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食用菌林下栽培技术

2020-02-04 07:59贾宝光
种子科技 2020年23期
关键词:技术

贾宝光

摘    要:主要介绍了林下野生食用菌栽培的意义和现状,以及林下野生食用菌栽培模式的优点和目标,归纳了目前我国林下野生食用菌的主要栽培种类、栽培方式和管理方法等,以期为广大农民栽培林下野生食用菌提供借鉴。

关键词:野生食用菌;林下栽培;技术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0)23-0065-02       中图分类号: S646.8       文献标志码: B

林下野生食用菌种植方式,主要是利用温度适宜、阳光充足、通风效果好、干湿度适宜等有利因素,生产野生食用菌的一种种植方式。林下野生食用菌种植模式中,林地与野生食用菌是两个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体系,林地是进行林下野生食用菌栽培和繁殖的适宜场所,在选择林地时,应优先选择阴凉的、满足温度和湿度条件、土地养分充足的林地。此外,砍伐林地产生的木渣和树皮等,都可以作为林下野生食用菌的种植原料,与此同时,林下野生食用菌种植出现的菌渣等也可以成为林木养分。可见,林下野生食用菌栽培,不仅合理应用了采伐林地剩余的废弃物,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栽培野生食用菌也可以对地表土壤产生保护,有利于促进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

采取林下种植方式与人工栽培相结合的种植方式,成本较低、管理简单,具有良好的生态利益以及经济利益。目前,我国林下野生食用菌种植的发展前景较好,但是仍面临着技术不够先进的问题,种植技术停留在初级阶段,特别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环境条件和土壤、丛林差异,导致适合各个地方的林下野生食用菌品种、原料基地、种植管理方式也各不相同。在进行林下野生食用菌栽培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品种和种植方式。

1   林地筛选

种植林下野生食用菌时,在林田和环境要求方面,周围的水资源和氧气应没有被破坏,以确保林地生态环境较好、产品质量合格[1]。在不能确保水源的情况下,应采用安装管道引导自来水或打井抽取地下水的方式,并确保水质符合生活用水的质量标准。

林地在种植野生食用菌前,需要进行相关处理,如做好畦床、排水沟,以及对残枝废叶的清理工作,畦床的长度和宽度应依据种植的野生菌来确定,畦床需提前做好并晾晒几天,之后在其表面和周围施撒一层石灰,以达到清洁和消毒的目的。

2   林下野生食用菌栽培方式

2.1   林间漏地栽植

林间漏地栽植是使用林地之间等距离的空地,把菌棒摆放在地表面的一种出菇方式,适合在地表面栽植的野生食用菌有香菇、平菇、黑木耳、秀珍菇等。利用林间漏地进行野生食用菌栽植时,因为林地是非常理想的出菇环境,可以降低栽植野生食用菌的价格[2]。同时,为阻止地表面被破坏,也可以提前铺一层膜或摆放一层排架,之后再放入菌棒,如温度和湿度达不到要求,则可以利用建立拱棚覆盖帘的方法进行治理。

2.2   林下野生食用菌覆盖种植

林下野生食用菌覆盖种植,是在林地上开畦、挖坑,将野生食用菌放在畦坑内,再在上面覆盖土层的一种野生食用菌种植方式,适合覆盖种植的野生食用菌有平菇、灰树菇、榆黄蘑、长根菇等。在技术要求方面,对于连片种植的菌棒,要求整齐排列并保留一定的距离,覆土厚度在2~3 cm,可以根据不同的菌种进行调整,例如灰树菇的覆土厚度应<2 cm。覆土结束后一次性浇透水,覆盖一层麦秸秆和树叶,以便于土层的菌丝透气,同时也能防止土壤板结,达到保持水分的目的[3]。如需调整温度与湿度,则要在畦上覆盖塑料薄膜或搭建拱型棚,在畦附近开排水沟。该方式是较常用的一种种植方式,在种植中最好选用不规则的布设,以最大程度上利用周围的小范围,生产出良好的产品,实现休闲采摘的功能,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

2.3   林下野生食用菌播撒栽培

林下野生食用菌播撒种植,是在林下调节出整齐的畦,把野生菌培育养料直接铺设在畦上的种植方法,适合播撒种植的野生菌有羊肚菌、大球盖如、蜜环菌、双胞蘑菇、姬松茸等。在林下播种种植的野生菌培育可以是发酵料也可以是生料,根据当地情况选择种植的品种和方式。当温度升高时,最好选择发酵种植,这是因为生料在高温环境下能够为微生物的分解产生热量,种植过程中会将菌杀死[4]。种植结束后,同样要在上面覆盖一层麦秸秆和树叶,对于一些菌种,当菌丝生满料层时,需要进行覆土才能出菇。也可以在畦上覆盖塑料薄膜和搭建拱棚,对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

2.4   林間野生食用菌空中栽培

应用林木之间的间隔距离,使用尼龙绳和不锈钢铁丝,顺着植物采取沿株捆线,每条线上等距离打结,使用铁丝扭成“S”形小构,使菌袋组成立体种植空间。适合这一方式的野生菌有黑木耳、毛木耳等带袋穴的品种,在东北地区的应用相对较多。

3   林下野生食用菌栽培管理

3.1   温度与湿度管理

林下野生食用菌种植,主要是利用森林提供自然温度、湿度、空气以及阳光充足等环境条件,相对于室内人工种植而言,其管理成本较低。温度控制方面,主要使用覆盖地膜、秸秆或搭建拱棚等措施来完成。正常情况下,菌丝生长所需温度为20~28 ℃,但是野生菌温度差距较大,低温型子实体的生长温度为12~20 ℃,中温型子实体的生长温度在20~25 ℃,高温型子实体的生长温度在25~30 ℃[4]。湿度调节管理方面,主要根据野生食用菌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进行,在菌丝生长阶段,大多数野生食用菌要求养料的一般含水量为60%~65%、空气湿度为60%~70%,子实体培育阶段则需要潮湿的环境,一般要求控制在85%~90%。但是,不同的野生食用菌种类对湿度的需求也不尽相同,需要科学管理。

3.2   病虫害预防

相比温室和大棚栽培,野生林下食用菌种植的病虫较少,主要的预防和处置方式包括:①提前准备好干净的种植环境,在种植和摆放菌棒前,对畦床进行彻底清理,清除枯枝烂叶、杂草、存水,隔离污染源;②在畦床和土壤上喷洒石灰,进行彻底清理;③在畦床上方和环境周围挂粘虫板,以捕捉蚊虫;④在栽培期间,如发生小范围的细菌破坏,应及时对感染的部位应用石灰粉进行清除,并且清理受到污染的菇体,减少污染源;⑤若产生比较严重的病虫害时,可采用国家规定应用范围内的农药,及时进行防治[5]。

3.3   林下野生食用菌地表种植

林下地表种植是把菌棒摆放在林下地表上进行出菇的方法。为了避免菌棒与地面接触产生污染,要求在地表上铺膜后再放置菌棒,也可以将菌棒放在架上。如广西有些林场种植野生食用菌时,在林下搭建距离地表面15 cm左右的竹排和木架,再摆放3层菌棒[6]。

3.3.1   种植方式

林下种植是在林下做出规定的畦床,在畦床上面直接存放发酵料和生料,促进野生食用菌出菇的播种方式。种植后用稻草和树叶等覆盖在畦床上,以阻挡降水的冲刷,同时也要保持水分和遮阴,调整温度和湿度,还要求对畦床上覆盖塑料膜或扣拱棚,有效管理出菇情况。适合林下播种种植的野生食用菌有草菇、姬松茸、香菇、羊肚菌、大球盖如、双胞蘑菇等菌种。

3.3.2   接种方式

林下接种种植需要将菌丝人工接种到规定树木的根部进行生长,合成分享养分的共生体菌根的方式。该栽培方法适用于一些珍稀的菌根型野生食用菌,例如块菌、牛肝菌。

在我国云南地区,将浅褐色网柄牛杆菌嫁接在柚子根系上,进行仿生种植出菇,嫁接种植的柚子园,逐步发展成浅褐网柄牛肝菌与柚子一样,同期、同时丰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4   适时采收

采摘是野生食用菌种植的最后一步,想要保证野生菌的食用质量,在采摘时要在做到“切合时机”,即根据野生菌的食用菌类、用途标准、是否鲜销、制罐、保鲜出口、干支、产品效益等多方面因素,结合其生长的形态特点进行观察。如平菇,当其菌盖充分展开、边缘收紧、颜色变化、菇形重叠若覆瓦状况时采摘,品质最优;双孢菇制罐时,则要求菌盖内卷时采收,鲜用的可适当偏大一点,在菌盖刚展开没有破坏时采摘;草菇在菇蕾最大限度,底部宽、顶端尖时采摘。

5   结论

林下食用菌栽培是现代林下经济的重要栽培模式,林地建设与食用菌栽培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目前,我国食用菌林下栽培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为进一步促进食用菌林下栽培模式的发展,围绕食用菌的种类、栽培基质、栽培地选择、栽培模式、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为广大农民种植林下食用菌、大规模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1 ] 张平,周祥斌.粤北林区灵芝林下栽培模式项目可行性分析[J].绿色科技,2019(13):145-146,148.

[ 2 ] 李恩菊.貴州地区野生食用菌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J].中国野生食用菌,2019,38(10):5-8.

[ 3 ] 施挺有,李向梅,刘琼波,等.林下珍稀野生食用菌生态培育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J].中国科技成果,2019(5):76-77.

[ 4 ] 刘斌,迟蔚,李江宇,等.云南省野生食用菌经济栽培品种及产业经济分布分析[J].中国野生食用菌,2019,38(3):41-43.

[ 5 ] 桂科志,严生德,苗希春,等.促进海东市野生食用菌循环经济的思考与建议[J].青海农技推广,2019(2):38-40.

[ 6 ] 周伟,王淑华,王丽红,等.林下仿野生栽培平菇催菇方法的试验[J].新农业,2015(21):50-51.

猜你喜欢
技术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