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角度浅谈通识课程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中的衔接作用

2020-02-15 09:02潘丹萍时焕岗
山东化工 2020年3期
关键词:通识环境工程专业课程

曾 凡,潘丹萍,时焕岗

(南京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环境工程专业便是应时代发展需求而产生的一门专业学科。根据普通高校的培养方案,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具备“城镇水、气、声、渣等污染防治及给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技能,能从事相关部门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技术”[1]。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是与之不协调的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难却成为广泛的共识。在就业的严峻形势下,部分高校特别是高职高校对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开设具有自己特色优势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专业型技术人才”。于是,“工程能力的培养”、“校外实习基地”、“动手实践能力”等重基础、重实践的布局,而对学生的“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进行边缘化处理。但是,这种导向又造就了另外一种现象,“有知识,没文化”。如何处理好“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共处问题,是现在大学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之一。

1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是大学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通识课程。大学的通识教育是基于以下几个目标而进行的:首先在于“满足人们精神心灵自由”,同时要体现“尊重生命生活价值”、达到“倡导资源善用、宇宙和谐”的效果[3]。基于此,复旦大学将该校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划分为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六大模块[4]。同样,中山大学建立了 “中国文明,全球视野,科技、经济和社会,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四大类的通识课程[5]。

通识课程不在是“狭窄”的泛泛概论,而是涵盖了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维度的具有足够“宽度”的课程体系。通识课程的设立应该立足于专业基础课程之上,而又不局限于专业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对专业问题的展开和思考方式的多样化。

例如,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时,就可以与我国文史经典中的“焚林而田,竭泽而渔”、“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等警句名言衔接;而讲到“环境容量”的概念时,就可以与“过犹不及”等,这种教学方式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在环境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对一些交叉学科的知识相互联系,就可以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而我国现有的13个学科分类中,各学科之间都有一定的相互交叉性[6]。由此,国内大学兴起了推广“大类培养”模式,对专业分流逐渐完善,增加了基础课程中的“通识课程”的比率,对培养全面的人才模式有了进一步的规范要求。

2 通识教育对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影响

2.1 文学论著中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

“通识教育”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帕卡德(1829,A.S. Packard)引入大学教育,并由科南特(1945,James B. Conant)团队经过完善,并在《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正式提出。但是无论是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倡导的自由教育(或译为博雅教育)中的“七艺”,还是我国古代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艺”,均涵盖了“通识课程”的雏形[7]。科南特认为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负责的人和公民”[8],而这种目标与中国古代哲人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向符合。在工业革命之后,以科学技术为主体的专业化、实用化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目的在于将学生培养为“具有某种行业深层次的能力与技能,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专门型人才[9]。

中国古代朴素的环境保护理论均出现在诗词赋等文献中。在此阶段,受生产力的影响,人类对自然处于“为生存而斗”阶段。中国古代道家最崇尚的理念“天人合一”,就是提倡人类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众多思想家心中,都倡导人类在发展历程中要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存。在很大意义上展现出了较为朦胧的“自然生态伦理”,提出了比较浅显的环境保护理念。

然而,在西方早期的“七艺”教育时期,其主导思想是“以人类为中心”,这一阶段的所有教育均是教导人类如何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人类的需求服务。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当然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虽然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们的生产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也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负面影响。同样是文学研究者最早提出了环境保护的思想。例如“西方现代环境保护运动之父” 梭罗在其代表作《Walden瓦尔登湖》(1845)中开创了西方国家自然主义文学和环境保护主义思潮[10],在创作中用文学语言文字表达了环境保护的理念。接着《寂静的春天》用描述性的文字将环境保护话题逐渐进入普通大众的生活。因此,从中西方环境保护理念发展的历史历程来看,离不开文学的重要引导作用。在中西方的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中,“环境保护”并不是以专业名词出现。从通识课程角度出发,以文学论著为着手点,对环境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环境工程导论”或者“可持续发展”等课程进行讲授,相信会有更好的讲授效果。

2.2 新时期环境工程专业中的通识课程

时代发展,社会变迁,要求高等教育对通识教育进行不断更新完善。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峻。新时期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素质要求更高。在国内高等院校开始设立“大类招生”,弱化进校的专业选择,增强学科内的全体通识教育,以“实现多样化发展,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增强综合能力”为整体目标[6]。对于以“学以致用”作为校训的普通工科院校来说,建立围绕专业要求为核心的通识课程体系同样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以“专才教育”为主的课程体系,对“专业核心课程”较为偏重,而围绕专业课程的“专业通识基础”课程设立较少。最近几年,为了适应专业认证的要求,学院在设置课程体系方面,逐渐加重了对环境专业通识课程的开课要求。例如逐步增加了“环境工程导论”、“新能源技术”、“可持续发展”等相关课程的开设,这些相关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本专业的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素养提高的要求,同时,也从另一方面吸引或者引导学生对学科交叉相关知识的了解,利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上述方法对培养专业性创新人才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

同时,通识课程体系的设置对于学科的交叉还起着促进和指导意义。无论西方还是东方的学者都曾用实例阐述过此观点。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技术只能告诉我们“这是什么”,但是不能解决“应当怎样”,后者是通识教育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同样梁思成指出文理分家的教育会培养出“片面的人”,最终成为“半个人”。因此,20世纪新人才的培养开始朝着“不局限于个人领域的”全面性人才。对艺术及人文学科内容的通晓和熟悉,可以让优秀科学家的视野变得更加的敏锐和深邃。时下高校的指导性意见,亦朝着交叉学科的方向发展。例如,在一些高校开展的环境专业与经济专业相交叉的课程—环境经济学,利用经济学理论来阐述环境专业的问题;环境专业与人性伦理相交叉的课程—环境伦理学,从人性伦理等方向阐述环境保护的概念。相类似的课程还有许多,诸如环境艺术、环境哲学等。

3 结论

本文阐述了文学在环境工程专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从文学角度点明了通识课程体系的设置对培养高素养的环境专业人才的重要作用,认为新时期高校大类招生的大环境下,高等院校需要对环境工程专业的通识课程体系进行科学性的设置和优化,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养。

猜你喜欢
通识环境工程专业课程
装备环境工程
探讨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中常见问题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处理措施分析
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