段,才有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需要在校内整合各院系辅导员、商科教师等师资资源,在校外组建优秀企业家、行业内的创新创业导师、创业校友等师资队伍,并逐步缔结成教学团队,全方位打造一支校内外资源互补的高水平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沙龙交流等活动。通过优秀专业教师进入企业等方式,吸纳优秀企业的管理等实战经验。其次,通过各项教学活动,将理论运用到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去,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技能。管理服务类创业导师要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运营管理和持续服务工作,并在对接政府、社会、企业等方面下功夫,推进创新创业项目落地生根。最后,为积极鼓励更多的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高校应针对创新创业教师制定专门办法,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带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获奖到教学工作量核算、职称评级、绩效考核到等方面给予认定和奖励。

(三) 加强课程建设,构建创新创业保障和评价体系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做好创新创业课程的顶层设计,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都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选择和设置[7]。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引进或自主开发一批慕课、视频公开课等优质的创新创业课程,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感性认识;通过各种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深入体验;面向选择就业创业路径的学生,提供交叉复合课程,给予选择更加针对性个性化的课程和实践实训环节,鼓励、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社团组织、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让学生想创业、会创业、创好业。在学校层面鼓励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成立创业学院,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创新创业工作的统筹机构。健全运行机制,构建组织、制度、经费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打造创新创业信息化平台,记录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轨迹及成长历程,并纳入评奖评优的考核依据。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评价,一方面评价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并进行针对性的跟踪指导;另一方面评价教师创新创业工作并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把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列入学校事业发展年度报告,接受社会监督[8]。在院系层面,从思想上重视创新创业,实现“主要领导统管、专人负责”的管理机制,落实各项具体工作,积极对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多方合力的联动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延伸到课程、教学、实践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四) 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形成多方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渠道,起到纽带的作用。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实践,高校要为创新创业人才搭建实践平台,形成全链条的创业实践孵化链,按照“让校园成为大学生创业的练兵场”的指导思想,致力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迸发、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增强。学校要重视顶层设计,既要从点上联系各院系培育创新创业项目,又要从面上联合学校的职能部门,如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健康中心等职能部门,精准发力持续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创业实训等活动。做好创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就业创业持续跟踪工作。通过校级创业孵化基地,逐步推向更高层次的创业孵化场所,通过“体验式”“模拟式”教育形式推动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以及大学生创业园等平台的建设。在此过程中要加强与兄弟高校的走访交流,借鉴其先进管理模式,为己所用,在实践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符合时代发展、办学定位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此外,还需要充分挖掘创业校友资源,通过设立创业基金、担任创业导师,发挥校友在创业资源中的补充力量。重视家长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加强与家长的对接交流,反馈学生的创新创业情况,让家长也能够参与到学生的创新创业培养工作中来。积极与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机构主动对接,争取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红利与资金扶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校企协同的育人机制。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打破产业与学校之间的壁垒,加快高校创新创业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共同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以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大学生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