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自然”
——平田晃久建筑设计理念浅析

2020-02-16 05:11李敬虎
建材与装饰 2020年3期
关键词:太田立方体边界

李敬虎

(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日本新锐建筑师平田晃久(Akihisa Hirata),1971年出生于大阪,1997年获得东京大学建筑学科硕士学位后,进入伊东丰雄事务所工作。2005年平田晃久独立开设了个人工作室,2008年平田晃久荣获JIA(日本建筑师协会)新人奖;2012年获得13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2015年获日本建筑学会奖;2018年获日本第31回村野藤吾奖。随着平田晃久参与国际设计竞赛与建筑展览的日益增多,其建筑主张与设计作品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伊东丰雄称他为日本最有能量的建筑师。

1 平田晃久建筑设计理念

平田晃久深受伊东丰雄建筑设计思想的影响,又有其自身的认知与感悟。平田晃久从自然界获得灵感,想象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盘旋飞舞,他们构成了一个立体的“领域”,它是由蝴蝶飞舞的行为以及周围植物之间波动的空隙所构成的,这些空隙互相缠绕,黏连,暧昧且界线不清,蝴蝶的行为也多变难以琢磨,因此这个“领域”本身就带有模糊不确定性,这就是“缠绕的边界”的设计理念。对于“缠绕的边界”的一般理解,可以近似的参考“场域”的概念,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在其周边形成一定的“场域”,这个“场域”空间是不断变动的相互交织的,在缠绕的地方会形成“褶皱”与“线”等空间边界,这是建筑与自然相互融合的新的空间形式。

不仅如此,“缠绕的边界”的深层哲学观更着重于一种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物质和谐共生、共同演化的理念。他探究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将建筑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而人类是其中一个独特的物种,始终将人的活动与周围的环境紧密结合起来;他关注长久以来自然生物的存在与消亡,相信建筑是有生命力的,在生命的进程中不断发现自我是建筑创新的方向;他始终将建筑置于此时此地,顺应环境文脉,自然风土,尊重他人的意见与需求,并将其巧妙的反映在建筑空间的创造中,建筑随时间的经历是丰富而有内涵的。“我非常希望对周边环境的这种认知能产生一种机制,不断蕴生出对建筑的新的理解,由此才能产生蕴生出新的有生命力的建筑作品。”在他看来,建筑与环境是共生的,环境能唤起建筑潜藏的自我,是建筑创新的源泉。

2 平田晃久设计作品浅析

2.1 “森林之家”(Tree-ness house)

“森林之家”(Tree-ness house)是平田晃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是2017年为一位艺术画廊老板设计的住宅兼画廊。项目位于东京大冢区,周边为高密度的住宅区。这栋建筑用地开间方向比较狭窄,但进深长度较长。平田晃久充分利用基地尺度,着重于建筑空间与功能的竖向发展。按照业主要求,这栋房子设计层数为八层,一层功能为画廊与商业,二层以上为住宅。平田晃久将各功能空间分解为众多尺度不一的单元立方体,然后将这些立方体通过一定的逻辑秩序组合排列起来,立方体本身尺度的不同结合平面的错动,形成内部丰富的公共空间。单元立方体朝向室外的边界经过褶皱化处理,创造多变的单元室内空间,同时形成对外的阳台、连廊、平台和楼梯等室内外过渡空间。最后在形体缝隙与过渡空间种植绿色植物,素混凝土封闭的外观因此而变得通透而有层次,整体外观看来,就是一个绿意盎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丛林。

这件作品充分体现了平田晃久取法自然的哲学思考,他解释自己的设计来源于“树木生长”的概念,他认为一棵树是由树根、枝干、叶子等不同属性的物质组成,它们虽外部形态不同,其内在基本构成确是非常类似的这些物质虽有“阶层”差别,但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树木。在这件作品的设计当中,他意在创造一种“生态系统”,从建筑的生成层面就引入自然界有机生长的模式,人们的需求与行为,建筑的功能空间、周边环境文脉等都成为组成这个生态系统的有机物质。这栋建筑就如一棵不断生长的大树,人的需求与行为构成了它的树根与枝干,建筑的功能空间成为树枝间的空隙,空间的界线如同飘忽的树叶。建筑与环境的界线经过褶皱的处理,不再是明确清晰的,变得模糊而暧昧,建筑与环境不再是简单地隔绝或者渗透,绿色植物的设置甚至在两者之间延伸出一个新的空间,从建筑到城市的联系变得更有层次。随着植物四季的枯荣变化,建筑也呈现出不同的表情,时间与年代的痕迹深深的刻在建筑的经历之中。

2.2 太田市美术馆·图书馆

太田市美术馆·图书馆位于日本群马县太田市,是平田晃久2017年落成的作品,这座建筑旨在解决当地出现的商业衰退问题。太田市原为日本制造业重要基地,近些年人口不断外流,人口老龄化严重,商业发展衰退,商业氛围不复当年。一方面为了促进地方产业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为居民搭建一个灵感和知识的平台,因此需要设计一个能结合艺术与阅读的空间,来培育未来的创意人才。建筑位于太田车站旁一个方形地块的南部,靠近车站一侧,在车站内就可以看到这个房子的全貌。建筑层数为三层,底层为商业休闲、创意学习、交流会谈的共享空间,多种功能融合在一起,入口有三个,提升一层空间的公众参与度;二层为艺术展示、阅读学习,创意功能空间;三层为创意学习,会议交流,办公等功能空间。层间结合不同空间需求,做成起伏状,采用多样的楼梯,平台、坡道等联系起来,创造了渗透交融的空间环境。功能空间分为5个主要的立方体,以交通和公共空间将其组合起来。底层采用圆润的弧形结构将立方体包裹,形成内部开放的边界空间,同时形成二层曲面平滑的平台,楼梯与坡道穿梭其间,平台及屋顶高低起伏错落,并采用绿色植物覆盖,就像一个绿色山丘,散发着创意与知识的光芒。

这件公共建筑作品是平田晃久关注社会问题,并融合“他人”来进行建筑应答的体现,他与当地居民、图书馆学者、艺术家等各类人交流探讨,充分了解人们的需求,这是当地居民需求与智慧的集合体,是一个真正属于太田市居民的文化空间,“各类人群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像珊瑚礁系统一样共生在这里”。同森林之家一样,人们的需求与行为、建筑的功能空间、周边环境文脉等成为组成这个“生态系统”的主要物质。在与环境的对话方面,建筑的表皮部分以褶皱的形式处理,绿色植物覆盖屋顶与平台等部位,形成“缠绕的边界”,建筑与环境界限被虚化,内外空间出现无限延展与渗透。在建筑底层,与外部环境的接触方式不再局限于空间的褶皱,而是用圆润的轮廓,多样交织的弧形线条,通透内外的玻璃等方式,作为空间边界的另一种表达,创造共享的开放空间,成为内外空间的延展过渡。整体建筑形象在城市中成为引人入胜的充满知识与创意的生态之丘。

3 结语

平田晃久作为日本新一代建筑师的代表,与自己同时代的藤本壮介、石上纯也等人共同扛起了日本建筑发展的重任,他从独特的角度诠释自己对建筑的理解,推动着建筑设计走向更加多元的未来。他从切身体验的自然出发,从新定义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他试图打破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壁垒,围绕“缠绕的边界”这一独创性的理念,创造一个个具有生命力、与时空共生演进的生活场所,期待他更加精彩的作品,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与思考。

猜你喜欢
太田立方体边界
拓展阅读的边界
探索太阳系的边界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内克尔立方体里的瓢虫
图形前线
立方体星交会对接和空间飞行演示
折纸
不同波长Q开关激光治疗太田痣疗效分析及超微结构观察
太田痣的激光治疗进展