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吉林师范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

2020-02-15 09:02滕洪辉赵雪松任百祥
山东化工 2020年3期
关键词:环境工程应用型课程体系

任 新,滕洪辉,汤 茜,桑 磊,赵雪松,任百祥

(吉林师范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党的十九大以来,尤其是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召开之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1-2]。这就对环境类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环境类行业的人才能力提出了要求,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教育部于2002年提出了地方高校应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理念[3]。2015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地方本科高校要转型发展[4-5]。随后,吉林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在省属普通本科高校中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吉林师范大学积极响应并执行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政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组织了一批非师范类工科专业开展专业转型,环境工程专业为转型试点专业之一。

环境工程专业于2002年设立,经过多年的发展,专业被相继评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专业等。结合现在环保行业的需求和转型工作的要求,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教学资源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改革,以达到适应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更好地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下得去、用得上、信得过和离不开”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的。

1 环境工程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人才培养经验,通过与行业领域内相关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座谈与咨询,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以地方需求和行业需求为立足点,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实训为重点、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培养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环境工程专业领域内能够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相关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在课程体系设置汇中融入了环保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案;建立了“2+0.5+1+0.5”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础学习-认知实习-专业学习-生产实习-技能学习-工程训练-企业实习-毕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了“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加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增设了工程实践、案例分析、顶岗实习等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2 教学改革实践措施

在多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等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认真规划,形成了自身的改革思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积极利用校内、校外教学资源,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的创新型课程体系,大胆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着力打造适合地方院校应用工程型技术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2.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专业在培养方案制定时与行业和企业密切合作,着力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强化培养人才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相融合、综合运用与创新意识相促进为目标,创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内基本素质培养、专业学习和校外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在2016版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创新创业实践、工程案例分析等课程。

2.2 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

专业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本着“厚基础、强能力、重素质”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了核心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构建了“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完善专业主干课程群的建设,形成了“理论学习-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工程实践”等多环节联动的课程体系。着重优化提升了实践类课程的数量与比例,在2016版培养方案中,实践课门数分别为37门,学时数占比分别为44.9%。

2.3 实践教学改革

专业群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行业的实际需求“嵌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受到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由认知到探索、由理论到实际的训练。2016年至今,共选派198名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其中20%的学生在实习单位就业,并迅速成为技术骨干。

3 教学资源建设

(1)环境工程专业着力打造双型教学团队,具备一流课堂驾驭能力的教学型团队和具备体验式教学、工程化教学能力的实践型团队。由教学团队组织课程建设,团队成员定期进行交流、学习、讨论,制定课程群的教学方法、课程建设的学期、年度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开发教学资源,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及研究。近3年,共建设了校级精品课、育人示范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共7门,出版教材1部。获批省级教改项目7项,发表教改论文41篇,出版专业教材1部。

(2)专业着重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验教学条件。在实践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逐渐培养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为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保障;在实践教学软件建设方面,以《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三维仿真技术,与北京欧倍尔软件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有机固废厌氧发酵3D仿真实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建设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发挥虚拟仿真教学直观、生动以及身临其境的优势,为学生展示有机固废厌氧发酵的设备及处理工艺流程;学院设立了电子阅览室和图书资料室,购买了大量专业书籍和工程设计手册,便于学生了解专业,懂得专业,深入专业,弥补与拓展知识;在实践教学硬件建设方面,学院为了支持专业群的教学发展,投入专项资金1600余万元,购置大量的实验仪器设备,建设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实验室和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实验室,成立了创新创业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活动实践平台。

(3)专业积极引入外部资源服务教学,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在长春、四平、大连、北京、深圳等地共建设43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16个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涉及到环境检测、环境影响评价、垃圾处理、环保工程、市政工程设计等多家企业以及相关事业单位,保证了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从企业聘任经验丰富的专家、技术骨干26人作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进校园、进课堂,参与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引入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导论》等国家级精品课程,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4 校企合作及企业参与度

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提高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企业参与度。校企合作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将学生培养与学生就业相对接,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在实践课程体系中,充分发挥企业实践基地的作用,建立指导教师责任制,由各专业和企业各自选派指导老师共同进行指导。专业指导教师定期到实践基地考查,了解学生实习工作情况,指导学生,并向院系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根据检查及反馈情况及时向实践基地沟通协调,调整教学方法,充分满足广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企业配有校外指导教师,负责实习学生的日常工作安排、工作内容指导和联系学校等工作。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融合度明显增强,近4 年,专业与企业联合开展合作研究11 项,为地方环境保护工程提供技术支持13 项,为地方政府环境管理提供咨询25 项,获得了横向课题经费560余万元。

5 教学质量保障措施

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和培养方案,通过教学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本专业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使人才培养的各项要求能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落实。要求各任课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备课,课件制作精良,针对本专业特点重视实际案例分析,强化实践教学,同时构建课程设计、认知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等多种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从业技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主要措施有:

(1)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有教学常规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听课制度、导师制度、考核制度等多项教学质量监控举措,措施开展扎实有效。

(2)成立教学督导组,由专业负责人、系主任以及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制定详细的听课计划,充分发挥督导组的职责,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促进教师教学改革工作。近几年,督导组成员每学期平均听课次数20次以上,及时有效的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效果进行评估,对教师的授课提出意见,教师的教学水平显著提高。

(3)实施每周一次的教学管理团队例会制度,及时总结上一周的教学管理工作和制定下一周的教学管理计划,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推进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6 结语

环境工程专业通过专业培养计划的重构、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与环保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达到切实通过转型发展为区域、吉林省乃至全国环境保护产业服务的目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显著提升,得到了社会企业的赞誉。

猜你喜欢
环境工程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装备环境工程
探讨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中常见问题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处理措施分析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