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区域产业升级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0-02-15 22:07赖晓桦李宁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营销界 2020年4期
关键词:广西专业课程

赖晓桦 李宁(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背景

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职院校发展和专业建设赋予了新的使命,要求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地方乃至国家发展计划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广西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业服务化方向转变,持续打造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等九张创新发展名片。以上汽通用五菱、柳工机械为代表的广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促使高职院校对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等进行改革。围绕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 条)、《广西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精神,打造服务广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升级发展的高水平专业群,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已成当务之急。

■ 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一)专业群组建思路

结合我校的优势特色专业,围绕广西先进制造业职业岗位群,以“先进制造工艺技术集成与应用”为核心,按照“职业岗位相关、核心技术(技能)相近、专业基础相通”的组群方式,以全国示范专业—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为龙头,融合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围绕智能制造技术领域,面向机电产品智能制造、机电产品数字化设计、焊接机器人系统集成、工业控制网络应用等关键共性技术组建专业群,并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强强联合,共同开展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这一方案为广西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提供先进技术与人才支撑,引领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专业群建设措施

1.构建校行企“三方联动”产教融合平台

紧密对接广西工程机械、船舶、汽车等装备制造产业,以行业协会为纽带,与中国焊接协会、广西机械工程协会、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广西柳工集团、上汽通用五菱等行业协会和知名企业,按“多元投入、开放共享”的原则共建产教融合发展平台—智能焊接与信息化技术应用创新服务中心,中心下设“现代焊接技术中心”“先进自动化智控技术中心”“‘互联网+’技术中心”“产品设计与创新技术中心”和“工业机器人技术中心”等5 个运行载体。该平台为现代学徒制试点、AHK 双元制试点、汇博学院混合所有制专业试点、欧姆龙订单班、企业员工培训等合作办学模式提供了载体,使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共同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实现资源共享、协同育人、合作共赢,使校行企“三方联动,产教融合”,是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的重点环节。

2.创新校企对接“五化融合”育人模式

对接广西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以学生多样化成才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立德树人和工匠精神培育贯穿全程,按照岗位标准与专业标准对接、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工作任务与教学项目对接、生产现场与实训基地对接、技术团队与教学团队对接的“校企五对接”的原则,将焊接机器人操作员、工业机器人装调维修工、智能制造系统应用维护师等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课程设计项目化、课堂教学信息化、项目带徒导师化、社团活动创新化、竞赛训练梯队化的“五化融合”育人模式,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

3.重构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

按照“基础平台+方向模块+综合拓展”三层模式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实现“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

底层共享:通过深入分析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提炼专业群培养人才的共性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构建专业群共享平台课程,即“通用课程”,以此平台为基础开展专业通识教育。

中层分立:根据专业群所面向的特定“服务域”,在分析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其他专业共性的基础上,围绕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专业群核心课程,即“交叉课程”;在分析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其他专业差异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分流培养的特点,建设富有特色的5 个专业“模块课程”。

高层互选:根据“服务域”人才需求特点及趋势,构建4 门专业群互选拓展课程,通过实际工程项目实现跨界融通,即“互选课程”,体现专业群的适应性和拓展性。

4.建设德育素质教育特色课程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重点提升人才政治素质,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内容,双创教育、劳动教育融入贯穿课程体系,行业企业评价标准融入课业评价,实现全方位育人。将科技史、工程师史等宣扬爱国情怀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实现课程思政;将中美焊接协会联合制定的《国际机器人焊接培训与认证标准》等相关职业标准和教学资源纳入课程内容;将TRIZ 理论与应用、公益劳动等双创课程和劳动教育课程嵌入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将5S 管理、职业规范等职业素养融入课业评价,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在立德树人、双创教育、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并重培养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5.打造“大师示范、名师领衔”的师资团队

聘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大国工匠”—高凤林、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广西工匠”—郑志明为客座教授,牵头成立“高凤林大师工作室”“郑志明大师工作室”,示范智能制造领域高超技能、传承工匠精神;聘请广西理工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陈良教授,组建教学名师工作室,领衔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以大国工匠为引领,打造科研能力强的应用研发团队,聚集和培养更多的青年骨干教师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项目研发,形成“专业理论指导项目研发,项目成果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国家级教学名师工作室牵头,采取“聘、培、带”及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打造跨专业、跨校企的高水平教育教学团队。

6.共建“线上+线下”专业教学资源库

坚持“服务型、公益性、开放性、共享性”的原则,与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南宁市焊接协会、北京华晟云联公司合作,构建基于“云技术”的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平台,借助平台支持多个院校、企业的联盟合作,促进专业教师之间、教师与工程师之间的交流合作、经验分享、资源整合,形成合力。同时,其服务对象从教师、学生扩大到企业职工和社会学习者,探索建立基于资源库应用的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机制,为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提供条件。

教学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平台服务性。遵行服务教学、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原则,建设服务型课程资源库。构建辅学辅教的MOOCA 平台,涵盖素材、微课程、课程三个层次的内容,实现系统学习与辅学辅教的完美结合;借助平台二次开发接口可实现高效动画、实物仿真等深度开发,提供了优秀资源“共创”的条件;采用软性课程与软仿真,实现云端的3A 学习。

教学模式创新,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在线的项目化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实现“边学边做边讨论”的“互联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提供线上考核方案,主要是针对不同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阶段提出的考核要求、考核方式与方法等方面提出的考核指导性文件;创新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训结合的认证培训模式,即网络学习操作+现场实训+认证中心模式。

■ 未来展望

在专业群建设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改进措施,并致力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改革推进:

(一)重组课程内容,开发活页式特色教材

通过组建活页式立体化教材开发团队,重点建设体现教学特色、适应教学需要的课件、题库、视频、微课、动画等生动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在立体化教材的基础上,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项目),按照工作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教学活动,开发核心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工作页。

(二)推进教学改革,探索混合式、模块化教学

依托现代学徒制、AHK 双元制试点班,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模式。在深入分析每个职业和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和要求,将教学大纲和教材编排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开发一体化教学工作页,设计有效的培养过程,选拔模块化教学各模块的讲师,做好教学团队分工协作,采用过程性、阶段性、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三)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参与行业国际标准制订

与德国工商大会、美国焊接学会、日本欧姆龙公司合作,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联合举办AHK 中德双元制职教项目、中美国际机器人焊接培训与资格认证项目、中日欧姆龙智能制造与精益生产中心等项目,提升专业群国际合作办学能力;与中国焊接协会、美国焊接学会、德国焊接协会合作,开发以机器人焊接技术为核心的行业发展急需的“机器人焊接人才培训与认证”国际标准,建立“国际机器人焊接培训与认证”中心,合作开展人才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推动国际焊接行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广西专业课程
广西贵港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