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生音乐律动能力探讨

2020-02-04 07:41徐春燕
银幕内外 2020年9期
关键词:律动教学音乐教学小学音乐

徐春燕

摘要:当前,对于小学音乐学科教学来讲,如何提升学生的律动能力受到了很多一线音乐教师们的关注。因此,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律动教学的现状出发,探索提升小学生音乐律动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教学;律动教学

一、律动教学中的音乐要素体会

(一)律动中体会音乐的速度与情绪

通常而言,奔放、热烈、活泼的乐曲,速度较快,比如《跳绳》,则可通过迅速摇晃自己的手表现出跳绳;优美、抒情的乐曲,速度则是中速,比如《小步舞曲》,则可按照正常行走的速度进行乐曲表现。在小学低段的音乐教学中,慢速通常是将摇篮曲作为体裁,音乐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妈妈哼唱的轻柔摇篮曲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对乐曲表现的动作进行体会。而对于有快有慢的乐曲,如《木偶步态舞》,在学习时,如果学生只是坐在座位上欣赏,许多学生就会走神,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音乐的旋律动起来,按照音乐的速度走一走,并创编出木偶的动作,在学生逐渐适应后,就能有效体会到乐曲产生的速率变换了。

(二)律动中体会音乐的节奏与节拍

传统教学中,通常会使用划拍对音乐的节拍进行感受与体会,但是,该方法通常比较机械化,尤其是低段的学生,在划拍子的时候,通常很容易出现走神现象,从而使学生唱出的歌曲比较僵化,音乐也缺乏流畅感,且毫无生命力。为了改变该现象,教师可通过身体律动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节拍,比如,学生感受到三个拍子时,则通过拍手、拍身体的其他部分、拍身边的物体等进行表现。在小学低段的音乐教材中,也有较多变拍子的音乐,比如《早上好》,属于二拍与三拍变换的歌曲,此时,音乐教师可指导学生对二拍、三拍的舞步跳出来,促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重难点,即变拍子,然后,音乐教师可指导学生积极想象,根据舞步的变化,对满足音乐旋律的动作进行创编,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音乐的节奏及其节拍。

(三)律动中体会音乐高低音的变化

音乐的技能训练通常与音乐作品具有直接关系,技术的训练只是学生学习音乐的手段,而不是音乐教学目标,学生的乐感培养及其领悟力提高是视唱练耳的主要目标。小学音乐的传统化教学中,音乐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高低音的变化,通常会让学生反复听,不仅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累,而且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音乐教师可运用律动游戏,指导学生对音高低的变化进行感受,引导学生通过手或身体对音高产生的变化进行体会。当音变高的时候,学生则可站起来,当变得更高,则可试着踮起脚,而音变低的时候,则可坐下,变得更低时,则可蹲下,通过游戏的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音高低的感受,不自觉中体会音高低的变化。

二、小学低段音乐课堂律动教学策略

(一)以律动创设情境

教育心理学明确指出: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而言,注意力通常只能持续10~15分钟,注意力不持久、不稳定,好动、好玩、好奇通常是该年龄段学生的主要特征。在音乐课教学中,教师需根据课程内容,构建音乐歌曲和学生现实生活的桥梁,并将深入情境的律动当作学习音乐的体验,从而使学生步入音乐学习的情境。例如,歌曲《洗手绢》进行教学时,音乐教师可引入劳动情境,让小学生模仿生活中见到的洗手绢的情境,回想与体验,让学生通过交流与总结洗手绢的过程,比如不断搓揉、挽起衣袖、挂在衣架上晾晒、挥手擦汗等等,以劳动情境再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能在不知不觉当中,将生活体验渗透到音乐歌曲的学习当中,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在音乐律动当中逐渐学会歌曲,并感受到“曲

义”。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并通过情境律动的创设,促使学生掌握歌曲。

(二)以律动把握节奏

教育论指出:多感官协同、直观形象的活动,不仅能突破小学生的认知,还是实现抽象建模的捷径。小学低段的音乐教学中,节奏不仅是音乐的灵魂,还是音乐的教学灵魂。对于人而言,生来就是有节奏感的,律动教学,需引导学生通过身体动作对节拍与节奏进行感受,实现音乐的表现,这通常是一种重要教学法。因此,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按照节奏的特点,设计相对简单且形象的律动,比如四分音符如走路、八分音符如跑步、前十六与后十六的音符如奔跑的骏马。之后,根据歌曲的教学需要,通过节奏,指导学生通过游戏模仿,做律动。以这种方式,学生的身心就会不自觉融入音乐的节拍、节奏、旋律,不论是对于音乐的节奏把控,还是对感知力的提升,都具有显著的效果。总之,通过节奏特点,不仅可以使学生找到现实生活当中的律动原型,还能构建律动与节奏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准确把握音乐歌曲的节奏。

(三)以律动理解歌词

新课标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属于美育的主要手段,需将审美教育作为核心,并贯穿在整个音乐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对小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小学音乐的教学中,通常是学生学习唱歌、歌词记忆、词义感悟,然后接受美育熏陶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而在教学中,音乐教师能够按照歌词进行动作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记忆歌词,还能通过律动加深学生对歌词词义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实现情操的陶冶。

(四)以律动感受文化

小学低段的音乐教材当中通常包含许多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歌曲,教师可通过教学,使学生领略民族文化。在教学时,教师可按照不同民族的风土民情、特色、文化特征进行动作的设计,使学生充分感悟每个民族的“民族风”。根据各民族的歌曲,以具备民族特征的表演,通常对学生体会各民族的音乐韵味及文化特征有着显著的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低段的音乐教学中,教师需积极转变教学手段,将律动融入,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还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更专心聆听音乐,理解音乐,从而使小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捷,杨春林.“联觉”为小学音乐课开启另一扇门[J].北方音乐,2020.

[2] 陈小雪.用体态律动打造小学音乐互动课堂[J].北方音樂,2020.

[3] 陈彦霖.小学音乐欣赏课审美体验教学研究[J].西南大学,2020.

猜你喜欢
律动教学音乐教学小学音乐
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幼儿舞蹈教育中的律动教学探究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