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博物馆藏北宋银果盒赏析

2020-02-14 15:42钱雨杜凯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期
关键词:佛教

钱雨 杜凯

摘 要:金银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历来为世人所喜爱,具有各种美好的寓意。含山博物馆馆藏北宋银果盒为佛教舍利瘗埋的葬器,有着特殊的功能、特别的器型、特有的纹饰。其珍贵稀少,具有多重价值、多重意义,内涵丰富,可观性高。

关键词:褒禅山;银果盒;佛教;舍利瘗埋

1967年春含山县褒禅山寺宝塔地宫出土了一些唐宋寺院文物,其中有一套珍贵的银果盒,相关的文物出土情况和介绍也已公诸于众[1]。2004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中指出,全国出土的北宋后段“铭记年代或年代确切的金银器有五件”[2],而含山博物馆所藏北宋大小银果盒独占两件,由此可知其稀见与珍贵。前人详于介绍,未深入考证和赏析,本文试从功能、器型、纹饰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其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以求教于方家。

1 特殊的功能

含山博物馆馆藏银果盒(图1)一套两式,因其形似瓜果,造型精美,形象逼真,取名为果盒。其实际功能和用途不同于常见盛放水果的银质果盒,而是与佛教舍利瘗埋制度有关的葬器。据《大藏经·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记:“佛告阿难:‘吾虽灭度后,留钵及舍利。若有贤者,肃心奉养,终皆升天。”其中提到“肃心奉养”佛的舍利,“终皆升天”。由此可见,人们瘗埋和供奉舍利最初是为了“终皆升天”的愿望。

盒作为舍利盛放器皿,常见于地宫发掘。含山博物馆馆藏银果盒器型较小,出土时盛放着五色舍利数枚。同时小银果盒上镌有文字:“和州在城廂清信弟子趙永康捨銀合壹隻舍利并薩菩石及宋通錢貳佰文,保平安元豊三年八月題”,明确表明了其用途和功能。铭文清晰的记载了佛教信徒赵永康供奉了“银盒”“舍利”“萨菩石”“宋铜钱两百文”四样物品,反映了当时的舍利瘗埋制度。其中“萨菩石”就是菩萨石,即水晶。舍利的来源也很清楚,是赵永康捐赠的。士大夫收藏和施舍舍利的记载仅见于苏轼《舍铜龟子文》[3],含山博物馆小银果盒又提供了实物证据,对研究中国舍利瘗埋制度意义非凡。

从现有的北宋舍利盒情况来看[4],这样成套的舍利盒较为罕见,唯有浙江黄岩灵石寺出土过相似文物。

2 特别的造型

大银果盒,银质,上下盖,子母口,表面鎏金,表层氧化呈灰白色。整体为宝相花造型或宝莲花造型,宝相庄严,流光瞩目。盒顶、盒底皆是宝莲花形,十棱即十瓣,是八瓣莲花的变形,象征佛光普照的十方世界。“八棱体金银器是宋代富有特色的造型”,而纵观出土的金银器,十棱体金银器不常见。十棱完美对称,技艺高超。盒顶又如伞盖,即华盖,是佛说法或讲经论道时,笼罩遮覆在佛头顶上华丽的伞形状装饰。象征佛逝后依旧说法于天地间,表达了佛的宏愿和大慈悲。盒底如莲花,象征佛脱六尘,脱胎于尘世间,而高于尘世间。告示人们,得道成佛,需脱尘而修。上有华盖,下有莲花宝座,同佛升堂讲法时的状态一致。

大银果盒造型独特,它首先继承了瓜棱型瓷器的造型。如黄岩灵石寺塔第四层北天宫铁函内出土的北宋乾德四年(966)青白瓷盒与之相似,但其棱数为八,上下平整,易于安放,有别于大银果盒。其次,俯视大银果盒,为十棱(瓣)形,与葵花形铜镜极似。葵花形铜镜为唐代首创,使用普遍,深受百姓喜爱。从盒顶到腹部的纹饰中间有明显的一道折痕,层次分明,与铜镜有着较多共同性。由此可知,大银果盒吸收融合了多种造型,才形成现独特的造型。

小银果盒,高4.5厘米,口径7.4厘米,银质,上下盖,呈圆形。盖弧度大,非平面,与同类舍利盒相比更具立体感和美感。因其边厚内薄,上下略有变形。其造型古朴,光泽流动,异常美丽。浙江黄岩灵石寺舍利银盒大小与之相似,也成套装,由内到外分别是金、银、铜。如从早期的函、舍利塔、金棺银椁等舍利容器的先后演变思考,舍利容器从大到小,从精致到朴素,从复杂到简单,体现了舍利信仰的变化。从同时出土的舍利可以看出,瘗埋的舍利替代品增多,不局限于舍利。随着佛教的深入发展和传播,人们越来越重视佛教,尤其是北宋时期皇帝和士大夫的推崇,加上“禅教相参、儒佛并举之风”,对舍利的需求和渴望增多,出现大量的舍利替代品。

3 特有的纹饰

大银果盒在接口处各有一道制作精细的花纹图案,上下一致。这种花纹图案为珍珠地缠枝纹(图2~图4),又称为珍珠纹衬地花朵缠枝纹,可细分为珍珠地纹和缠枝纹两种。这种组合式的纹样多见于北宋年代瓷器上,一般又称为珍珠地划花,集中出现在河南、河北、山西三省,最早出现在河南密县,出土最多则在河南登封窑。这种纹饰出现在唐代金银饰上亦不多见,如镇江博物馆馆藏丹徒丁卯桥出土的鎏金鹦鹉莲瓣形带盖银盒通体带有类似衬底纹。不过这种纹路较为细小,密密麻麻,因此称为鱼子纹。从周边连续的缠枝纹和莲瓣盒形等推演,金银器上的珍珠地纹极有可能由鱼子纹逐渐演变而成。

后世金银器上也极少,仅河北定县静志寺地宫出土的北宋金棺和内蒙古赤峰阿鲁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的辽代鎏金铜饰有类似珍珠地纹饰。其中缠枝纹为忍冬缠枝纹,“是波状组织,间以花或叶,有的是单向,有的是双向,花或叶一般呈三叉状,或三个花瓣、或三个叶片与一个瓣或叶相对排列。”忍冬即金银花,因凌冬不凋,喻示人的灵魂不灭,常用于佛教。上下各一层,纹路前后相续,首尾相接,预示着生生不息、轮回不已的精神。又线条流畅,像浮动的流云纹,舒卷漫天,象征着高洁神圣,以及对西方极乐世界的向往和描绘。整体正如佛家所言,“一花一木皆世界”。

小银果盒素面无纹,但“需要注意的是,没有纹饰的素面也可以视为一种纹饰”。这反映了宋代金银器仿古的一个趋势。口腹处刻有铭文一周。古时“文”与“纹”字通,文字也可视作纹饰的一种。字体有着明显的欧柳体痕迹,铁画银钩,清秀峻丽,有别于雕版印刷品上的宋体字。

4 结语

含山博物馆大小银果盒的出土和发现,从功能、造型、纹饰等方面反映了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首先对考古和文物研究有重要意义,功能上作为套装舍利盒,不同于一般银果盒;造型上有别于其他舍利容器;纹饰上又有别于其他金银器,明显吸收了瓷器、金银器、青铜器等多种元素。另大银果盒口腹纹饰,呈条带状,常见于敦煌和石窟等佛教胜地,又与石画、石刻联系紧密,呈现了多元化融合发展的趋势。其次学术意义明显,主要体现在佛教研究。盛产珍珠地缠枝纹的河南、河北、山西一带,佛教在这里的发展渊源深厚,地处长江附近的含山与佛教南传之间的联系发人深省。最后文化教育意义深远,“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愛旧邦”。这些文物作为实物文献,真实地保存了近千年的历史痕迹,是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智慧结晶。不仅能激发人们强烈的家国情怀,也能激起更多人加入到文物保护和继承的队伍中。■

参考文献

[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杨伯达.中国金银器玻璃珐琅全集2 金银器(二)[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

[3]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苏轼全集校注[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

[4]冉万里.中国古代舍利瘗埋制度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佛教
佛教艺术
浅谈泰国佛教
专心致志(大家拍世界)
佛教造像
并蒂莲华
中西的绘画与雕塑
看中国·在浙江
美国佛教的传播经验
中国新疆早期佛教彩塑的形成与发展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