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为非”见党性

2020-02-03 09:45王厚明
求知 2020年1期
关键词:蔡桓公真话党性

王厚明

李瑞环同志曾在一次座谈会时指出,“要勇于自以为非,不要自以为是,一经发现自己的错误就及时果断地进行纠正。”在党内政治生活中越“自以为非”,勇于自我批评、自我剖析、刮骨疗伤,越能见党性。“自以为非”是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既是一种政治清醒,更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纯洁性的现实需要。能否勇于“自以为非”进行问题检视,主动自我批评,真诚接受批评,是党的作风建设能否取得实质成效的一个关键。

一、“自以为非”,首要的是在党言党敢诤言

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没有批评与自我批评,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历史上,马谡如果能够听进王平的规劝,就不致于失街亭丢性命;唐太宗如果不听魏征当庭力谏,就不可能开创“贞观之治”的辉煌。如果一个政党听到的总是一片赞歌,一个党员思想上总是自我感觉良好,面临的必然是党亡政息的危险。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是党员的私事、小事,而是事关党的政治生态的要事,关乎党生死存在的大事。敢诤言、讲真话是党员干部真理在身、正义在手和有公心、有正气的重要体现,必须站在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高度,着眼完成党的历史使命的大局,以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政治站位敢于发出“自以为非”的诤言。《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对党忠诚老实、光明磊落、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如实向党反映和报告情况,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反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反对隐瞒实情,报喜不报忧。要本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原则,自上而下营造一个让党员和群众敢说真话、愿说真话的宽松环境,营造出听真话、实话、心里话的良好氛围。当然,“自以为非”不是对党组织和自身的全盘否定,也不是妄自菲薄、不要自信,并不意味着对的也不坚持,好的也要否定,而是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讲问题,鼓励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以“非”为帚扫除思想灰尘,以“非”为鞭激励创业激情。

二、“自以为非”,关键的是勇于和自己打官司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人生就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较量”,人的成长进步就是在不断地“自以为非”、不断地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实现的。被誉为“延安五老”之一的革命前辈谢觉哉,曾根据个人党性修养的体会,把自我批评比作“跟自己打官司”:自己当被告、当律师、当法官,用共产主义思想与各种不正确的观念作斗争,将自己修炼成为一名党性坚强纯正的共产党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自我批评要一日三省,相互批评要随时随地,不要等小毛病发展成大问题再提。”可以说,共产党员的一生也是不断战胜小我的过程,只有不断和自己的错误思想较真,和自己的小节问题斗争,和自己的不纯灵魂批判,才能成为政治坚定、党性坚强的共产党人。勇于“自以为非”,就要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在“显微镜”下照差距,在“放大镜”下找缺点,坚决清除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始终保持思想纯粹、党性纯洁、作风纯正。要勤于“吾日三省吾身”,勇于解剖自己、揭短亮丑,见人见事见思想,在自我检视中找准思想差距,在自我反省中找全工作短板,在自我查摆中找实作风不足,当好自己的党性“大法官”。

三、“自以为非”,根本的是批评的枪杆出党性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邓小平曾指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一定不能丢,丢了这个武器,如同战士丢枪一样,就会在工作中和思想上打败仗。“自以为非”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清扫思想之尘,常思己之过,常修己之德,根本的目的是保持政治清醒,锤炼坚强党性,以不变的初心砥砺使命。同时,也是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和评估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永不骄傲自满,永不安于现状,谦虚谨慎,奋发进取,永葆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武装的枪杆出政权,批评的枪杆出党性。要牢牢抓紧批评这个“枪杆”,打破自我批评怕丢面子、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等思想顾虑,彻底敞开思想政治、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的“非”,自觉对照先进性要求见贤思齐,坚持不懈地修炼党员干部的官德、党性和人品。打扫思想灰尘、祛除不良习气、纠正错误言行永无止境,永远都是进行时。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凡是不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改、彻底改、一刻不耽误地改”的要求,真刀真枪整改纠治,真枪实弹打“非”除“非”,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群众不认可不罢休,真正让自己思想里散发党味,性格中充满党性。

在我国古代,“自以为是”有着诸多良训和生动案例,值得党员干部深思与借鉴。《荀子?荣辱》有言:“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说的是刚愎自用、骄傲自大者看到的都是他人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问题。韩非子的《扁鹊见蔡桓公》中,曾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蔡桓公本来只有一点小病,面对扁鹊的蔡桓公“疾在腠理”“病在肌肤”“病在肠胃”的四次进言充耳不闻,都拒绝治疗,最后落得“病入膏肓”,无药可救的下场。蔡恒公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悲剧值得党员干部警醒。当前我们应该看到,自以为是、自以难非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总是自以为是,喜欢夜郎自大,以权力和身份代替真理,容不得半点质疑,习惯于听好听的话、顺耳的话,不愿听到批评,更不愿接受批评;有的党员和干部如同手电筒,只照他人不照自己,总是自我感觉良好,看他人总是问题多多;有的党组织和党员对照党章党规检视问题遮遮掩掩,对照先辈先进查找差距避重就轻,对照群众期待反思不足蜻蜓点水,召开党内民主生活时“自我批评谈谈感想,互相批评提提希望”,这种倾向值得关注。诚然“自以为非”并非易事,党员干部尤其应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和勇气敢于直面问题,坚持不懈地修炼这种品格。

作者系浙江省嘉兴市国资委副主任

責任编辑:朱 健

猜你喜欢
蔡桓公真话党性
讲真话使人健康
词句中的人物性格
有谁会对我说真话
如何探索解决党性分析的针对性有效性问题
基层党校做好党性教育的思考
深刻洞察“党性”的精彩读本
“党性体检”让党员更“健康”
讳疾忌医
讳疾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