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林地更新造林的密度及方法探讨

2020-02-04 07:59何成林
种子科技 2020年23期
关键词:密度方法

何成林

摘    要:更新造林是我国林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该种造林方式的开展,可有效提高造林效率与质量。在山区林地更新造林工作开展过程中,对造林密度与造林方法提出更高要求,为达到林地覆盖率的预期建设目标,保证林木的健康生长,实现生态平衡,需遵循相关更新造林工作原则,并选择合适的造林方案,保证造林密度可靠性,促进山区林地的可持续发展。就山区林地更新造林的密度与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山区林地;更新造林;密度;方法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0)23-0071-02       中图分类号: S725       文献标志码: B

在我国林业战略发展过程中,应当突出山区林地更新造林工作,采取合适的造林技术方案,对其造林密度与方法进行有效控制,达到预期造林生态调节目标,不断增加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生态、文明的社会环境。

1   山区造林密度与林木生长关系

在有限的山区栽种面积内开展更新造林工作,对植物林木的定植密度具有科学要求,因为林木的定植密度会对整体林木的森林郁闭情况产生很大影響。山区造林密度与林木生长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造林密度与幼林郁闭度存在密切关系,造林密度越大,单位面积的林木数量越多,相邻林木之间相互连接,所需的年限较短,此时整体林木的郁闭越早。若林地的造林密度较小,则林木生长稀疏,相邻林木树冠之间的接触时间年限越长,此时该区域林木的郁闭需要较长时间。林分郁闭度是人工造林发展的重要指标,该项指标反馈了森林的成熟度,代表人工林达到一定的生态规律。若基于人工造林生态需求,目的是实现森林的最大生态效益,应当在短时间内加速林分郁闭,合理增加更新造林的实际密度。但是,林分郁闭时间过早,此时的林木没有充分发育,造成林木的胸径较小,森林整体的生态抵抗能力较差,一旦受到外界生态环境的冲击,很可能对人工林造成很大影响[1]。

第二,山区造林密度与森林抚育的关系非常紧密,因为造林密度的不同,将对林分的抚育时间产生很大影响。如更新造林的密度较大时,林分的郁闭较早,将使得林木的抚育时间、周期缩短,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但林分郁闭过早,可能会导致幼林分化,需要工作人员进行间歇采伐处理,增加后续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由于定植密度较大,工作人员需进行多次的间歇采伐,使得人工、设备费用增加,导致整体工作成本上浮。若林间的造林密度较大时,工作人员没有进行技术的间歇采伐处理,没有对山区的林地进行定植密度处理,将直接影响到林分的生长效率,对未来的林木生长质量与产量造成直接影响。

2   山区林地更新造林的工作方式

在山区林地更新造林工作开展时,为实现科学造林工作目标,应当选择合适的造林方式。在更新造林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对林地采取分类经营、人工更新、天然更新等方式结合的策略,以保障山区林地更新造林工作开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在明确了合适的更新造林方式后,方可促进山区林地更新造林工作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促进更新造林工作效率提高,不断增加我国林地的覆盖面积,实现林业战略发展目标。

2.1   有效控制更新造林质量

在山区更新造林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结合不同地域的生态功能进行划分,进而明确山区更新造林工作方式方法。如河流两侧的山区、山区公路、自然保护区、高山陡坡、国防林业区域等,为达到预期更新造林工作效果,应当根据山区造林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封山育林的工作策略,加速林地生态环境的恢复,促进林地植被的生长。如一般的生态保护区域开展更新造林工作时,应当加强人力资源的干预工作,实现对山区林地的合理管控与培育。为保障林地密度的合理性,应当对管理区域的林木进行间歇性采伐或选择性采伐,以保证林木经营控制的合理性与可靠性。通过因地制宜的林木经营发展,可有效提高林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商品林经营管理工作开展时,可采取集约化经营管理方案,以加速商品用材生产基地的建设,推动林地生态保护与商品林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实现预期山区更新造林的工作目标[2]。

2.2   以人工更新为主

在山区开展更新造林工作时,应当坚持以人工更新为主要策略、以天然更新造林为辅的更新工作方式,以保证山区更新造林工作开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笔者认为不同地区在开展山区更新造林工作时,应当尝试结合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与林木生长的实际情况,进而采取合适的更新造林工作方案。如甘肃临洮地区进行山区更新造林工作开展时,为达到预期的造林工作目标,将人工更新方式与自然更新方案进行有机结合,使得山区更新造林工作质量得到一定保障。例如,部分区域出现采伐痕迹,则可采取人工更新造林的方式,加快山区林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发挥出人工更新造林工作价值;若相关区域的林地自然环境较好,没有受到人为的破坏,则可采取自然更新造林工作方式,以提高林地的整体生态稳定性。在实际采伐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最大限度地保护幼苗,避免后续林地生长受到直接影响。通过人工更新造林工作与自然更新造林工作进行对比分析可知,采取自然更新造林工作方案,可有效降低人力成本的投入,并有效缩短森林的经营周期,实现预期山区林地更新管理工作目标[3]。

3   山区林地更新造林的密度与方法

在山区更新造林工作开展时,需选择合适的造林技术方案,进而充分发挥出更新造林工作价值,达到预期造林工作目标。在更新造林工作开展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技术方案有植苗造林、播种造林等。在实际造林工作开展时,应当客观分析不同造林技术方案的优缺点,并依据山区的实际造林工作需求,选择合适的造林方案,达到预期更新造林的工作效果[4]。

3.1   植苗造林方案

植苗造林技术方案,即移栽更新造林法,该种技术方案在实际应用时,主要是将根系完整的苗木进行造林处理,并完成移栽工作。该种技术方案在开展时,可不受外界环境的限制,且移栽的树苗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后续树苗的成活率较高,树苗的生长更为稳定。植苗造林方案对山区的要求较为宽泛,可选择适宜的造林树苗进行处理,以保证更新造林工作开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在实际树木造林开挖过程中,若对树苗的根系没有进行合理保护,则无法保证后续更新造林工作开展的可行性。如根系受到破坏、根系变形、根系缺水、根系保护不当等,都可能影响到根系的最终生长。

植苗造林技术方案对处理技术要求较高,在幼苗移栽之前,需开展造林地的整地与挖穴工作,为后续造林工作提供基础。同时,工作人员需培育优质的种苗,因为植物种苗的繁殖周期较长,使得前期的投入成本较高,但为保证山区更新造林工作开展的质量与效果,必须保证育苗工作开展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山区更新造林工作开展时,可采取营养钵的方式进行造林处理,该种技术方案不仅可以保证植物根系获得一定营养液,同时不会对植物根系产生负面影响,有效缩短了造林的时间周期,对更新造林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提高了植物苗木的整体成活率。

3.2   播种造林方案

播种造林工作开展时,主要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山区,完成更新造林的前期工作。通过对该造林方案进行分析可知,该造林方案的工作强度较小,前期的人力成本投入较低,非常适宜大面积山区林地工作开展。由于整体造林工作开展简单快捷,因此可有效提高更新造林的工作效率。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采取播种造林技术方案,可保证单位面积造林的工作效率,有效节约造林工作成本[5]。

通过播种造林技术方案与植苗造林技术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在实际造林工作开展过程中,播种造林存在一定的工作短板,如播种后种子的成活率问题,因为大面积播种后,由于后续管理不当或气候条件限制,使得种子的发芽率与成活率较低,无法达到预期更新造林工作目标,直接影响到树种资源的利用效率。由此可见,在该种更新造林技术实际应用时,应当保证树木种子的来源充足。部分珍稀树种进行更新造林时,不宜采取该种更新造林技术方案,其主要是针对常见树木进行播种造林处理。在山区播种处理后,种子发芽、生长需要一定时间。由于该段时间无人管理,种子处于野生环境下,很容易被其他野生动物食用,导致树苗的整体成活率下降。为此,在实际播种后需对幼苗进行一定保护管理,避免受到野生动物的破坏,保证造林的整体密度。在后续对树木造林密度进行管理时,应当依据设计的技术方案进行合理处理,以达到预期更新造林工作目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山区林地更新造林的密度管理与开展方法进行了分析讨论,重点对植苗造林技术与播种造林技术进行了分析,旨在论述更新造林工作开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未来我国林业开展山区更新造林工作时,应当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地理情况,采取合适的山区更新造林技术方案,规划设计合适的造林密度与植物树种类型,以达到山区更新造林工作的预期目标,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 1 ] 王福娴,肖东.山区林地更新造林的密度及方法[J].农家参谋,2020(12):118.

[ 2 ] 刘廣权.山区造林地清理与整地及植树造林技术研究[J].新农业,2019(13):54-55.

[ 3 ] 韩江奎,康忠生.山区整地及植树造林技术[J].乡村科技,2019(15):67-68.

[ 4 ] 陈超.关于对秦巴山区飞播造林的几点建议[J].农家参谋,2018(2):120,122.

[ 5 ] 张占举.山区林地更新造林的密度及方法[J].科技创业家,2014(2):185.

猜你喜欢
密度方法
巧用浮力知识测量密度
学习方法
第4讲 质量和密度专题复习
用对方法才能瘦
“密度”练习
密度的应用趣谈
密度的不变性与可变性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