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互联网+”背景下的远程教育的思考

2020-02-11 12:31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条件互联网+

岳 亮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网络技术与应用逐渐的让人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特别是无线网络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定位技术等的应用,更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让人们的生存状态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从教育教学管理与授课技术上看,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教学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考勤定位电子化、授课辅导网络化,等等,教育教学在内容与方式上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远程教育也迎来了发展良好契机。因为远程教育其本身就是在新的科学技术发展中催生出来的新的教育形式,可以说,其与新技术、与“互联网+”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远程教育的产生、发展与壮大的历史就是在不断地利用新技术与新系统进行不断的优化与更新教育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历史。那么,在新的“互联网+”的技术条件下,远程教育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远程教育在利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互联网+”对远程教育的影响

新的科学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必然会对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影响,特别是与新技术密切相关的远程教育。

(一)“互联网+”对远程教育的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互联网技术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远程教育实际上还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中介的“灌输”教育模式,即教师通过网络授课、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在线听课、完成学习任务。而在“互联网+”的条件下,不仅师生、生生互动已经变成了现实,更可以实现学生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这是由于,“互联网+”所体现的新技术的特性可以对学生的远程学习提供差异性的支持,在大数据等的支持下,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风格、兴趣爱好等可以被确定,并据此提供最适宜学生学习的模式,这是一种最具个性化与自主化的学习模式。从目前的远程教育情况看,比较有代表性的远程学习模式主要有B-learning、E-learning 与M-learning。不仅如此,“互联网+”技术还深刻的影响了远程教育的学习理论。在远程教育刚刚出现的时候,主要是以传统的学习理论为指导。但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今天的“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远程教育在理论上不断地进行着变革、创新。例如,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就是在互联网技术不断成熟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学习理论。此外,在新技术条件下产生的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是如此。

(二)“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

传统的教育就是我讲你听,教师成了中心,也是知识的拥有者与传递者,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怎么讲就怎么听、讲什么听什么。而现代远程教育在“互联网+”等技术的支持下,学生的学习地位有了可喜的变化,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思维习惯与兴趣爱好自主的决定自己的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自主的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与学习路径。这样,他们就能实现深度的学习,在学习中不仅会获得知识,更会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在Web 2.0 这样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学生就可以主动的发起学习主题,并在同伴的共同参与下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在远程教育中,新的互联网技术,例如,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云技术、Web2.0 社交媒体技术及应用、与3D 打印技术等不断地进入远程教育中,给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学习方式的、思维模式的选择。在这些技术的催生下,新的教学方式也不断的涌现。例如,翻转课堂、慕课、智慧校园、微课、教育大数据与创客教育,等等。这也给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

二、“互联网+”条件下远程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①。作为远程教育领域的一线教育教学人员,要把“互联网+”这样有利的技术充分的利用好,研究新的教育形式、在不断地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使“互联网+”与远程教育有机的融为一体,让远程教育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换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互联网+”条件下远程教育需要破解的问题

新的教学条件下,需要新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因材施教问题

对于学生而言,最能与其学习风格相一致的教学对其发展是最有利的,否则,学生就可能学不进去,严重影响到学习效果。其实,这现象就是因材施教的问题。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时代,因材施教存在很大的困难。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云技术等已经逐渐成熟并广泛得到应用的条件下,因材施教应该成为现实。因为新的技术可以让学生不再被时空条件所局限,学生完全有能力在新技术的帮助下,短时间内“思接千载、神游八荒”。但是,通过对现有的远程教育平台及其教学方式进行审视,我们就会发现,目前尽管技术条件已经成熟,但是因材施教仍没有做到位,在一定程度上还有“灌输”的痕迹,主要表现为教学设计比较单一,教学方法也不多样,教学内容与评价等也与因材施教有一段距离。例如,一些教师在设计网络课程的时候,采用的仍然是传统课程的授课模式。绝大多数的MOOC 课程设计无法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因此,在新技术支持下的远程教育,研究利用有利条件,把因材施教做实是一个重要课题。

2、教学资源的公平公正问题

从理论上看,在“互联网+”条件下的远程教育,其在教学资源的分配上会很好的体现教育所提倡的公平公正原则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利用开放的学习资源需要正常的身心状态,这样,对于一些残障学生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还有,新技术支持下的远程教育所提供的资源需要学习者具备基本的网络与计算机或智能手机等设备,而对于一些贫困学生,这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所有这些,都是远程教育需要解决的有关教学资源公平公正的问题。

3.学生的学习维持问题

在远程教育中,存在一些明显问题,即学生的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在学习中,由于一定的虚拟性的影响导致学习效果的维持时间短、记忆保持不好,这样,在考试时学生的考试分数很低,不及格的学生较多。即使当下的MOOC、微课程、视频公开课等均都难以逃脱这种现象的束缚②。

(二)“互联网+”条件下的远程教育展望

1、“互联网+”必将开启远程教育新时代

在“互联网+”这个新时代,远程教育在技术手段上已经从以前的单一媒介技术发展到现在的复合媒介技术阶段与多媒体技术阶段了。这是一个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的新时代单独作为远程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在“互联网+”的技术条件下,“互联网+”成为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为远程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操作系统”与“通用软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新的远程教育活动。这种新的远程教育时代有着自己的理论基础,即智慧教育理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与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着自己的技术基础,即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云技术等。

2.“互联网+”将促进远程教育观念的转变

“互联网+”进入远程教育领域,如果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一方面,新技术进入远程教育会有效解决传统教育或者原有落后技术存在的问题与缺欠;另一方面,如果从人文角度看“互联网+”进入远程教育,那么,其会带来诸多理论、理念的转变,很多以前的障碍与问题会迎刃而解。“互联网+”的新的技术条件下,远程教育除了要遵守原有的教育教学规律外,还要遵守互联网世界的伦理精神与规律,以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去克服传统思维的不足,促进教育者、学习者观念的改变。

3、“互联网+”将促进远程教育理论的更新

实践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对理论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更新要求,“互联网+”条件下的远程教育实践,尽管应有了新的理论支撑与指导,诸如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等,但是,具体到应用层面这些理论仍然存在一定的短板与局限。例如,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在理论上说明了建立连接与网络,对于联通主义学习的本质规律缺乏透彻的解释,更没有对网络条件下的交互性学习做出富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阐述。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理论研究者、远程教育的从业人员科学的吸收“互联网+”的本质思想,依据新技术的特点与规律,做好理论更新工作。

4.“互联网+”将有利于泛在学习环境的形成

所谓泛在学习环境,通俗地讲就是学习活动无处不在,由于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无线网络技术的成熟与普及,在“互联网+”的条件下,无所不在的学习资源、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无所不在的互动交流成为可能。在“互联网+”的技术支撑下,学习环境将不会像目前这样有一个固定的中心,而是一个随时随地可以学习的交互网络,在这个网络世界,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可以在线进行各种各样的学习交流与情感交流。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可以构建一个学习者的模型,这样的模型能够与现实世界的学生形成精度极高的匹配。远程教育所形成的新的教学系统,必将有利于泛在学习环境的形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方便的时间与地点进行有效的学习与探索。

注 释:

①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EB/OL].[2015-12-10].http://www.gov.cn/xinwen/2015-05/23/content_2867645.htm

②刘路,刘志民,罗英姿.欧洲MOOC 教育质量评价方法及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15(5):57-65.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条件互联网+
排除多余的条件
选择合适的条件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因材施教,拓宽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之路
认同或对抗——论执政条件下的党群关系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