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便利店》中谷仓惠子的人物形象

2020-02-04 07:41沃雨薇
银幕内外 2020年9期
关键词:自我意识

摘要:获得第155届日本芥川奖的《人间便利店》是村田沙耶香自己在便利店真实体验后而创作的话题性小说,主人公谷仓惠子是个36岁的大龄单身女性,惠子从小的处世态度就与他人不同,无法像普通人一样去思考一件事,无法正常理解他人的感受,缺乏共情感。本文将主要从主人公谷仓惠子的心理角度来解析其人物形象。

关键词:共情感;自我意识;惶恐与不安

《人间便利店》是日本女作家村田沙耶香由真实体验创作的话题性小说,描写了一名36岁的未婚女青年谷仓惠子以在便利店打工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她生活的一切围绕着便利店的工作展开。尽管自知这样的生活被家人、同事和朋友所诟病,却不得不继续一成不变的流程。惠子相较于“普通人”而言是几近病态的。她缺乏自我意识,无法共情,无法理解社交规则,遵循刻板执拗的生活方式等。对于他人的误解、担忧与责难,惠子一直选择隐藏自己,试图扮演一个为大众所接受的正常人。

一、共情感的缺乏

古仓惠子从幼年时起就与别的孩子不一样,其中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她看到一只小鸟死去时,惠子开心的打算把小鸟烧了吃掉。妈妈和周围的人都大惊失色。惠子又错以为是大家认为一只太少,自己应该多抓几只。另外两则事例是:体育课两个男生扭打在一起,惠子取出铲子朝其中一位男同学的头上拍去。课堂上女老师歇斯底里的拍打讲台,惠子跑到老师身旁猛地把她的短裙和内裤都扯了下来。

惠子的这些行为常给身边的人造成了很多困惑。在普通人的行为准则里,显而易见惠子是错的,对于小鸟死亡周围人的伤心,男同学的疼痛,老师的愤怒,她无法理解,自然也无法做出正常的判断和行为。惠子缺乏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共情感。因为在这些种种情况里她往往扮演着局外人的角色,当把一切都得透彻时,也就在现实生活中成了自己生活的观众,这样一来就能够冷静地思考。她是世界的旁观者,也是自己的旁观者。

二、自我意识的丧失

主人公谷仓惠子的种种怪异事迹也表现出了其自我意识的丧失,即无法正确认识自身当前的主观状态,包括无法感知自身的存在,不能意识到自身是一个单一的独立的个体,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格特点。对于惠子而言,她的自我意识有两大主要层面,一种是作为便利店的员工,另外一种自我认知为“我”是从他人身上吸收而来的东西组成的。也就是对他人的模仿和拟态,一种生物模仿另一种生物或者环境里的其他物体,从而获得表面的不突兀和普通。

文中多次提到“齿轮”和“零件”这两个词汇,谷仓惠子认为自己是便利店和世界的齿轮和零件。而她所追求的也正是能够像齿轮和零件一样不被人注意。由此也可以看出其自我意识的缺失。

对于谷仓惠子而言“我”其实非常的单纯和直接,幾乎毫不包含感情色彩和个人的喜好。将菅原小姐和泉小姐的语气语调交织一下就是自己的语气,穿衣打扮也是模仿同龄的泉小姐,即使生气也是附和着周围人。从过去共事的他人身上吸收而来的东西,组成了“我”。

惠子在经历诸迷茫和妥协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从玻璃的另一边,传来了酷似我的明朗哭声。我能清楚地感受到,我浑身的细胞都与玻璃那边回响的音乐交相呼应,在皮肤下蠢蠢欲动。”对于惠子来说让她最放松最满足的“自我”就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便利店店员吧。三、惶恐与孤独

惠子从孩童时就总是因为自己的怪异让父母很是为难伤心,不得不向各种人道歉,因此惠子决定,在家以外的地方杜绝开口说话。要么模仿众人,遵从他人指示,放弃一切主动的机会。从小学到大学,惠子的“病”始终没有好转,惠子始终秉持着不说一句废话的想法,一个人度过所有休息时间。在想着“必须要治好自己”的时间里,惠子逐渐长大成人。

真正让惠子开始不安忧虑的是周围人对于惠子迟迟不结婚和近乎偏执的只做便利店的兼职却不找一份正经工作的质疑。惠子越来越觉得自己作为“正常人”的身份即将被揭穿。无论是每天一起工作的同事,还是从小相伴的亲人朋友,对惠子都远远谈不上理解。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自己可以理解的人,按时工作、按时结婚,所言所行都遵从他们心中对社会和人生的认知。一旦发现惠子做着他们无法理解之事,他们的态度就立刻由亲切变成了恐惧。对惠子而言,由这些人所构建起的便利店之外的世界,无疑是令她窒息的。因此,从始至终,惠子的内心充满惶恐和孤独。

四、结论

在便利店工作了十八年的古仓惠子用平淡的口吻叙述了她的人生。但在惠子看似波澜不惊的叙述中,却处处都充满了对社会规则、对大众价值观的激烈挑战。在文中多次平淡却尖锐的心理描写之中,惠子的形象也跃然纸上。她缺乏普通人的共情感,她不安又惶恐。她像一个局外人旁观者一样早已看清这个世界的本质,但依旧希望扮演好作为便利店员工,世界的齿轮和零件这样极为普通的角色。从这个角度来看,谷仓惠子的形象甚至是单纯而可爱的,所幸,惠子在最后找到了自己。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就像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说的: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参考文献:

[1]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M].傅雷,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

[2] 矢野千晶.差の消滅 : 村田沙耶香「授乳」から「コンビニ人間」まで[M].京都:同志社女子大学日本語日本文学,2017.

[3] 戴文子.便利店里的失格人间[M].北京:检查日报社,2018.

作者简介:沃雨薇(1996—),女,江苏宿迁人,天津外国语大学日本语言文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文学。

猜你喜欢
自我意识
军人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传统女德与当代女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体像焦虑研究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体像焦虑研究
从《乌合之众》看群体中个体自我意识的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